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我一直喜欢张恨水
张爱玲1968年7月1日在给夏志清的信中说:“我一直喜欢张恨水,除了济安没听见人说好,此外只有毛泽东赞他的细节观察认真,如船,篮子。”夏志清在“按语”中证“实”且调侃:“真正喜欢张恨水的读者,要数她自己、先兄济安和毛泽东三人,这句话想是实情如此,但也富有幽默感。”(夏志清编注《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济安”是夏志清的哥哥,194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先后在该校、西南联大、北大教授外语。1949年春去香港,翌年去台湾,在台大外语系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56年创办《文学杂志》。曾于1955年、1959年两度赴美进修和研究,1965年因突发脑溢血在伯克利去世,享年49岁。他怎么喜欢张恨水,我不知道,毛泽东怎么喜欢张恨水,网上还搜得到一点文章,有兴趣的自己去找。
王德威和陈子善在“代跋”和“序”中,都称张爱玲这句话是“神来之笔”。王德威还说:“张恨水,张爱玲、毛泽东、夏济安有缘成为志同道合的‘粉丝’,也算另类文学佳话。”
陈子善说:“确实,无论前期还是后期,无论私下还是公开,张爱玲始终对张恨水保持好感。”他还补充了两则张爱玲喜欢张恨水的证据:
早在1944年3月16日在上海女作家聚谈会上,她谈到自己读什么书时就公开表示:“读S. Mangham[毛姆], A. Huxley[赫胥黎] 的小说,近代的西洋戏剧,唐诗,小报,张恨水。”二十世纪五〇年代初,她在香港又对宋邝文美说:“喜欢看张恨水的书,因为不高不低。”这次至少是第三次对不同的对象表态了。
关于对宋邝文美的话,书中(《张爱玲私语录》)宋以朗有说明:五十年代,张爱玲暂居香港,常与邝文美聊天,邝文美会在其后把张爱玲的话摘录在纸条上,“内容主要涉及文学、友谊、处世、人物月旦等,但亦有部分不像谈话内容(例如一些夹杂几个汉字的英文段落或景物描写),可能是母亲从张的笔记本抄来,随便混在语录中。”宋淇后来以此为据写成《张爱玲语录》(1976年12月号宋淇以“林以亮”作笔名首发《明报月刊》),共计301则,其中一则是:”喜欢看张恨水的书,因为不高不低。高如《红楼梦》、海上花》,看了我不敢写。低如杰克、徐訏,看了起反感。 “
要证明张爱玲有多喜欢张恨水,我想除了听她说,还应该看看她怎么写。果然,我一做”功课“,就发现在她的作品中,散文也好,小说也罢,到处都是“张恨水”。
下面我先散文后小说,按时间顺序,择录挂在张爱玲笔尖的张恨水。
1944年,她在《必也正名乎》(初载1944年1月《杂志》第12卷第4期)中,起首便道:“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可是我对于人名实在是非常感到兴趣的。”给人取名字何其重要?“是一种轻便的,小规模的创造。”说完旧时代的祖父如何给新添的孙儿取名,天主教神父和新教牧师如何给受洗礼的婴儿取名,泛议中国人的名字,“秀珍”“子静”真是浪费了中国文字的丰富;“柴凤英”“茅以俭”就非常好,”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还说以后要写一部以“柴凤英”为主角的小说,这就引出小说中人物名字这个话题来了,角度还很刁钻:“谁不愿意出众一点?即使在理想化的未来世界里,公民全都像囚犯一般编上号码,除了号码之外没有其他的名字,每一个数目字还是脱不了它独特的韵味。三和七是俊俏的,二就显得老实。张恨水的《秦淮世家》里,调皮的姑娘叫小春,二春是她的朴讷的姊姊。《夜深沉》里又有忠厚的丁二和,谨愿的田二姑娘。”
在《存稿》(初载1944年3月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3期)中,自嘲十二三岁时写的《理想中的理想村》中的文艺腔:“虽然我不喜欢张资平,风气所趋,也不免用了两个情感洋溢的‘哟’字。”接着道,“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她姓张,我也姓张;她喜欢张资平,我喜欢张恨水,两人时常争辩着。”
她在《论写作》(初载1944年4月《杂志》第13卷第1期)中谈如何处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我们自己也喜欢看张恨水的小说,也喜欢听明皇的秘史。将自己归入读者群中去,自然知道他们所要的是什么。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此外再多给他们一点别的——作者有什么可给的,就拿出来,用不着扭捏地说:‘恐怕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罢?’那不过是推诿。作者可以尽量给他所能给的,读者尽量拿他所能拿的。”
