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呆了两年的上海
之前到上海,有一些想法,试图发挥和拓展一些人脉 ,打开一些局面。现在看,继续持久战。很多事一两年不到火候,需要五到十年。
先找便宜舒服的地方呆着。苟活一时爽,一直苟一直爽。云南适合自由职业者。FIRE是我的战略,不过两年前到上海时候,是没想到我会走向数字游民这个方向的,随遇而安。
以前不敢,总觉得如果不在有认识人的一线城市,会孤独,会焦虑,怕精神顶不住,另外学业事业社交顶不住。(普通一线城市白领的思维)
现在更成熟了一些,觉得还好。学业突破,有自信,事业也不那么怕逆社会时钟。精神更健康强大一些。
社交方面,分几类情况:
1.知己同伴。屈指几个,即使在北京上海,也是靠互联网。
2.结交新朋友。现在也靠互联网比较多,更依赖三观、理念、方向,更依赖文章,互相筛选。原先觉得一线城市精英多一些,社交还是得在一线。不过在商言商,如果没有一定事业资源,也没这个时间和缘分。
3.生活气息,接触鲜活的人,打羽毛球网球,哪里都有。而且还是无产阶级、质朴的人,好一些。不在地位金钱知识。这方面一线城市很多时候不一定有优势。
4.火锅朋友:也是需要的,不过那些常见的吃喝玩乐的/压抑的/房奴娃奴的小资,也搞不到一块,不是一路人。
来自 豆瓣App
苏霍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拼多多评论区文学”和“菜市场疗愈” (2人喜欢)
- 投资,正处于历史变革期
- 拼多多的农村包围城市 (2人喜欢)
- 不是产业升级,而是世界产业降级 (1人喜欢)
- 人口结构:大学生红利、工程师内卷红利才刚刚开始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