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44) - 三部九候论篇之一:天地之至数、三部九候及其治证原则
二十、三部九候论篇
二十-1、天地之至数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倪师注释:
黄帝问,我闻九数自夫子处甚多,精深博大,无法尽陈。我希望能闻其大要,来传给子孙,传给后世,铭记于骨中,深藏内心中,且愿饮血立誓,绝不传不肖之徒。其理必合天地之道,有始有末,上对应日月星辰之历数,下符合于春、夏、秋、冬四季及阴阳五行的变化。其孕含吉凶之变化,春为阴夏为阳,如以人对应之如何?请老师为我说明吧!
岐伯回答道,真是高妙的垂询,这乃是天地间至深的数理。
黄帝说,请将天地间至深的数与人体气血配合起来,来了解人的生死奥妙,这方法又如何呢?
岐伯答道,天地之至数其始于一,而终止于九。一者为天,二为地,三为人,如此三倍三数而有九候,来决定死生,来治疗百病,来调合虚实,来去除病邪。
课堂笔记:
1.“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天地的术一定要吻合天地的道理,上要对应日月星辰,下要符合春夏秋冬四季和阴阳五行的变化,这是最大的道理。
二十-2、三部九候

原文: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血必夭,夭必死矣。
倪师注释:
黄帝问,何谓“三部”之意呢?
岐伯回答,三部分上、中、下三部,两每部又各有三候,此三候又以天、地、人三位来区分。必须用手指来指示,方可知其真位。
上部之天部,位在两额侧足少阳胆经上之悬厘、曲鬓位为足少阳脉气所在。上部之地部,在两颊下之人迎脉处,为足阳明脉气所行之处。上部的人部在耳前动脉位处,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行之处。
中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天部位在手太阴肺经经渠位,为肺气之所在。地部就是手阳明经的合谷位,为大肠脉气所在。人部位在手少阴心经之神门位,为心脉之所在。
下部也分天、人、地三位,其中下部的天位,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位,为肝气之所在。下部之地部,在足少阴太溪脉之处,为肾气之所在。下部之人部,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位或足阳明胃经之冲阳位。因此下部之天位以诊察肝藏,地部以诊察肾臓,人部以诊察脾胃之功能。
黄帝问,那中部是作什么呢?
岐伯回答,中部也是有天、人、地三位,天位以察肺,地部诊察地气如何,人部可诊断心臓。
黄帝问,那上部又可察出什么呢?
岐伯回答道,它也分天、人、地三位。天部来诊断,头角内的循环,地部来察口齿的运转,人部来察耳目之功能。
所以人身分三部,其中每部又分天、人、地三位,因此有三而有天,有三而有地,有三而有人,三的三倍合而成九数。如果区分九位为九处不同之地,那九地合于人体内之九臓,即肝、心、脾、肺、肾臓,加上头角、耳目、口鼻、胸腔四臓,合为九臓。所以人的精神藏于五臓之中,人的外形藏于四臓之中,共为九臓之源。其中若五臓之衰败,则面上之气色必凶,失其常色乃为必死之候。
课堂笔记:
1.为什么有三部九候的脉?天地有四季,方位也有八个——东、东南、西南、正南、西南、西、西北、正北、东北,人站在中间,故天地之间有九个方向,人也有分九脉。
2.“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的天部,指的是胆足少阳经的悬厘和曲鬓,即靠近额角内侧这里有一个动脉,这是少阳脉气发力的地方。
3.“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的地部,指的是人迎脉,在喉咙的两边,这是足阳明胃经所经行之处。

4.“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上部的人部,指的是耳朵前有个在动的脉,这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经之处。
5.我们的头部有三部脉经过,分别是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6.“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身体的中部也分为天、人、地三部。天部是在手太阴肺经的经渠,地部在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人部在手少阴心经的神门。



7.“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下部的三部,分别在足厥阴肝经的太冲(天部)、足少阴肾经的太溪(地部)、足太阴脾经的箕门与足阳明胃经(人部)的冲阳。我们一般是查冲阳穴,即胃脉的地方。


8.“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这是把中部的天、地、人的“三才”位置区分开来。
9.“……人以候耳目之气”,治疗耳聋时,你摸上部人部的这个脉就知道了:这里也是针灸治疗耳症的穴位,耳门、听宫、听会。你轻轻摸就可以摸到脉在动。如果这个脉很大,就是实症,这个脉很小,就是虚症。如果一个人是天生的耳聋或耳鸣,这个脉就没有了,因为没有脉气了。

10.“天以候头角之气”,从这里我们可以候脑部。一般来说,他手上的脉是一息四至到五至,但“头角之气”的脉跳得很快,代表里面阳很亢,有癫疾或者发癫痫。不管你是给他吃药,还是灸阳蹻、申脉和照海,或下针百会,如果那个脉越来越小,缓下来,缓到一息五至的时候,代表病人好了。

11.“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血必夭,夭必死矣。”因为头上有天人部,它管我们的臓气。当五臓衰败时,脸上的气色就会凶,因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脉气没有了。

二十-3、治证原则
原文: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写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倪师注释:
黄帝问,那诊察三部九候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岐伯答道,有了三部九候之位,以此为标准,来度量其体形是否太肥或太瘦,依此来调理其臓气之虚实。遇实症则用泻法,遇虚症用补法。治时先放去血瘀之脉处,再来调理,不须去了解病人的病情,只须调节其过实或过虚之臓,使其正常为最终目的。
课堂笔记:
1.“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岐伯说一定要看他的胖瘦,来调理他气血的虚实。
2.“实则写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不需要问他里面的病是什么,你把它血脉调均匀就好了。你看他哪边有淤血,把它放出来;看他是实症还是虚实,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3.你知道三部九候这些脉气的所在经络,就可以直接按照经脉去做虚实补泄。例如人迎脉很大,就是胃很实,实则泄其子,你会去扎内庭。沿着胃经下来,到脚上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如果你看到有青筋或淤脉在这边,把淤血掉就可以了。如果胆经的曲鬓是实症的话,你会扎阳辅穴,如果是虚症的话,你会扎侠溪穴……诸如此类。只要把病人的脉气一顺,内臓的病就好了。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24 13:30:44
-
豆友nVce2NzeD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24 00:47:15
-
yix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9 07:38:38
-
豆友mNSSvLWAQ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1 13:16:49
-
Natali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04 23:34:00
-
Vamos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29 12:37:11
-
Hill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22 20:11:50
-
泡芙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20 19:59:20
-
拙愚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20 18:55:24
-
阿秋迟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20 18: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