唯一一次跟张恨水唱反调,是在《童言无忌》(初载1944年5月《天地》第7期、第8期合刊)中,关于《穿》那一小节,开头就说:“张恨水的理想可以代表一般人的理想。他喜欢一个女人清清爽爽穿件蓝布罩衫,于罩衫下微微露出红绸旗袍,天真老实之中带点诱惑性,我没有资格进他的小说,也没有这志愿。”熟悉张大小姐穿衣风格的读者,都会会心一笑。
她认为,社会言情小说不能算正宗的社会小说。在《谈看书》(初载1974年4月25日台北《中国时报·人间》)中说:“张恨水列入‘社会言情小说’项下,性质不同点。他的《春明外史》是社会小说……社会言情小说格调较低,因为故事集中,又是长篇,光靠一点事实不够用,不得不用创作来补足。一创作就容易‘三底门答尔’,传奇化,幻想力跳不出这圈子去。但是社会小说的遗风尚在,直到四〇年代尾,继张恨水之后也还有两三本真实性较多。”翻译一下,她说不要乱分类,张恨水的作品不是“社会言情小说”,而是“社会小说”。在他之后,也就两三本可看。
“三底门答尔”是郁达夫对“sentimental”的音译,张爱玲认为他之所只能音译,是因为原文都很难下定义。
张爱玲在1974年5月17日给夏志清的信中说,《谈看书》奇长,“一面写着也就懊悔写,因为与读者失去接触的时候,大概最忌写这种漫谈式的散文,不像小说比较有纪律,有个靠傍。”夏志清则从中看出了张爱玲的高兴,他在“按语”中有补充:“《谈看书》《谈看书后记》都是张爱玲‘无事忙’时期的产品。‘奇长’的《谈看书》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连载了九天(1974年4月25日—5月3日),每天都以当天的main feature姿态出现,占了很大的篇幅。主编高信疆如此处理这篇张的新作,表示很有魄力,而爱玲自己看到台湾报界对她如此的敬爱,也该是非常高兴的。”
1944年的未完稿《创世纪》(小说)中的“匡老太太”,即“紫微”:
现在的话剧她也看,可是好的少。文明戏没有了之后,“张恨水的小说每一本她都看了。小说里有恋爱,哭泣,真的人生里是没有的。现在这般女孩子,像她家里这几个,就只会一年年长大,歪歪斜斜地长大。怀春,祸害,祸害,给她添出许多事来。像书里的恋爱,悲伤,是只有书里有的呀!
张爱玲后来在《连环套创世纪前言》(初载1974年6月台北《幼狮文艺》第39卷第6期)中说,唐文标在加州一个图书馆里找到了她三十年前的几篇旧作,建议她重新发表,其中就有《创世纪》。她解释说,“未完,是自己感到不满,没写下去……因此一直没有收到小说集里。”
在《张看自序》(初载1976年2月10日台北《联合报》副刊)中又说,《创世纪》写的是她的祖姨母,她的孙女谈恋爱,有没有发展下去,预备怎么样,“当时都还不知道,一点影子都没有,在我这专门爱写详细大纲的人,也是破天荒。自己也知道不行,也腰斩了。”
最后就到了《小团圆》了。说剑妮有个同乡经常来看她,黑瘦矮小,“面容使人一看就马上需要望到别处去,仿佛为了礼貌,就像是不作兴多看残废的人。”嬷嬷称“剑妮的魏先生”,剑妮生气,说人家魏先生是结了婚的,但她又搬去魏家住,好在她人缘不错,大家也并不太议论,反倒是她自己不好意思,自嘲“家乡菜吃胖了。”
接下来,”张恨水“又出场了:
比比只说:“同乡对于她很重要。”西北固然是远,言外之意也是小地方的人。 九莉笑道:“她完全像张恨水小说里的人,打辫子,蓝布旗袍……” 比比在中国生长的,国产片与地方戏也看得很多,因也点头一笑。 张恨水小说的女主角住到魏家去却有点不妥,那魏先生又长得那样,恐怕有阴谋。嬷嬷们也不知道作何感想?亨利嬷嬷仍旧照常取笑“剑妮的魏先生。”香港人对北方人本来视同化外,又不是她们的教民,管不了那么许多,况且他们又是世交。而且住在外面,究竟替宿舍省了几文膳食费,与三天两天回家的本地女孩子一样受欢迎。
楚悌跟着九莉叫“二哥哥”的,是楚悌唯一赏识的一个堂侄,家里给他娶的少奶奶有点耳背。九莉和弟弟常去他们家玩。
他们夫妇俩住着一层楼面,两间房相当大,冷冷清清摆着两件敝旧的家具。两人都是典型的北方人,二哥哥高个子,有红似白的长脸,玳瑁边眼镜,够得上做张恨水小说的男主角;二嫂也是长脸,矮而不娇小。她殷勤招待,有点慌乱。九莉已经留了个神,说话大声点,也不便太高声,还是需要他传话,他显然很窘,冷冷的,不大高兴的神气。九莉觉得他们很惨,没有小家庭例有的一种喜气。”
不难看出,张恨水在张爱玲心中已成为一个符号,她认为,一说张恨水笔下的男女主人公,读者便能心领神会,脑子中就会自动出现具体的人物形象,甚至连带背后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都会生动跃出。换言之,是不言自明的。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猜,或者,就只能爱屋及乌,像她那样成为张恨水的“粉丝”。
