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爵书斋 | 2023年雨果奖短中篇组简评
前方高能:本系列评论自带大量剧透及主观暴论,请读者谨慎阅读。另外,中文科幻数据库整理了本届雨果奖入围项目的公开阅读渠道,可点击此处查阅。
作者:HeavenDuke 2023年的雨果奖短中篇组入围作品同样包含一篇本土原创小说(海漄《时空画师》),算上短篇组的四篇,共同组成本年度入围雨果奖的所有本土小说作品集(北极星奖和惊奇奖虽然采用相同的投票制,但并不算在雨果奖内)。
和短篇组相比,短中篇组包含佳作数量较多,但突出点均不在所谓的“点子”。五篇外国作品均具备较强的现实关怀,其中包括一篇非洲未来主义小说,一篇围绕ChatBot展开的犯罪调查,一篇设定在金星的工人阶级奋斗史,一篇意识流风格的爱情小说(带有一些实验色彩),以及一篇围绕健身房和亚裔问题展开的超人同性故事。《时空画师》则是一篇和艺术创作相关的秘史小说,虽然略显扁平,但具有明确的本土意识。如果按照科幻vs奇幻来对六篇作品进行划分,则本组包括4篇科幻、1篇奇幻和1篇比起幻想元素更侧重修辞的作品。具体而言,6篇作品为: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ove and Timeby Catherynne M. Valente A Dream of Electric Mothersby Wole Talabi If You Find Yourself Speaking to God, Address God with the Informal Youby John Chu Murder By Pixel: Crime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Digital Darkness by S.L. Huang The Space-Time Painterby Hai Ya We Built This City by Marie Vibbert
其中文名称为(英文作品为译名或暂译名) 凯瑟琳·M.瓦伦特《爱与时间的差别》 沃莱·塔拉比《电母之梦》 朱中宜《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跟健身大神对话,那么不要太拘谨》(下文简称为《健身大神》) 黄士芬《像素谋杀案:黑暗数字时代的犯罪与责任》(下文简称为《像素谋杀案》) 海漄《时空画师》 玛丽·韦伯特《此城由我们建设》
备注:《电母之梦》和《此城由我们建设》中译已发表于“不存在科幻”公众号,《电母之梦》译者为孙薇,《此城由我们建设》译者为罗妍莉。
《像素谋杀案》是一篇调查报告体(调查记者写的报道,不是向上级领导汇报的那种)的小说,构造了一个名叫“Sylvie”的聊天机器人。这个ChatBot拥有近乎魔法的黑客技术,能够渗透进一个人的所有数字应用中,向其发送高强度的炎上攻击,并且其表达逐渐将矛头指向个人隐私。在多人丧命其下后,调查记者开始走访各路人士,试图解开关于Sylvie的真相。
通过各界人士围绕该问题的陈述,小说层层剥茧,从几个角度还原了Sylvie的实现方式,而这些实现方式是该作最令人不寒而栗之处——利用基本的数据科学知识以及大语言模型领域的新近成果(例如Github Copilot),作者给出的AI似乎并非难以实现。具体的细节涉及严重剧透,暂且不谈,但其主旨在于:建立在当下人工智能体系上的人工智能受到概率模型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原始数据集及背后的社群意识,也包括AI预期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
近年,AI作画、ChatGPT、元宇宙等概念层出不穷,但围绕它们的讨论及衍生创作大多为陈词滥调。相比之下,《像素谋杀案》在这方面的解构、揭示和科普意义都更加深入,是回应时代焦虑的一篇有力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发表该小说的《克拉克世界》杂志近年虽然一直在致力于同AIGC作品对抗,但同时也发表了一些讨论相关概念的作品——例如安吉拉·刘的《Imagine: Purple-Haired Girl Shooting Down the Moon》就是一篇写Midjourney的赛博朋克故事。在这类作品中,作者会将当下新兴的科技概念与人类相结合,将所形成的共生体当成一个角色来刻画。而在这个“新人”的框架下,形象的丰满和独特就显得比“点子”层面的创新更加重要了。

阶级关系一直是幻想作品的写作对象,但阶级意识在近年来的作品中却并不常见——像《北京折叠》这样的作品看下来觉得差口气,多半有这层原因。
相比之下,玛丽·韦伯特的《此城由我们建设》在阶级意识上做得更突出,故事的戏剧性也因此超出了盲目革命的范畴。小说讲述了一场发生在金星穹顶城市里的工人运动,刻画了城市的基层建设者在面临裁员时采取的远不能算团结的态度和手段。勒古恩的奥梅拉斯意象再次隐晦地现身,只不过这次抛出的问题在于:城市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劳动者的手中一点一点成型的所有人的家园,因此离开从某种意义上是懦弱和自我伤害——因为你在放弃它的时候也就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的过去。

