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首页
浏览发现
话题广场
快速注册
西双版纳 | 勐腊曼旦村,乡野中响起了鼓声和舞步
普鲁斯特起床了
2023-04-17 10:50:52 上海
没想到曼旦村这么美。
天空是淡蓝色的清澄,滋养着覆盖了层层叠叠植物和农作物的绿野。膨胀着的芭蕉依傍着一排排农作物,竹林细细的叶子和颀长的竹竿远远俯瞰着,绿色,红色和黄色的植物搭配在一起是和谐和平衡。
郁郁葱葱的整齐树枝上吊着一排排灯泡的是火龙果,为了夜间光合作用,送我们进来的司机告诉我们。这个季节,还不见果实。当地人扎扎实实的生计之所依,在我们眼里却是代表了田园牧歌的异域风情,与泥土无关,飘在月亮之上。后来听说,这里的人多留在家乡务农,很少去往外面的世界。
傣族传统的干栏式木楼错落在这片田野之间,或圆或方的柱子撑起两层房顶,底层是敞开的空间,走上楼梯才是封闭的居所。这是稀疏的人居痕迹。村里五个寨子共九十几户、五百人左右。我们信步走过去,没有人特意抬眼望。那些立着招牌的餐厅或者店铺,大多空置着。长着漂亮尾巴的公鸡的啼叫,透露了这里的烟火生活。
走在房屋之间,冷不丁走进一座佛寺,是典型的东南亚佛院风格,大门紧闭。面对面错落的红色尖顶房子上镶着带整齐尖角的金边,屋顶的一边绘着金色的佛像,线条简约,却也活现。往里走,角落里长满了植物,后来才查到有长得像仙人掌的彩云阁、花开得灿烂的地涌金莲和芭蕉以及更多不知名的植物,像是有人定期打理的样子。一些橙色的东南亚僧服挂在屋檐下的绳子上,却仍不见主人。
这是傣族人聚居的村寨,他们信奉由印度传入的小乘佛教,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经由缅甸、泰国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小乘佛教提倡自渡,大乘则主张渡人。傣族男子要出家修行,不过,对于他们而言,出家更多的是一种仪式,他们一般都是要还俗的。
曼旦村距离勐腊县城约二十公里,曲曲弯弯的山路就有足足十公里,紧邻老挝边境。下午四点多,从勐腊客运站打滴滴,两公里开外的司机开过来几分钟就取消了接单,随后三百多米开外的司机接了单。我们走向司机的路上开始下雨,司机——穿着红色衬衫,小个子,典型东南亚人的五官——停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嘴上念叨:“曼旦村傣族象脚鼓舞传习所,你们是要去这个地方?”得到肯定的答复,“我接单子到现在第一次去这个地方。”他仍然兀自惊叹着,我提醒他打开后备箱,他才反应过来。
我们注意到一路上的林子是橡胶树,司机说,这这些树即将被主人砍伐售卖。接着闲聊,他会由着自己的节奏说下去,像是开着断断续续的无轨电车,有时不顾我们问了什么。他说,中国人禁止卖野生动物有什么用,到了老挝都可以吃,狍子、熊、蟒蛇都可以吃。我问他吃没吃过,他加重音节确凿无疑地说“吃过”,他在老挝做木材生意多年,后来生意也不好做,疫情后就回来开车了。
司机随口说,我们的车行驶在原始森林之中。但我想,“原始森林”的含义在他口中和我的脑海里截然不同,于我,这是截然迥异于日常的茂密和蓬勃,只是来版纳四五天了,眼睛熟悉了铺天盖地的绿色,而于他,我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感觉。
而这正是他接了这单的原因。
“想散散心。”不然一般司机不愿意空车从山里开回去,要加价,而他并没有这样做。“司机是好人。”朋友应和着说。等到车子开到传习所所在傣族传统的房子门口,停下来,他对下车的我们说:“你们不要拘束啊。”仿佛他是这里的主人,随后开着车扬长而去。
我打电话给传习所的主人波罕丙,传说中的波老师。他让我们自己喝茶休息,等着他们回来,一起吃饭。说到这里,口吻中是好客和憧憬,仿佛等着我们的是多么热闹而丰盛的一顿大餐。
第一次听到波罕丙这个名字是在《孤独星球 云南》当中,他是国家级象脚鼓舞的传承人。一种民族表演,出现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边境村落,只让人感到神秘。欣赏这种艺术,与其是出于好奇的选择,不如说象脚鼓就代表了曼旦,曼旦就有象脚鼓。我打通登载的电话,电话那一头是他的徒弟,让我加他的微信。他把价目表发送给我,许诺要接送我们进出村子,晚上带我们跳舞唱歌,听起来对这条旅游流水线驾轻就熟,他的朋友圈放送的都是村寨里的表演。
