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时代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君主,在位时间甚至超过了尊敬的维多利亚女王,无人能及。
哈里王子曾经说过:成为国王或女王只是一份工作,头脑清醒的人没人想要这份工作。哈利王子和好莱坞影星梅根·马克尔大婚。
英国王室的争夺战让威廉王子别无选择,总有一天他会当上国王。
黛安娜王妃打破了那些试图束缚她的陈规旧俗。
温莎家族历史中调整王位继承人的渊源远比逊位本身深得多。20世纪头几十年王室的家庭私生活从不允许公之于众。王室坚信只有君主制完美无暇才能成为体制———为了君主制得以存续,王室必须完美无瑕。
《泰晤士报》一直被视为是一份高于普通大众的报纸,是国家正义的捍卫者,王室行为的仲裁者。英国媒体早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迎接这个健康的家庭:母亲伊丽莎白王后和蔼可亲,两个女儿迷人可爱,分别是10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和6岁的玛格丽特公主。
1953年,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完成了神圣的中世纪加冕仪式,重塑王室形象。她年轻貌美,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是这个角色的完美选择。女王现身于电视转播嘉年华之中,旨在强化伟大帝国的形象,给人们以良好的感觉。伊丽莎白加冕时期所创下的票房是好莱坞可望而不可及的。
加冕典礼上,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轻轻拍掉了王室侍官彼得·汤森德制服上的一点灰尘。这一举动所暗示的爱慕之意,成了王宫中的一颗定时炸弹。父亲去世后,玛格丽特公主与汤森德不顾后果地坠入爱河。后来汤森德被逐于布鲁塞尔,然而,玛格丽特和汤森德每个周末其实一直在密友们的别墅中幽会。没人知道女王心里的真实想法,首相艾登反对玛格丽特和汤森德的婚事。但是显然君主制会因此走向分崩离析的边缘,并将成为各大报纸舆论焦点。
成千上万的人都把女王当成一面镜子,《泰晤士报》就是代表了女王的权威。
玛格丽特和汤森德的爱情故事在整个舆论界传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受伤的爱人”这个角色非常适合玛格丽特的余生。
之后两姐妹的生活差别也越来越大。一个逃离了王室这个玻璃笼的束缚,另一个却完全被禁锢其中。女王的整个统治期间这种隐瞒信息的处事方法始终是一个问题:如果王室对公共信息采取的始终是保密原则,那么我们得到的版本就只能是真假难辨了。
拥有“大姑妈”称号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是一家政治独立的公共广播机构,《泰晤士报》其实就是文字版的英国广播公司。编辑们经常累得精疲力竭,反复无常的老板全当他们是一次性用品。
菲利普很难接受“女王夫君”这一角色,妻子成为女王身负重责,这必将改变他们的生活。菲利普父母是希腊王储,后来希腊王室被废黜,菲利普自称“难民丈夫”,但是女王对他是一见钟情,丘吉尔说女王“她只是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