以此为基础,作者将故事转换成了一篇工会小说。这在现实主义文学中比较常见,但在当代的幻想作品中已经濒临失传了。相应地,一篇试图复兴这一讨论的作品就会更加引人注目。对我来说,这篇小说的核心遗憾在于它在现在的基础上并没有抛出什么新问题——这也是这类文本的困境所在。它的主要着力点还是试图还原那张以帝国大厦工人为主角的著名照片背后的情怀,在这方面做得细腻丰富。但恰恰因为这种推想性的缺失,我们才会不由得发问:为什么这个故事一定要是幻想作品?换句话说,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社会幻想小说的幻想对象其实不在于花里胡哨的景观设定,而在社会本身。
小说用非线性叙事讲述了主人公和一位“时空连续体”(Space/Time Continuum)相处多年的情感经历,最后以爱和时间的关系作结。写法很有趣,不过个人感觉隐喻性要大过幻想性——前者意味着“时空连续体”只是非线性叙事下的一个比喻,后者则意味着这是一个切实的意象。当然了,就阅读体验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只要你对幻想小说的界定不那么敏感。
在这篇哲理小说中,”时空连续体“的比喻意在强调人类个体在性格层面的恒常性和连续性,主人公和”时空连续体“的交往实际上是以回忆串联起来的,成长的是二者之间的感情和看待情感的方式,而往日种种只是对这一成长过程的佐证。小说的写作手法比较有趣,不过能否算是”超常发挥“,还是要打一个问号。不过,故事本身很动人,穿插了大量能够唤起共鸣的桥段,私底下我还是很喜欢这篇。

在本届的短中篇入围小说中,《电母之梦》的剧情或许最为简单:奥杜亚共和国和达荷美王国面临领土争端,共和国的管理者起初深陷争论当中,无法拿定主意,最终试图向群体意识“电母”寻求建议。“电母”是这个国家已故人士的记忆体集合,在人们的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智慧,但在此事上给出的答复却是“率先开战”。国防部长试图从电母之中分离出自己的祖先和母亲,理解私人层面上的长辈的思考,而在这次私人对话中,他们得到了对国防问题的认识:不要过分依赖祖先的传统,而要依赖新一代人的智慧,于是讨论重新开始。
小说是一篇或然历史小说,带有非洲未来主义色彩。故事对传统和未来、族群和个体的关系的讨论的处理引人思考——至少在目前这个情节的复杂程度下,还算到位。不过还是希望能写得更丰富一些,现在读下来有种兜了一圈兜了回来的迷茫感。

《时空画师》这篇的剧情我不想多说,在这里仅仅提一个阅读这类作品时的感受:《银河边缘》上曾经发表过不少历史相关的作品,但到目前为止,令我感到满意的只有《济南的风筝》,这之中的区别在哪里?
我觉得在于“史观”这个东西。由于世界观的范式变化是广义科幻作品的深层惊奇感的源泉,因此,前文提到过“社会探索是社会幻想小说的重点”一样,而在此,“史观”则是历史幻想作品的重点。
那什么这里的“史观”是什么?以《济南的风筝》为例,作者刻画了一位清末的留学生,他试图在那个时代制造飞机,却被困在时代的洪流中走向毁灭。这之中隐含的并不是一个科幻点子,而是近些年晚清民国科幻研究所带来的新的历史图景中隐含的国际化叙事同旧有的“闭关锁国”的世界观之间的对抗,在这两种互不相容的矛盾之中,存在着很多新的历史问题。而在阅读这篇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时,读者会自发地形成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
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历史幻想作品还停留在提出一个设想的“脑洞文学”状态。这是《时空画师》和作者之前的《血灾》(比《血灾》好一些),查杉的《时空弹幕》乃至燕垒生的《天启》的一个共同问题。它使得这些小说的叙事显得扁平,初看会觉得有那么一丝新鲜,但看下来不会有什么余味。

故事分两部分,一部分讲述了华人超级英雄“长城”因为行侠仗义对抗种族暴力而成为舆论焦点,另一部分讲述了健身爱好者卡尔与疑似长城的“健身大神”结识后的日常互动。
对我来说,这是一篇很矛盾的作品。Reddit上有一个雨果奖阅读小组,每年会有组织地阅读入围作品,进行线上读书会。其中@Ninteen_Adze的评论很能代表我的感受:“最有趣的元素是那些没有得到充分展开的。”这里有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和由此不断激化的冲突,有超级英雄和普通人的平淡日常,作者似乎更加关注后者,想要将激烈的矛盾冲突安置于幕后,让超英回归生活,但这个尝试不算十分成功——大量的健身房描写致使主人公们的完整生活并未得到有效展现,只是得到了短暂的一瞥,而这种生活状态恰恰是描绘日常生活的故事中需要浓墨重彩地书写的。最后看下来,最有意思的反而是作者对健身房文化的描写,但我对这部分的阅读多少有一些猎奇心理,就不多做评价了。

科幻百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再见,做题家 | 2024年年度作品推荐 (17人喜欢)
- 与龙同在:2024年龙主题幻想小说盘点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