然而,那天在勐腊客运站,我们等了一个小时没有等来他们的车,徒弟让波老师给我们打电话,电话里传来一个听不出年龄感的男声,他让我们等他们在小学上完舞蹈课,再一起进山。我提出自己打车,他说怕我们多花一百多块钱,传习所也没有人,我觉得等候时间太久,坚持自己打车。
等到了,我们在村野里游荡,眼看着太阳落下去,明媚的风景被夜幕逐渐遮盖起来。
直到晚上七点多,一辆车才开进来,前座穿蓝色长裙的女子朝我们露出明艳的笑,我以为她很年轻。下来的人就是波老师——他个子瘦削,皱纹并不多,穿着傣族传统的深蓝色印花短袖,以及他的妻子和徒弟。波老师一来就说等师母给你们准备饭,我才看到那位女子黝黑的脸庞和皱纹。
在底层敞开的空间,她先给我们送来了一种类似龙虾片和锅巴的小食。等了很久,菜才上齐了。我们在竹编的矮凳上挨着竹编的圆桌面坐成一圈。波老师给我们每个人斟上玉米酒,频频让我们碰杯。他给我们介绍每个菜,怎么吃竹笋鲜嫩的部分,“我们就是爱吃苦”,劝我们要适应酒精和烧烤的辣。
听说我们来自上海,说起自己去进博会表演的经历,他们时常背着象脚鼓走南闯北,这一天是在勐腊小学连续教学二十几天的最后一天,近期还要去橄榄坝演出。
齐聚一堂的晚餐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不知道什么时候,徒弟和师母都走开了,只剩下我们三个。波老师从背后堆满的象脚鼓当中拿出了几个,分给我们。象脚鼓是漏斗形,从宽到窄的形状。
关于象脚鼓的来历,涉及到在傣族民间流传的传说。很久以前,傣族地区年年洪水为患,人们不得安居乐业,后来才知是一条蛟龙作孽,大家都恨透了这条蛟龙。有一个勇敢的傣族青年立志为民除害。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杀死了蛟龙。在庆祝胜利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对孽龙的憎恨,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就剥下蛟龙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因此,每当象脚鼓敲响之时,男女老幼都欢快地跳起舞来,这是每逢傣族盛大节庆的仪式,雄浑、悠长的鼓声传递了傣族人的热情和生命力。
象脚鼓的工艺并不复杂,却也很考验人。制作象脚鼓要选用优质的酸木,因为这种树生长慢,不易开裂。之后将木材雕出象腿的样子,并将其掏成空心。随后收购制作鼓面的黄牛皮,以选皮、清洗、风干、裁剪等数道工艺加以处理。然后是彩绘,象脚鼓上绘有代表民族元素的图案,刷上保护面漆,最后才是蒙面、调音、打磨毛皮等收尾工序。小鼓三、四天就可以做完,大鼓则要花上半个多月,一年可以做200个左右。一只卖1400元,卖给小学的860元一只。
查阅波罕丙的履历,他好像是为象脚鼓舞而生。他自幼对傣族象脚鼓舞、武术、唱章哈有浓厚的兴趣,每当村里老人唱歌、跳舞,他都在旁边跟着学习,很快就能把动作模仿下来。8岁时,波罕丙便拜本村岩旺旦(波温香)为师学象脚鼓舞,除此之后,他遍访名师,领悟到了傣族武术和象脚鼓舞之间的相近之处,并将“舞”与“武”结合,使象脚鼓舞刚柔并济。他掌握了象脚鼓舞核心技艺,如制造气氛的“喊鼓”,擦步指鼓的“多沙”,转身踢蹲的“踢并”和转身腾空踢腿的“踢卓”等。
他强调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国家级象脚鼓舞传承人。1986年起,他开始收徒授艺,附近一些傣族青年纷纷前来找他学习象脚鼓舞,共收徒100余人。
波老师向我们演示如何拍打节奏,把象脚鼓腾空夹在两膝之间,不同的手势在牛皮鼓面上敲击出不同的声调,或短促,或浑厚,或明亮。左手在鼓中心击打一下,接着是右手在鼓边缘打一下,再是左手在鼓边缘打一下,这算是完整的一个单元,更丰富复杂的旋律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我们拍打了几个回合,波老师扯着象脚鼓侧面的绳结,表情显出使劲的样子,这是为了调音。调过音的象脚鼓发声更为明亮。
