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法不去忧心家乡的教育


亲爱的「单读」:
你好。
首先很感谢「螺丝在拧紧」一直为我们带来优质的内容讨论,为像我这样的听众延展出了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开放的对话式讨论让多元的议题得以呈现,谢谢「单读」,谢谢「螺丝在拧紧」。
我细听了两遍「对话林小英」这一期谈论县中教育的内容,自己深受触动。这份触动不仅仅因为我曾经也是县中教育系统中的小小一员,更多的是因为从林老师分享的那些经验中,我找到了许多共鸣。比如,回想起初一上学期期末的时候,一位教授生物课程的女老师在班级里教同学们唱《映山红》,没有伴奏,没有乐器,老师饱含情意地在讲台上示范演绎,学生们纷纷鹦鹉学舌;还有不少同学嫌弃歌曲老套、不流行,犹犹豫豫不肯张嘴跟唱。现在想想,在宁静的校园里,一群青春稚嫩的孩子们满怀活力地唱着老歌,那场景是多么轻松惬意、欢快自然。放到现在,这般景象是很难想象的,孩子们案前堆满的习题册和试卷时刻制约着他们释放天性,起伏萌动的青春荷尔蒙就这样无处安放。

我于今年 6 月份正式毕业,这也是 20 年求学生涯走向剧终的时刻。研究生阶段的系统培养以及导师开放自主的引导风格让我拥有了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机会,重新认识了个人与时代、社会、原生家庭的关系等等,教育也即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回省自己二十年的教育经历,我感到万分幸运,幸运的是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完整地将高等教育经历一遍;同时又感到惊险,惊险的是这一路上让人长吁短叹的坎坷阻碍并不算少。作为一个不算成熟的“过来人”,我看到身后那条求学之路上依然挤满了人,家乡所在地的教育环境依然相当逼仄,历经十年的时间,这里的农村初中和乡镇高中的数量毫无增长,只是多了几台打印机和网络连接不稳定的教学多媒体,仅仅如此而已。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南部,与湖北省毗邻,各业经济都不发达,外出务工人口居多,留下来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和姐姐在上大学以前都就读于户籍所在地的乡镇初中和高中,一来是升学便利,二来是经济实惠。姐姐师范毕业后就近回到了家乡就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她像父亲当初期望的那样:顺利进入体制,端着国家饭碗。旁观姐姐六年的任教经历,一种强大且带有压制性的无力感时刻涌入我的心头,牵制着我对乡村未来的想象。所以,我想综合自己经历过的事实和正在面对着的现实,来谈谈我个人眼中的“县域教育”。
首先,我逐渐对县域内身处一线的教育者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持怀疑态度。教师选拔历来由政府全权负责,公告出台、笔试面试、录取审查等环节都由政府所属的部门主导。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上来看,教师的招聘选拔确实有充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然而,选拔的程序公平合理并不意味着选拔带来的结果相对圆满。招聘考试仅以市面上的《教师招聘考试》一书为参考,实难对应聘者的专业能力展开真实且充分的评估。应考的人不是以专业能力为首要竞争力,而是以背书熟练程度为主导方向,考察内容和教学内容并无多大的相关性。这种选拔方式操作简易,直观明了。事物的优点常常伴随着缺点,它的缺点时刻暴露在教学实践的每一环节中,从教师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我姐姐的同事 A 是一位专科毕业生,2016 年通过河南省特岗考试后正式上岗。但是其反映出的教学表现却让人不得不从基础上质疑其专业能力的扎实性和可靠性。作为在岗的小学教师,竟无法识别初一水平的英语阅读词汇、无法阅读专业性的教育文献、不了解教育研究方法和操作方法。这样的一副教师画像让我陷入了对教育者队伍自身的怀疑,我开始质疑教师招聘选拔标准的有效性,思索长久以来阻碍乡村教育发展那一部分究竟是什么,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究竟会对乡村地域的孩子产生怎样的直接影响,如此水平的人成为在编教师人员究竟能为乡村基础教育带来哪些可能,又或者说会埋下哪些潜在的祸因,城乡教育之间的鸿沟是否会因此而愈来愈大......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来时的那条路。

