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的述情障碍
我今天才意识到:如果我总把自己身上的“问题”归咎到原生家庭上,好像我今天的人生失意是爸爸妈妈当年没做好导致的,那我岂不是把自己看成了巴浦洛夫的狗?
人的行为不完全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内在的情感与动机更重要。
*
我在阅读心理学的过程中,常常陷入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每当我把自身的症状——自认为是缺点、异常、不能接受自己的地方——和原生家庭联系起来,就变成了糟糕的归咎:
先是莫名冲爸妈发脾气,感到后悔,再是冲自己发脾气,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人生竟是失败和错误。然后羡慕周围人的正常,后悔过去的行为,心想如果我能早点明白一些道理,我也能像别人一样阳光明媚,和他们愉快相处。但又因为我父母的神经症,害我如此晚熟,内心如此匮乏,不懂得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懂得基本的社交规则,甚至连想象中的现实都是颠倒的。
从西藏回来后的一个多月,我以为我已经卸下了“我执”,再不会精神分裂了。但前几天又爆发了,“我思”狠狠虐待“我在”,自我价值感崩塌,成天恍恍惚惚,提不起精神,仿佛现实中的自己不再真实。我感觉自己是一具干尸,假装和周围人一起交谈、一起发笑,但我压根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要在这里?为什么要活着?
*
据我分析,是最近看了关于人格障碍的内容,知道了“述情障碍”的概念,知道了我全家都是典型的述情障碍:
我爸是典型的中国式老男人,除了在外面逞强,就是在家里发牢骚,除了数落母亲,就是骂d和zf。我妈则把所有情感都放在我身上,但她除了照顾我的吃穿,没有任何其它形式的情绪表达。我从小就羡慕别人的妈妈,漂亮会打扮,能和女儿手挽手逛街,能和女儿聊心事,主动关心女儿的恋爱进展,而我的母亲只是一个骂了也不还口的保姆。
我从小被灌输“父母对我那么好,所以我要……”,负罪感让我过于早熟和心理畸形。我一年级时就知道要好好学习,父母才不会被人看不起。我要变得完美、满足他们期待的枷锁,至今仍在窒息着我。我只知道我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左顾右盼,模仿他人,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欲望什么?
我在情感上是个“被忽视的孩子”,能把我和父母凝聚在一起的,除了食物,就是在饭桌上说别人的坏话。我做任何事都缺乏行动力,因为内在空洞,爱和情绪是人行为的动机。小时候是极端的讨好型人格,后来变成极端的偏执狂,因为没有安全感,对自己有极强的控制欲。我无法适应环境变化,有严重的社交焦虑,我不懂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除了像我爸一样发脾气,就是像我妈一样用进食来刺激多巴胺。
我意识到,神经性进食也好,人际关系问题也好,缺乏内在动机和人生意义也好,都是因为缺爱。但埋怨父母只会变得更糟,除了恨和逃离,就只剩下歇斯底里的独自大哭。
*
昨晚失眠时,我突然恍然大悟:
1、心理学的理论,不是为了怪罪爸爸妈妈,而是理解自己的行为。如果吃吃甜品也无妨,那就接受自己,当一个烘焙师也不错呀。重要的接受自己,专注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优势。
2、既然无意识的行为是因为缺爱,既然不能重新找个妈妈,懦弱的人会逃到上帝或者xie教主那里去。而强者是将这种缺失转化,就像有人成为医生的动机,是因为亲人死于某种病;有人成为社会学家,是因为亲人死于nazi的屠杀。只有内在的情感,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动力源。
3、把渴望母爱的小爱,转变成更宽广的大爱。如果对自己“异常”的好奇,是我学习心理学的动机,那对他人异常行为的理解与共情,就是我的motivation和inspiration。如此,我就从一个“被忽视的小孩”,变成了渴望了解人类行为的分析师。
4、这个世界上最不正常的事,就是人们都认为自己是“正常人”。就像我的同事们,通过背后互相诋毁、共同排挤某人,来建立自己的自恋和优越感。什么才是正常?谁规定了正常?他们不过是昆德拉所说的“媚俗”,不经反思地接受了既有的秩序;而反思、质疑、独立思考,才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为什么我会间歇性自尊心崩塌?因为我们的文化,向来是枪打出头鸟,从来不鼓励说真话和质疑权威。
5、要用科学来消除人们的偏见。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述情障碍或别的心理问题,只是因为他们投胎幸运,没有生于单亲家庭,或有个家暴的父亲。但人之所为人,是因为他可以想象,如果自己生于天平的另一端,希望受到怎样的对待?而现代社会的基石,正是这样的理解和共情。科学研究和科学思维,要让“被压抑之物”被看见,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和表达权。
6、系统性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学是一个综合的、不断发展的学科,尤其是结合现代生物学、化学、脑科学等,已经远不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诠释,远不止是童年压抑,不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真相来用于归咎与逃避。正确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用它来认识自己、重塑自己,无论这个过程有多痛。
-
德尔斐的初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12 15: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