他请我们唱歌,以便用象脚鼓为我们伴奏。从《送别》《童年》《我们的爱》到《套马杆》,他一一用象脚鼓伴奏,他能够立刻分辨每首歌的旋律,让节奏在手中变化,和歌曲融为一体,原本抒情的旋律平添了一种铿锵的调子。一首接着一首,他不倦地拍打着鼓面,从头到上身随着节奏而起伏,全身心投入在旋律之中。
他仍然劝酒,和我们碰杯,让我们再多吃点。一边说着自己今年本命年,60岁,问起本命年有什么仪式,他说他要去寺庙里供奉六十个糯米饭。我称赞他和师母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
“还有什么歌?”时间已经近十一点,他仍然兴味盎然。“《有一种失恋叫做永远》。”他提议,又如痴如醉地敲击鼓面。
乘着这股兴致,他又教我们如何配合舞步,让我们用左肩背起象脚鼓,以两步或者三步为一个单位,配合象脚鼓的节奏舞动。在这浅尝辄止间,我们恍若被这个民族欢快和浪漫的魂灵附体。
等我们上楼休息,据说身体不好要早睡的师母早为我们铺好了床,这是一间全部用竹编的房间。我问起第二天去火车站的事,波老师却闪烁其词,让我们问他徒弟,徒弟让我们自己打滴滴,闭口不提之前的许诺。后来波老师又在门口说接送要收费,报出一个价格,我还了一次价,他勉为其难的样子,才点头答应了,为难地说自己的油钱都不够。后来,他又提出让我们第二天七点就起,可以到路口搭村民的顺风车,不然就他送。
第二天一早,波老师让我们坐在小货车后座的板凳上,载我们去往路口,吃完米线,没见顺风车通过,他说七点钟有几辆车已经开走了,他才决定自己送我们去火车站。他让我们等在原地,自己开货车回去。我们等了很久,才见他的车开过来,副驾驶座坐着师母,后座坐着一位中老年女性,应该是他们的亲戚朋友,路上他们说着我们听不懂的傣语。
到了火车站下车,我问起他车前放着的小象脚鼓挂件,他说这个制作要一天半,便宜,两百块钱,帮我们取下行李后,他加我微信,结账,让我之后跟他保持联系。随后他关上后备箱,开车离开了。
曼旦村的建成流传着一个传说:后旦傣族部落首领的儿子要到老挝乌德娶当地一个部落公主,因彩礼发生争执,公主的送亲队伍耽搁在了现在曼旦村的地界。补齐彩礼后,公主顺利嫁到了傣族部落。傣族部落因此决定定居在当时公主暂时停留的地方,这个地方也因此被命名为“曼旦”。“曼旦”是傣语音译,“曼”的意思是“村、村落”,而“旦”字的意思则是“抵押、抵押物”。
曼旦,也是一个我们短暂停留的地方。是一段轻浅的回忆。
写于2023年4月14日
旅行
云南
非虚构
© 本文版权归
普鲁斯特起床了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赞赏
要跳舞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4 19:40:07
普鲁斯特起床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5 22:31:48
一梨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5 15:14:03
蛋炒饭加葱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1 14:03:26
全村的希望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7:57:59
云胡不喜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08:29:56
丰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7 16:11:09
普鲁斯特起床了
(上海)
每人无不是在莽莽空间当中寻求得以镶嵌进入的结构,后者便也另每人赋形 ...
普鲁斯特起床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第三次去土耳其 | 伊斯坦布尔的面纱背后
(2人喜欢)
“做旧”城市,让记忆细节凝固
张如凌:穿越诗歌,殊途归家
刘子超《血与蜜之地》 | 天使的陈酿
(2人喜欢)
时间的容器,盛放这座博物馆的过去到未来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