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大概没偷懒(2023总结)
文/夏休
每年都拖着写总结,夜里对着屏幕认真思索,今年确乎是做了挺多事的,但在心里总悬着什么也没做的挫败感。
很多的时间精力都用在和Z磨合,实在有点累,确是不得不面对的实修。想来今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大马度过,硬着头皮完成了第二学年的两个实习,才想起当初投简历时的艰难苦闷。最后我竟是班里最快完成实习的人之一,也成了按时毕业的唯五学生。感受上,一来异国他乡真的很着急延毕怎么办,二来感叹原来同学们真的师出快乐教育,稍有困难就地上一趟。这么一想,才能确认自己没有不努力,毕竟一边读书实习,一边还在做咨询赚生活费。
算起来从接第一个来访到今年年末,终于做满2000小时个案时数了,也是在年末,通过面试进了简单心理平台,但同样也没那么开心,因为我是个偷懒的人,面对即将增加的工作量,有点发怵。(赶紧抱怨,反正谁认识我呢:-D)
我意识到我很难承认自己是在努力做某些事,努力在生活的,真是别扭的家伙。另一方面,悬在我心中的,能让我踏实的,始终是在精神上智性上,又多理解和体验了世界几分。我惴惴不安的仍旧是不够多的投入思考和阅读,不够多的写作。
书
前凑后凑,大概只读了10本书。4本心理咨询的书,没什么特别有意思值得说的。另外一些培训看的资料,不好意思说是看了书。
最大的惊喜是2月底读了《流俗地》,也是我搬去印度人马来人混居小区的第一个月。这可以说是一部马来华人的生态史,帮助我深情地体会熟悉又不同的另一方华人。之后的半年,我在精神专科诊所直面马华青年极度压抑的对父母的怒和恨,也在福利院体会二三代华人移民群体的苦难。在混杂着粤语,英语,福建话的语言挑战中,完成了一次我内心的人类学探险。——说回这本书,它并不是我想写的一类小说,但能直观体验到作者黎紫书花费的心思,力求叙事相互呼应的精细规整。8月时,去了书中故事展开的锡都,也就是怡宝,圣地巡礼了书中描写的旧厂街,近打祖屋等地方。我漫步在快20层的祖屋走廊里,探头探脑窥视一户开着门的印度人家,想象着故事中的银霞和作者都曾经真切地生活在这里,而眼前它只是一幢称不上整洁好看,阴气十足,曾经跳下去过很多人的廉租房,空气中的苦闷无奈是大大多过欢喜称心的。文字的魅力,就是让这些气息可以被感知。
另外补了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黑塞《东方之行》,以及通过《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第一次接触了杜拉斯这个作家。有时候很难撇去咨询视角审阅小说人物这个坏毛病,这是一个糟糕的视角,充满了解构的意味和名曰分析的高傲。因此今年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反思心理动力学的合理性,有时候真觉得这是个混账流派。例如,可以称杜拉斯在强迫性重复她的创伤生活史,《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主人公是如此灵活运用投射性认同的底功能人格人群。但这样讲话多没劲,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超越性,因此我努力在把这种糟糕的语言从艺术体验中驱逐出去。
唔,总之文学作品读太少了,没有一个阅读节奏,也很难激起创作热情。咳,其实还有几本书读了一半,总要找点借口的。_(:з」∠)_
影
今年看了60部,重温了《小武》《狩猎》《星际穿越》《流浪地球》《断背山》。
《涉过愤怒的海》还是不错的,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一直在提高。发现越来越多人开始熟悉MBTI测试,NPD,BPD这些心理学术语了,但标签化有时候也挺难搞。
《喜福会》,大名在外,终于看完。妈妈与女儿之间的纠葛,说不尽的爱恨。
《长安三万里》非常喜欢,这样的国产电影该多来点。还记第一次发朋友圈就是引用了王唯的诗,诗歌之魂永在。
《中国梵高》也很有感触,视角很心酸的纪录片。觉得艺术的荣光离自己远了,需要刻意地,不断地去保持感受力。
《杀戮演绎》,人在大马,看着心慌。深感种族问题任何时候都可以被当枪使。更可怕的是,极端事件里,人性的恶经不住试探。
《天城峡疑案》,田中裕子太太太美了,活在那个时代说不定去追星。
《流浪地球2》,是科幻梦也是中国梦,在大马的电影院看,心情很是不同。今年国产电影全面占领国内电影票房,也是好的。
年度最佳《里斯本的故事》,维姆文德斯作品,彼时心情烦躁,忙于找实习之际,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久违的,关于时间,声音和城市的,慢节奏的安慰。这种久违,又不仅仅只是进入了生活的停顿,也包含着扎进苦闷的艺术电影中的初心。
和朋友一起做电影的愿望似乎越来越远离生活了,人到一定社会阶段,需要一些标签定位自己,比如“心理咨询师”这样的title。但以创作者的视角审视作品,仍旧是长年累月需要持续进行的训练。说不好,可能十年后我想干别的事儿了呢。
音
听了40砖,今年大部分时候是用Spotify随机听,很难有个脉络可说。
