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Reflection 2 - 从棉花糖实验到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The Mashmallow Test)揭示了人类大脑存在两种机制:冲动系统和冷静系统。冲动系统始于人类本能的欲望,而冷静系统来自于前额皮质的进化,它在被激活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对刺激物的评估,可以产生无数种冷却冲动和诱惑的方式,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之一。

那么人类冲动和欲望的本质又是什么?一个世纪前,弗洛伊德认为,新生儿是完全被冲动驱使的生物,但随着母乳喂养的结束,这种生物本能会从追求即刻满足转变为追求延迟满足。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在经过认真思考后,弗洛伊德在1911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出生后的几年内会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婴儿对自己需要的物体——母亲的乳房——建立了心理的“幻觉影像”,并会持续关注它。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婴儿的本能和性能量都指向这一幻觉影像。
其实,人类从离开母亲的子宫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了一条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回到最原始的亲密环境之路,这几乎成了人类所有欲望的来源。我们本能的欲望追求是及时被爱、被温暖包裹、时时被呵护,是软弱的,是对亲密的终极渴望;而成年人的世界是坚强的、忍耐的、延迟满足,掩饰而不表露,哀而不伤的,这些与亲密关系都是对立的。《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也提到了相同的观点:成年之路无非就是社会人格与童年投射的痛苦抗争。人类对亲密关系的满足突然被中止时的痛苦,从孩童时一直延续到成年。就像沃尔特米歇尔在棉花糖实验中做的另一项研究:让母亲们在陪伴中突然离开,观察被留下的孩子们的反应。有的孩子不知失措,但大部分孩子都会哭个不停,直到妈妈们回到他们身边。成年人在面临丧亲、失恋、离别时,又何尝不是一样,只是我们没有小孩子那么幸运可以等到妈妈回来。逝去的人永远都回不来了,离开的也很可能物是人非,时间和生活不留情面地把我们心心念念珍视无比的亲密关系粗暴地中断了,所以这是为什么人生常常是痛苦的。
“我希望你让我的生活有意义。”“我希望你永远在我身边。”“我希望你能读懂我的心思,预知我所有的需要。”“我希望你能包扎我的伤口,填补我生命中的缺憾。”“我希望你能让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治愈我受伤的灵魂。” 我们都在不停地彰显和满足对亲密关系的欲望。但亲密关系的另一个真相是,它永远不会比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更好。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不仅决定了对“亲密他人”的选择,也决定了亲密关系的质量。
愿每个在照顾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前提下的人,都能多享受一点亲密关系,无论是来自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这样的人生一定就会少一点痛苦。
做个一口吃掉棉花糖的小孩可能是更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