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史写作潮流下的四种面向
回顾2022年以来的中国出版动态,一个绕不过去的趋势,就是以叙写个人生命历程为主题的个人史写作类新书,越发成为不容忽视的出版潮流。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来出版的这些个人史类新书,开始越发呈现出跟家族史、学术史、群体史、地方史等相关历史门类交融和打通的可喜面向。笔者特意从这类新书当中,选出《寻常百姓家》《朴》《我的吊带裙》《盐镇》这四部代表性作品,一一为大家探究个人史写作的大潮流下、不同背景的作者践行的各异写作面向。
《寻常百姓家》:个人史与家族史
先来说说《寻常百姓家》。本书的作者么书仪是知名中国戏曲史学者,其爱人洪子诚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顶级学者。从书名中的一个“家”字就可以看出,本书的写作宗旨,并不是记述么书仪个人的生命历程,而是通过她的访谈、回忆与文献梳理,尽可能地勾勒和还原其所在家族的历史。
在这种家族史的采写历程中,么书仪的中国戏曲史研究背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她大量运用访谈录音、书信、档案手稿等第一手史料,来有效支撑家族百年的历史书写,这种之于史料的开发、梳理和有效运用,得益于一位专门史学者的专业学术训练;另一方面,尽管写的是父母、亲戚等感情上极度亲近的家族成员,作者能够秉承史家之秉正直笔的风范,以让史料自己说话的客观态度和极其克制隐忍的温情书写,艰难而又细致地还原出自己所在家族百年来随时代变迁而浮沉的坎坷历程。作者严格基于史料书写、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态度,以及尽量收敛自己之于家族成员的温情,以一种将家族成员研究对象化、客体化的立场叙写家族历史的姿态,都让人敬佩不已。
在作者这些质朴而珍贵的文字中,我们能读到宏大政治的任何一点变化对于普通人生活巨大而惨痛的影响,能读到个人命运跟其出身、性格和所处大环境之间的宿命般联系,也同样能读到善良、勤勉、本分等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巨变时代中的坚守与传承。这样的个人史书写,是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理应成为去年以来国内出版的新书里、不容忽视的一部重要作品。
《朴》:个人史与学术史
如果说《寻常百姓家》里的学术积淀,更多体现为一种“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客观书写的史学学术训练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学学科的开山级导师童庆炳先生的这部口述自传——《朴》,则自始至终,体现的都是一种以个人史书写学术史的写作自觉。这部细致梳理了童庆炳先生的人生历程、学术成就与时代感悟的口述自传,大致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史料价值,而每一个方面都与学术史的写作聚焦问题意识有着密切关联:
这三方面的史料价值体现在:一是以童庆炳从福建山村孩童到北京知名学者的巨变经历,展现出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教育史、社会生活史与社会文化史的丰富信息;二是以童庆炳改革开放以来重建文艺学学科的丰富经历,管窥中国文科的学术研究与教育体系从重建到复兴的完整历程;三是以童庆炳跟黄药眠先生一起、恢复文艺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细致回顾,展现中国文艺学学科的师承体系与学术发展脉络。
就第一方面而言,童庆炳从乡野孩童到知名学者的个人生命成长历程,能够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的日益普及和大众化、中国社会迁徙与流动性的加速,以及中国民众通过教育实现的阶层向上跨越等,提供丰富的个案式的一手史料;而之于第二方面,作为中国文艺学学科的开山级导师,童庆炳对文艺学学科的重建历程本身,就是中国文艺学学术史,以及中国文科学术史与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其学术薪火的传承脉络与知识体系发展情况,都是其学术史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因此书中之于这些方面的细致记录,之于中国文艺学学术史而言,同样价值非凡。
这部《朴》,也自然让笔者想起自己于2019年年初出版的关于新中国文科各个方向的第一位博士的口述访谈实录《开山大师兄》。无论是《朴》还是《开山大师兄》,其基本的写作出发点,都是以中国学术的重要开创者、亲历者和参与者的个人生命史书写,来有机丰富中国学术的百年发展史的一手史料。事实上,由于中国各个学科的开山级学者,如今大多已经进入暮年,相关研究与写作者,应该有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对这些学者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抢救式”口述访谈;而这样的访谈书写,之于中国各学科的学术史研究的意义,是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
《我的吊带裙》:个人史与群体史