除了专业素质外,我对县域内教师的基本素质也很不信任,姐姐的一位领导 B 因为家庭收入的不理想,居然会以职称评定为由,以“吃拿卡要”为手段,向渴望评升的年轻教师无情施压。谁“好处”给到了,职称评定才有谁的份儿,我实在无法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骚操作”。在我看来,职称的晋升只关乎能力的高低,而不是用金钱打开那扇门。更过分的是,即将退休的校长竟然选择对此视而不见,不作任何反应,纵容着“行贿”行为在教师群体中自如运作。久而久之,这套操作自然而然成为了这所学校所有人都默认的潜规则,钳制着一切的人和事。我感到震惊、愤怒、无力和失望。
其次,家庭教育意识的严重落后。我姐所带的年级是三年级,班级里基本上都是九岁左右的孩子,背后的家庭环境各种各样。他们半多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管。但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些智力上发育异常的孩子也被强硬归划到正常孩子当中。据我姐说,班上一个十岁的男孩到现在还分不清谁大谁小,分不清上下左右,不记得自己的名字和性别,时常走进女厕所,很多时候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随意干扰课堂教学纪律。校方和家长多次沟通都无果,仅仅是因为,家长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在智力表现上异于常人这一事实。他们一面选择用强烈拒绝的方式来逃避校方的建议,一面回家奋力拼二胎,陷入到面子上的“不承认”和行动上的“承认”的挣扎之中。科学的教育规律告诫所有人,教育行为必须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现状为前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是在现实中,规律似乎也不能发挥任何指导作用。许多家长或许是无路可走,只得“倒行逆施”,满腔愤懑地与学校对抗、与事实对抗,我们都知道,这于事无补;此外,“望子成龙”的传统期待依然四处蔓延,那种主观的强烈期待压迫着家长对孩子施压、对老师教学不满。考卷上的不圆满,似乎是所有人共同铸成的、不可原谅的错。

最后,我个人觉得,在县域及其以下的教育实践中,多数人依然是以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成才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他们固执地认为,一个孩子只要上了学、有了专业能力、能够在市场中完成人-财的变现,就是教育闭环带来的最大成功。从始至终,他们都对孩子的情感、兴趣和内心都毫无关注。在这样的挣扎对抗中,孩子常常视老师、父母为敌人,任何的情感纽带都无法建立,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常常是不熟悉、冷漠、不安。智能手机的普及继续加高了成年人与孩子们之间的那堵墙,最近的距离变成最远的距离。
我很难想象正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下一代究竟会长成什么样子,他们是否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能形成相对完整的人格体系,这些都不得而知。通过观察和交往,我发现作为“过来人”的我,实际上已经很难凭借自己的经历去了解他们正在形成的那个内在世界了。经验逐渐不具备普遍性,种种横在过去与当下之间的沟壑让“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理解变得更为困难,个体努力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小。我深知,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之间,需要跨越无数的艰难阻碍;而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未来,或许也正昭示着乡村的未来。在诺大的中国土地上,无数的乡村正在发展、有待发展,如果发展关乎公平,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匆匆掉队。而我,愿意和家乡连接在一起,与家乡的命运连接在一起。
谢谢「单读」,谢谢「螺丝在拧紧」。这是一个听众微小的心声和吐槽。每一种声音都应该互相击撞、互相倾听,不是吗?
听众:正在发疯中

-
小鱼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7 15:40:36
-
Gqwert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9:02:13
-
网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8:00:12
-
yuy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6:06:21
-
一瓣柚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5:21:16
-
Amand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3:56:57
-
小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3:28:52
-
heri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1:50:56
-
格野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1:39:19
-
悬曰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1:08:16
-
Tt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10:43:57
单读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单读全球目的地推荐,该启程了 (9人喜欢)
- “失去的 30 年”——该如何理解日本的“失去”? (6人喜欢)
- 上午十点半的公交车 (11人喜欢)
- 爱德华·路易:这个世界连沉默都是男性的 (3人喜欢)
- 多少珍惜,是以失去为代价才懂得的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