读过《光从哪里来》
大概只在小说里文学青年才能对现实做出最大的抵抗和最少的妥协。《光从哪里来》,一本书,四个短篇小说,除了《冬眠》不太对我的胃口,前三部我都喜欢。进一步比较的话,《有福之人》寓言的味道太重了,我更偏爱《地下的天空》与《倒水河》,虽然故事里的人物太相似了,用相似的人物讲述相似的故事,即使是同一篇小说里的两个人,不管做了怎样的选择,也都像作者自己的分身,叙述的口吻都一模一样。

“但你要知道,这是一种共谋,我骗了你们,你们也需要被骗,这是彼此的成全。这个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制度,高考不过是其中的一小环,这些制度像齿轮一样互相咬合,根本就无懈可击。高考和我们的人生一样,并非必然有意义,而是必须有意义。你不是必须选择相信制度,可是应当选择相信。对于普通人而言,相信现有的秩序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无力去创造新的秩序。”
——《有福之人》
对于高考,你纵然有千种抱怨和吐槽,也无法否认它是目前现实层面最公平最有效的突破原生家庭限制的手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无力建造新的秩序,也无法逃离,而且不得不承认作为有社会属性的物种,人类个人的生存也无法离开这种秩序的保护。秩序既是守护者,也是施暴者。
“她多次向我抱怨母亲做的菜太过油腻,厕所臭得让她无法呼吸,而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去镇上给她取快递,隔三差五还要搭车陪她去县城购物、看电影,可惜整个黄安县都没有她想吃的拿破仑蛋糕和拿铁咖啡,她想看的文艺片通常也不会排映。”
——《地下的天空》
读到这一段不禁汗颜。这不就是性转的我吗?我只是不爱吃拿破仑和一般咖啡店做的拿铁,网购频率也没有那么密集,盒马、T11生鲜这种涉及到日常生存物资的除外。在北京生活了20年,至少有10年我都不知道离我居住地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前几年我家楼下开了一家生鲜超市,不是大中型超市的生鲜部,是个体户老板租摊位卖菜,不过前两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牙科诊所,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我不知道牙科诊所需要这么大的空间,也从来没见有病人排着队进进出出。
“不管我怎样努力地去适应县城的生活,并试图从中挖掘出一些大城市里所没有的诗意,但我真的感到,生活在小县城是一种彻底的失败。生活成本确实变低了,却必须以心灵的死寂为代价。这里的每一天似乎都笼罩在日食之下,虽然你知道太阳依然存在,但你再也看不出光到底会从哪个方向照进来。托武汉的福,黄安县现在也有了电影院、美国的快餐店和法国的连锁超市,但这些全都是外在的脚手架,无法呈现这座奇怪的建筑物的实质,县城的主体是养老院和托儿所的混合物,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除了一开始就留下来当公务员的,大多是中途死了心的人,他们像散沙一样飘在县城的街道上,既无法扎根,也不能再次飞出去。
——《倒水河》
你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后来的每一种遭遇都成全了你,使你成为你自己。对我来说县城和农村都是陌生的,而且从来不会对田园诗般的生活抱有雾里看花的幻想。我不是小镇做题家,我喜欢生活在大城市,但我也有自己的千百种苦恼。在悲观的人眼中,众生皆苦。
哲学话题对于只是用看电影和读书来打发闲暇时间的人来说太沉重了。聊一点轻松的吧。我喜欢远子笔下的调侃和俏皮话,他写道 :“经常在各种场合表现出自由倾向的他,学的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外的第三种哲学”。虽然这种俏皮话可能是不得已为之。
作为一个平庸的、软弱的对文艺梦想仍然保留一点尊敬的人,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去电影院看电影,买认真撰写的书,算是一种表态。
歌辞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老妈的“长江天地大纪行” (1人喜欢)
- 一别十六年,再见曼谷 (1人喜欢)
- 一个叫琼瑶的女人决定去死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