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i人的书架上,都不能没有这几位作家
i人温和、敏感,他们更善于体察自己的内心和周遭的环境,大量的独立思考可以转化成成熟的文字、诗歌,也难怪很多艺术家都是i人。
如果你也和他们一样喜欢独处、喜欢探索内心,请一定要把他们放到书架上!
01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
“地上的每个现象都是一个比喻,而每个比喻都是一扇开启的门,准备好的心灵可以通过门进入世界内部,在那里,你和我、日和夜都会成为一体。每个人都会在生命道路的这里或那里遇到这扇门,每个人总有一天会想到所有可见的东西都是比喻,比喻后面的才是精神和永恒的生活。”
都说黑塞是i人的自我救赎,因为黑塞的文字可以抚慰每个探索内心的人的孤独、迷茫、心酸。
本书收录了黑塞的20篇童话作品,从十岁时写下的第一篇童话《两兄弟》,到献给爱妻的《鸢尾花》,再到源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黑塞在他的故事中注入了对人生目的的思考,对战争的批判,以及永恒不变的对自我的探寻。所有的生命,全都在一场杂沓着无法摆脱的困难中活着寻找各自的结局。
02
【K经典】系列
“不,我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出路,左边或右边,随便哪个方向都行。我别无他求,哪怕这出路只是假想出来自我安慰,我的要求极低,所以不会再有更大的失望。向前,向前!只要不是只抬着胳膊贴在一块木箱板上一动不动 今天我很清楚地明白了,没有内心极大的平静我永远都別想出去。我能有今天确实要归功于我在船上时头几天的镇静,而我镇静的功劳应当属于船上的人们。”
曾说出“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当代社畜嘴替卡夫卡,真的很懂i人,他的作品在给人感觉荒诞、病态的同时,也有一些热切的共鸣。
【K经典】系列涵盖了卡夫卡生前出版发表的全部中短篇作品,另收录6篇卡夫卡生前未发表的遗作、卡夫卡遗嘱、卡夫卡大事年表。
世界书籍装帧设计师彼得 · 门德尔桑德操刀封面设计,打造“书中的艺术品”,赋予卡夫卡作品新的生命力。
03
“是啊,曾经有过一场战争。是啊,我们就来自它的震中。在那场战争中,一个女人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兰——并以此宣布了自己的美,也让那美变成了某种值得珍藏的东西。那之后,她的女儿出生了,而她的女儿又生了一个儿子。一直以来,我都告诉自己,我们都是战争的产物——但我错了。我们都是美的产物。”
史上最年轻的艾略特奖得主、越南裔美国诗人王鸥行,基于个人成长经历写成了这本从书名美到内容的书。
一封儿子写给不识字母亲的信,一位西贡少年的成长回忆录与家族心酸史。讲述者“小狗”回溯了他与母亲、外祖母在异国相依为命的童年往事,成长中难言的情愫,以及深深扎根在越南潮湿泥土里、历经枪林弹雨的家族史。这或许是对朴树《生如夏花》的歌词“惊鸿一般短暂,如夏花一样绚烂”最好的诠释。
04
孤独的城市
“有很多事情是艺术做不到的。它不能让死者复生,它不能弥合朋友间的争吵,或是治愈艾滋病,暂停气候变化的速度。尽管如此,它确实具备某些了不起的功能,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施展一些奇特的、协调的能力,包括让那些素未谋面的人渗入彼此的生活,让它变得更加丰富。它确实具有创造亲密性的能力,提供了一种疗愈伤口的方式,更棒的是,它指明了并非所有的创痛都需要治愈,也并非所有的伤口都是丑陋的。”
孤独意味着什么?倘若我们不与另一个人紧密缠绕,我们该如何生活?
本书作者奥利维娅·莱恩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入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若你孑然一身,这本书便是为你所写。”
05
拉下百叶窗的午后
“摇滚乐队大多容易走上同一条老路,历经同样的艰苦跋涉,碰到同样的关卡,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就如同一只青蛙的生命周期早已由上天注定,所以乐队的传说总免不了蒙上一层宿命的氛围,尤其是最后一章的结局早已为人所知。因此,我在本书中要反其道而行,尝试从自己的亲身经历里提取一些要素,延伸开来以揭示更广阔的图景,并审视自己从奋斗到成功再到自我毁灭,最后回到原点的旅程。”
外表冷酷、不善言辞的摇滚明星,拥有怎样炽热的内心?追求完美、性格乖僻的艺术家,在创造传奇的道路上又有怎样的坎坷?
这是布雷特·安德森的私人回忆,也是传奇英伦乐队山羊皮的完整历程。在书中,他历陈了山羊皮乐队生涯的重要时刻,并以坦诚的态度评述了乐队的成与败。安德森也回望了自己曾经支离破碎的生活,他潜入内心深处,向我们展现了真诚、犀利而敏感的自我。
06
复调
“在我练习的过程中,我人生各个时期的故人们会随机来拜访我,扰乱我断断续续的注意力,我不仅能意识到他们的存在,还能看进他们的内心,感受到一种彻骨的悲伤——有些人的人生没有按照他们的期望展开;有人渴望陪伴,却只能孤独度日;有人为某个人或某件事付出自己的全部,却没有得到等价的回报;有人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欺骗自己,阻碍自己的人生向前发展;还有人行走在刀锋之上,寻求一种会给他们带来毁灭的智慧。”
2020年柯克斯书评最佳非虚构作品。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这是资深古典音乐评论家菲利普·肯尼科特练习巴赫经典名作《哥德堡变奏曲》时,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母亲过世后,肯尼科特通过巴赫,探寻音乐以及生命的意义,在沉痛而坦诚的人生回望里,描绘了一幅关于爱、失去和人类自身的微妙而深刻的画卷。
未读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草莓从未停止生长|「未读」2025新书预告 (23人喜欢)
- 从郑钦文到全红婵,形容女孩的词汇不只一种 (36人喜欢)
- 人生或许不必热辣滚烫,但一定快乐上等 (10人喜欢)
- 假期过后,你如何应对离家的落差感? (9人喜欢)
- 拒绝枯燥,这10本“野史”让你大开眼界!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