跟《寻常百姓家》和《朴》均出自知名学者之手不同,《我的吊带裙》的作者,是一位以打工为主职的素人写作者。这本出自长期在深圳打工的女作家邬霞的非虚构纪实作品,详细记述个人在梦想与苦痛、美丽与暗淡、城市与乡村之间挣扎、徘徊的生命历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关照自身的生命体验之外,还有着清晰的关注自己身边打工群体的生活状态与整体面向的写作自觉。正是基于以个人史书写群体史的这种写作姿态,这本以个人化的“我的”冠名的作品,也足以跟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吕途的《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田丰和林凯玄的《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等作品一起,成为了解中国当代年轻农民工群体工作生活状态的重要一手文献。
基于作者的知识文化背景限制,《我的吊带裙》里的文字质朴而略显絮叨,表达也明显缺乏叙事技巧,但字里行间的真诚、执拗,以及面对种种苦难而不屈向上、坚守理想的生命力与个人气质,实在触动人心、让人生敬。就文学性而言,这种去除一切伪饰与雕琢的文字,足以让每一位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读者产生共鸣;就社会性而言,跟上文提到的几部关于打工人群体的作品,均由第三方作者的访谈、调查书写而成不同,这部《我的吊带裙》,是一份难得的由打工群体自我讲述的生动文本,因此其独特的史料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更加值得引起重视。
邬霞的最早成名,是作为纪录片《我的诗篇》的主角之一,为大众所熟知。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部问世于2015年的纪录片,尽管各界对其拍摄手法与讲述视角不无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比书籍更加大众化的电影作品,《我的诗篇》在成功将打工者里的作家群体引发社会公众关注这一议程设置上的开创性价值,是值得被大树特树的肯定的。正是在本片公映之后,包括本片主角陈年喜、邬霞等在内的一批打工作家的优质作品,得以被一一出版。而以打工群体代表视人的邬霞,在自己的这部《我的吊带裙》里,自觉承担起书写打工群体真实工作生活状态、为打工群体发声和代言的使命,也值得让人生敬。
《盐镇》:个人史与地方史
同样是书写普通人的故事,如果说《我的吊带裙》是以个人生命关照打工群体的生命状态的话,那么资深媒体人易小荷最新出版的这部《盐镇》,就是以西南一家村镇里各位普通女性的生命故事书写,来为中国延续千年的地方史书写,提供崭新的面向与内容。
“盐镇”位于四川自贡的郊区,既非知名历史文化村镇,也没有出过什么重要名人。千百年以来,这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镇,一直在历史长河的奔流不息中,默默地生长、繁衍与变迁,在任何历史书写当中,近乎处于无声与沉默状态。而得益于易小荷的发现,这座普通村镇里发生的种种生命故事,一下子借由《盐镇》这本书,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热议与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易小荷正是以当代人物故事践行新型地方史书写的代表性作者。
之所以将易小荷的地方史书写命名为“新型”,是因为她笔下这些各个年龄段的村镇女性,在中国传统的方志书写中,一直处于缺位状态;而为数不多的仅有书写,也往往是体现在《烈女传》《贞女传》这样宣传传统封建道德伦理的高度意识形态化书写之中。而相比之下,易小荷的女性书写,则基于完全不同的写作面向。她用一年多的时间,亲身居住生活在“盐镇”。跟这些女性同吃、同住、同生活,以一位女性的同理心与同类共情,认真地去倾听和参与这些村镇女性的日常生活,最终形成那一篇篇富于生命温度与人文温情的动人故事。
为了最大程度上地还原这些普通女性的生命状态,易小荷充分运用了包括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实地田野调查等在内的人类学民族志方法,这种以人类学学术方法、文学化动人表达、个人史写作基调,来书写村镇地方史的写作尝试,同样是构成其地方史书写之“新型”的重要体现。在这些普通村镇女性的生命故事的细致书写中,作者时刻在关照村镇女性生存境遇背后的前现代家庭社会秩序、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结构性暴力与性别不平等秩序。正是基于本书之于当代中国西南四五线小城里女性故事与社会生态的真实叙写,我们也可以管窥中国式现代化变革仍然面临的极其艰巨的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易小荷以个人史关照地方史的写作诉求,最终还是可以落脚到中国式现代化这样的时代主命题之上。
基于《寻常百姓家》《朴》《我的吊带裙》《盐镇》这四部个人史类代表性新书在主题内容、写作面向、视角方法等方面的不俗贡献,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类兼具历史、文学和学术价值的作品,能够在国内出版场域里越来越多地涌现,一方面有力丰富大众历史写作的面向,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非虚构写作的不同样式。
就此搁笔。
2023年3月5日上午作于竹林斋,2023年3月9日晚改定于同处。
(本文于2023年4月30日在文汇报·读书版头条刊发,刊发时有删改,此为原文。)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3月音乐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非新书书单 (1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2人喜欢)
- 2025年3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