回到夏志清编注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张爱玲在1978年8月20日给夏志清的信中又提到了张恨水,这次是这样说的:
你写往事与报上同一栏内那些自写墓志铭的文章大不相同。“北大一年”那篇,北京horrendous[发指]的洗衣作与估衣铺,在我成为张恨水与无数怀旧文字里的北京的另一面。这时期你看的书,与我距离之远使我惊异——不光在学问渊博上。我想我是爱看人生,而对文艺往往过苛。
我找不到夏志清关于”北大一年“的那篇往事,所以无法明确知道夏志清“往事”中的北京如何与张恨水笔下的北京不同,只能往“horrendous[发指]”那个方向猜。在这封信的“按语”里,夏志清少有地发了“脾气”:他先是对张爱玲那句“我想我是爱看人生,而对文艺往往过苛。”红枣大棒齐下:
爱玲自谓“对文艺往往过苛”,我想这是指中国文艺,尤其是现代、当代文艺而言。自己才华太高,本国的同代作家看不看也就无关紧要了。但西洋文学的古今经典作品她实在看得太少,也就不能说因为自己趣味太高而不去碰它们了。
爱玲来美国后,生活一直不安定,可能连看完一部千页文艺巨著的豪兴也不再提得起来。她是爱书之人,但想起搬家之麻烦,也就不想有什么藏书。因之来美后很早就养成了去公共图书馆借书看的习惯。此类图书馆陈列的新书不外乎是当代名人著作和畅销书这两类。
有惋惜之意,但在我看来,也有对张爱玲在那封信中对他早年自述中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赏识他的英文女老师后来嫁了一个学生这事的评论——“对于一个青少年该是很大的震撼,尽管你知道她对你的态度完全是innocent[纯洁]的。”——的“报复”。人都有软肋。哈哈哈,扯远了,刹住。
(请勿转载)
关于《小团圆》中的人物原型,我的一篇旧文末尾有。
-
其实我很羡慕你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9 18:19:58
-
embracethera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02 09:33:56
-
非非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24 23:08:46
-
假面骑士V3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26 17:33:52
-
美孚根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1 20:10:07
-
吴谨言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1 14:53:11
-
未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11 22:55:45
-
石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30 06:56:26
-
张饭饭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9 11:17:31
-
有心赠你金鈚箭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9 10:45:48
-
猫爱吃冻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9 09:34:36
-
梅Ma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9 05:16:09
-
豌豆黄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9 05:14:37
-
约翰列宁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9 03:48:34
-
美成棠下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9 02:36:19
-
can(陳輝龍)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9 01:32:26
-
两个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9 00:23:05
-
aga好龙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8 23:51:18
-
iscream208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8 23: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