大概4月的时候坂本龙一去世了,回头听了他在YMO时期的作品,说不上喜欢。最常听的一直是《Perpetual》这砖,像是一个戴上耳机就能入定的法宝,已经跟随了我五年。本来对教授的离开没什么感觉,直到有天,在b站上看一个老哥在三峡上的小船船头弹教授的曲子,淅淅沥沥的雨声和他想献给的三峡好人,一下子把我的很多感受串联在一起。说来奇怪,教授很像我的一个咨询师朋友,有时候他们的形象会混在一起,像是一个消瘦的,温柔又沉默的父亲形象。
也是在b站的音乐节目里知道了See-Saw,短暂如流星划过的组合。对《素肌(ノーメイク)》这样热烈高亢的人声和旋律欲罢不能,像极了九十年代being系留给我的青春感动,怎能不怀念。
美雪阿姨5月份出了人生的第44砖,离上一砖已经快六年了。这是一个何等保持充沛创作激情和人生厚度的左翼战士。“生命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她一直回应着20岁时自己给出的发问,也一直激励着我探索未知。
9月开始看电视剧《双峰》,在一个舞厅场景被bgm吸引了过去,认识了Julee Cruise。他们管这一类型叫Dream-Pop,真的是在梦里的感觉。
写
今年写了两篇随笔《生活随笔——秋念》《生活随笔——春探(来马思考总结)》,一篇小说笔调的练习作《白话生活——尝试写作的四月》,基本都围绕着在马生活的点点滴滴。
年前因为焦虑终于开始动笔了小说《黑暗追赶我》,当然年也跨了,拖也拖了,还没写完,把它算在2023里面,也是希望给自己一点动力,满打满算,将近四年没写小说了。
今年得知以前的一位同事在努力准备复旦的创意写作硕士,我也很受鼓舞。前前后后看了些练习作交流了一些见解,觉得自己活过来了一些,文字可真是美好的事物。
启
前面似乎忍不住,断断续续已经写了一些感受。
要说今年工作和生活里最大的体验,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意愿总有一方是不尽人意的,对每个人,每个来访来说,这都是一种无奈,也是一件需要认清和接受的事。另一个感受是,这个世界有很多层层递进的真相,语言有时候十分苍白,无法和你面前的人说清楚:我们走到哪一层了,我们是否不在同一层,我们在冲突些什么。就像此刻我也说不清那一层层的东西是在指什么。
我自觉是个严肃又善感的人,在马生活一年,体验庞杂,不断袭来,甚至感受到一些悲天悯人的气息。宗教,种族,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混杂在一起的大熔炉熊熊燃烧。我能做的只是不停地走(今年突然流行管这叫city walk)。回来后的三个月很想念那里的天气,也想念当时临时收养的小猫知知。有时候生活中会闪回一些路上的场景,那些颜色,气味也就跟着浮现了。因此如果有条件,生活还是应该阶段性的“在路上”。
希望明年可以读到一些有共鸣的文学作品,让我更有活力一些,能有激情去落笔写作。去年说要来一场切格瓦拉式的马来之旅,但是胆小,失败了(摊手)。
-
清风莫追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01 16:49:29
-
delusion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0 13:43:25
-
未練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9 23:16:30
-
格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9 09:20:50
-
迷失的胖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21:37:09
-
冰镇绿豆汤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12:59:35
-
seed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09:23:54
-
飘1002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08:20:11
-
TINAEARTH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08:02:08
-
Ludmilla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06:31:33
-
蝴蝶传话筒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02:58:47
-
Lepus Viator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02:25:30
-
苏民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8 02:20:10
夏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生活随笔——建造一个家(2024总结) (14人喜欢)
- 小说——黑暗追赶我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