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养老生活的变迁
首发于《读者》。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养老是每个人都避不开的话题。
还记得得童年时分,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去镇上“敬老院”做公益活动,小镇敬老院就在小学隔壁。印象中的敬老院,模糊的影子中有着小小的花园,几栋小楼连在一起,布局仿佛与学校差不多。半白半绿的墙壁,水磨石地面,生锈的窗棂。我们被安排去打扫卫生,一帮孩童叽叽喳喳很是热闹,却鲜见老人的身影,工作人员似乎也不多。
那时都是这种公办形式的“敬老院”,需要严格的评估才能入住,一般都是无儿无女也无经济来源的五保老人,当然也有一些五保老人不愿入住,于是就由各地村委帮忙照顾。敬老院里老人不多,空出不少房间,除了日常生活起居似乎也少见娱乐活动。当然,八九十年代整体生活水平还没有上来,电视、空调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何况慈善性质的敬老院。工作人员也只是维护日常的生活照料罢了。
而更多的普通老人多半在家中养老。我出生于江南农村,对于童年的我而言,曾经我生活的小镇就是我全部的世界。自我有记忆开始,祖父母已经赋闲在家,过着半退休的养老生涯。祖父每天中有半天时间去茶馆中喝茶听书,回来后与人邻居老人下象棋,祖母则主要操持一日三餐。还记得每天晚餐后,祖父在院子里打开收音机听新闻,直到月亮渐渐升上来。这就是他们的居家养老生活。
然而农村老人很难闲不下来完全养老,他们依然忙碌在农田里、菜园中,养鸡养鸭或者找零活干。只要还能动就绝不会停下,勤劳的农村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对于养老的概念,大家都是模糊的,只是按部就班的过日子。只有冬日农闲时分,才在村子小河边随处可见躲在屋檐下,带着皮棉帽穿着军大衣,将两只手互相伸进袖筒中取暖晒太阳的老人家。
时代不断发生着变化,城镇化的推进打开了农村通向外界的大门,我亦离开了家。毕业后我一直在外,偶回故里。距离拉开了我的思念,却拉近了回忆。正因为有回忆对比,我才惊讶地发现村庄里的老人越来越少,曾经热心唠叨的奶奶不见了,总在路旁观望的爷爷也消失了。伯伯、叔叔、婶婶们都老了,白发滋生在饱经风霜的脸庞之上。衰老化作蹒跚的步伐和佝偻的身躯蚕食着每个人的身体。连我居住的楼房也老了,村庄也在老去。
那么现如今的养老生活呢?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远不止我出生的小镇和村庄。如果以目前60岁以上年龄定义为老年群体,不少城市老龄化率已超20%,甚至高达30%。也就是说我们走在街头,每五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当然现如今60多岁的“老年人”身体还非常健康,所以当他们退休后,对于养老生活的憧憬和规划也会尤为重视。
机缘巧合下我进入了养老行业,如今距离成为一名真正的“养老人”已七个年头。也是在从事养老行业后,我才对如今的养老生活和养老方式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从事养老行业前,我身边关注的老人似乎只有祖父母及熟识的亲戚邻里,从事养老行业后,我认为目前的老年群体可以从年龄阶段进行划分,比如60-70岁作为一个阶段,70-80岁一阶段,80岁以上又是一阶段,而大部分进入真正的晚年养老生活,应当要从80岁开始。也可以从结构上划分,农村老人、城镇老人。或者从身体状况上进行划分,健康自理、需要介护、需要全护。我国目前已经有4000多万的失能老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导致的变迁体现在了方方面面,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交通,甚至我们的居住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样变化的还有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然而对于养老及养老方式,大部分人仍然是陌生的,如同当年的我一样。从事养老行业以来,这个行业显然颠覆了我此前的很多认知。现如今我依然在不断见证着养老这个庞大产业的日新月异,当然也同样感受着它在发展中的艰难不易。
养老方式在变迁。从事养老行业前,我认为的老年人无非就在养老院中或家中养老,从事养老行业后,我才发现养老无疑已有更多方式可以选择。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旅居养老,甚至还有互助式养老……各种新兴养老模式层出不穷。甚至很多都是年轻人创办的养老机构,他们将养老院打造成“网红”打卡点,设立怀旧区、游戏区、园艺区,居住在里面的长者们甚至玩起了直播代言。
养老理念在变迁,很多老年人的养老理念与从前大不一样。记忆中祖父母的那一辈农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苦过来,待到儿女成家,他们在工作上的使命已然终结。而如今依旧活跃在一线岗位的“老年人”又何止少数,他们仍然在用智慧和经验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在工作岗位上的老年群体,有的游历河山,有的做义工做志愿者,有的活跃于各个社会组织中。我见过在一个养老社区中,不乏多位奔走在文艺一线的老年群体。尤记得前年七月,院里组织“献礼建党百年”文艺汇演,一群老人身着盛装,于悠扬的钢琴伴奏中高音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一群平均年龄82岁的奶奶们组成时尚模特队,从几百公里外赶来身着旗袍参与演出。虽已耄耋之年,但她们积极养老的态度令人动容。
在传统养老观念中,养儿防老才是第一选择,父母抚养子女成长,儿女为父母养老尽孝为天经地义。但现如今家庭结构在变更,从家族式的家庭结构逐渐转向个体小家庭。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组合的家庭不足以承担赡养四位老人的重任。而在传统养老观念中,通常送父母去养老院会被视为不孝,父母抗拒,亲邻道德谴责。但好在这样的养老观念目前已有很大改观,新一代的父母也更能理解和包容,更愿意主动走到养老机构中去。子女也会就父母实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为他们选择更适合的养老方式。
