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应该怎么提
我接触佛经将近二十年,用它化解过一些郁结的东西,除了书架上几部经书之外,没有添置过别的与佛教相关的东西,偶尔路过佛殿,也曾右绕三匝,是游戏的心情。佛陀不三宿桑下,我曾以为是佛陀多情,现在想来,也可能是预防弟子们产生拜物的癖好,成道是在菩提树下,灭度是在娑罗园中双树间,一生一灭本来随缘,世人着相便成为特别,好似这样可以亲近佛陀。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因为佛陀坐于菩提树下便将此树与佛陀联系上,这是草的智慧。风去之后,草将如何动摇? 《佛遗教经》云: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行是佛陀在世时的日常行为,照着这个去做,比得个佛骨舍利还要殊胜,何必刻舟求剑般向那成道的树下去朝拜。 然而后人对于佛陀的追思也并非不可以,只是要做到亲切,如母子相忆,从而感应,甚难。 《诗经》里也有这么一棵树: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因人及物,与菩提树是一个意思,并非树本身有什么意思,因人及物的追思不如落实到行为。佛家有狮子身中虫的说法,狮子是无敌的,而被身中虫所食,也就是堡垒从内部攻破的意思,看见不守戒律的秃驴,徒具佛弟子的威仪,那便是狮子身中的虫。高尚的职业容易出败类,人们憎之,因为对于那高尚还不曾死心。 《论语》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大道至简,儒家的圣人灰灭已久,而他们行为的根本与核心还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天下一家的古老理想现今的提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同一条长河,从古流到今,滋养着这片土地。 佛陀的意思其实也是要如此,来到这片土地,仅成为借鉴与点缀,因为与我们家的观念是违背的,虽然后来六祖说在家也能修佛,但其实在家已经有一套源远流长简直与生俱来的修法了,何必多事另起炉灶。后儒有取于佛家,把来做一味药,以示兼收并蓄,并无喧宾夺主。 儒家有一物若菩提么,并无,因为父母兄弟一代一代如身体的新陈代谢,没有过断灭,人物俱在,新贤辈出,也就无所谓睹物思人了。此所以甘棠杏坛不成菩提,无相无著日日自新。或曰:【佛教徒遍布全球,跻身三大信仰。而儒门日渐衰落如沙漠之洲。】这是著相而不见道,《周易·系辞》有云:百姓日用而不知。诚然。 1/17
-
风吹云一笑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9 12: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