近些年来,我感受到养老院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养老院早已突破了我们原先认知中传统公办敬老院的概念,各种民营、合营甚至外资运营的养老机构已经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养老社区一般为公寓式结构,独立单元和套内空间,配有适老化设施和家具,提供各项生活配套,适合健康活力的长者居住。康养型养老院适合高龄需要一定照顾的老人,失能长者可以选择按医疗要求设置并可刷医保的护理院,阿尔兹海默症长者可以入住认知症友好专区。如今多半的养老机构都会按医养结合的方式来设置,有些会开办专业康复医院,或内设医务室、护理站,以满足更多长者的医疗需求。
养老院的环境当然也有了很大改观。再也不似我儿时朦胧中的印象,院落环境越来越好,各色植物结合着可用来活动的广场,有些院里甚至有亭台楼榭和观赏性鲤鱼池。至建筑内公共空间或室内空间,都会严格按照养老机构设立要求配置适老化设备及家具,床头、洗手间装有紧急呼叫铃,所有房间门宽都要能通过轮椅,洗手间、房间内安装相应扶手。智慧系统联通和管理着每个老人的信息,方便工作人员对应照顾及随时查看。除此之外,各个功能室的配备让整个养老院多姿多彩。书画室、影音室、棋牌室,桌球、台球一应俱全,甚至开设老年大学,每周开各种培训班。看了连很多年轻人都羡慕不已,直呼比青年公寓环境好太多。
目前在城镇中基本每个社区都会设置独立的养老服务中心,可提供长者助餐、康复、娱乐活动甚至日托等服务,同时为那些老年社团提供免费活动场地。社区会拨付一定经费,委托第三方来进行运营。社区与养老的紧密结合,为那些不在机构中养老的健康老年人提供了家附近的基础养老服务,一年四季各色活动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居家养老也在变迁,但因为我国“9073”(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养老现状,居家养老还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间。一般来说,居家养老首先要进行适老化改造便于长者进行居家生活,其次现在很多适老化产品,如智能床垫、生命体征监测仪、紧急呼叫装置等也是越来越成熟,家属可依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合理配置。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居家卧床照顾的老年人,目前长护险的补充有效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在全面铺开与服务提升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对来说,城镇养老无论从设施和服务上都要优于农村地区,但现如今不少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也在不断发展中。我已见过不少“最美乡村养老院”,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上相较以前也是有了很大改观。
说了这么多,不得不提及养老行业的从业群体。对从事养老行业的人员因要求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养老院中,需要配备院长、行政主任、护理主任等管理岗位,医生、护士、康复师、社工等专业岗位,当然更多需要能够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一线护理员。在社区养老中,对于护理的需求会适度降低,一般以行政管理和专业康复师、社工为主。但在居家养老中,能提供专业照护的助老员需求又远比社区养老更高。
如今很多偶然接触养老行业的人经常都会对我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想到你们团队既年轻又专业。”养老服务在高校中早已不是新鲜专业,而从事养老行业的群体中,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多,学历也越来越高,他们都踊跃地活跃于养老服务的一线,也给老年群体带来了活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当一个行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的时候,这个行业才能有未来。
每个人都终将老去,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成为长者,这是无法逆转的事实,但养老生活并不见得就一定是悲观向下,如今我们在养老方式上也已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通过更成熟的体系,更好的环境,更专业的服务,一定能帮助更多老年人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
近些年来由于工作原因我常进出养老院,甚至已经有了不少入住体验。我与朋友笑谈:“我在提前为自己选择养老的地方。”至于我期待的养老生活,我希望在我还健康的时候,能与三五老友一起同住一依山傍水的养老社区,空气清新,有漂亮的院落,房间内有大大的阳台(一定要南向)。每天伴着鸟鸣声起床,等清晨的阳光洒进来,我在阳台上泡一壶茶,伺弄下花草,看看书,养只乌龟逗趣,足矣。
此刻在我工作的养老院中,琴声悠扬,那是李叔又在拉小提琴了。曲目是《花儿与少年》。自从李叔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后,他永远活在了他二十岁最好的时光里。
庄晓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回家过年 (8人喜欢)
- 这世间的事,看不懂 (6人喜欢)
- 为什么要关掉一家养老院 (2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