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 吐峪沟石窟
吐峪沟位于鄯善县西南,处于火焰山中段南麓,本身有一个著名的村庄,一个优秀的石窟和一个震撼的大峡谷。
【沮渠开窟】
吐峪沟石窟,古称“丁谷寺”,千佛洞开凿年代为两晋、前凉,延至唐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始建于4世纪,在5-6世纪,北凉至麹氏高昌时期建窟达到高潮,并成为皇家寺院所在。5世纪中叶,沮渠氏家族在河西立足不稳,率领残部向西迁徙,在吐鲁番站稳脚跟。公元444年,沮渠安周在吐鲁番称王,他在高昌故城东边的吐峪沟开山凿洞,恭身礼佛,因此,吐峪沟石窟,在南北朝时期,成为高昌王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这是高昌地区已知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也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最早交汇的地区。
【先有吐峪沟,后有柏孜克里克】
吐峪沟崖壁多沙砾,容易坍塌,所以高昌王国在木头沟内新辟了柏孜克里克石窟,并逐渐取代了吐峪沟石窟的重要地位。
据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代文献《西州图经》记载,吐峪沟石窟古称‘丁谷寺’,‘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禅院一所’……”
看了第2窟(第一窟倒塌)、第66窟以及回鹘佛寺。最好的第44窟是一扇红门,梯子似乎坏了,后来在吐鲁番博物馆看到鲜艳的等比复制窟,也算精彩。


对面石窟顶部的佛塔遗址有考古人员在工作,据说是社科院的博士(以及老师们)。祝他们早日得到好成果,顺利毕业。



第2窟,顶部为千佛。第1窟,已经塌。


第66窟,颇精美,作为一个和柏孜克里克的对照,在网上找到一篇 文章 有详细介绍,以下相关文字均引用。

第66窟佛堂为方形斜顶小室,中心偏后设方台;窟顶已全部塌毁,主室正壁中心凿空;佛堂壁画保存完好,显露出回鹘艺术的精湛技艺,其壁画画风不同于先前以柏孜克里克石窟为代表的回鹘壁画以及被海外探险队带走的纸绢绘画。
此佛堂壁画的用线水平极高,左壁西起第一尊菩萨的用线最接近汉地画风,用笔的起承转合、提按顿挫呈现出从容信达、自然流畅、气韵生动,可见壁画应为深谙中原画风的回鹘画师所绘,甚至可能就是由汉地的高水平画师所绘。
其余壁画的用线更多呈现出回鹘画风的融合,线条的顿挫感减弱,更为匀硬连绵,与回鹘繁盛时期壁画用线较为接近。
通过对线条的细微观察,可以推测汉地画风在回鹘艺术中的作用,即回鹘人在汉地画风的浸染下逐步演化出自身的线条特征。


门道两壁“天神”与主室供养菩萨画法略异,从衣纹到皮肤均以淡墨线起稿后再以重墨线定型,无朱膘色勒线。


【大片青色】
先前对于高昌回鹘石窟壁画艺术的认知主要来自以柏孜克里克石窟保存的壁画为代表的壁画,浓郁的暖色调是其用色上的突出特点。回鹘时期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尽管也使用青、绿等冷色,但红色系的使用远多于青、绿二色,占主导地位。
而吐峪沟西区第66窟佛堂壁画从门道到主室四壁皆以青色为背景,青色的使用面积远大于高昌回鹘石窟壁画使用的,甚至比龟兹回鹘时期石窟壁画用的青色还多。青色色相的使用非常丰富,主室正壁与左、右两壁的背景色以更为单纯的青色填涂,色相接近于中国画中的三青色,而前壁两侧的菩萨头发与头光以青色填染,背景色以调和后纯度略有下降的青色填涂,青色背景使整个佛堂壁画显得明亮雅致。
不过青和青还是不同的,后期神像的青像是稀释的青金石(和龟兹比较像),门神的青似乎是正常颜料(和敦煌比较像)。


佛寺,在地震中倒塌了大半,如今仍有部分残存。


著名的第44窟



第41窟


第12窟

大峡谷中的谷峪沟。就看了两三个窟,感受不是很深刻,有一些感受和疑问:
考虑到主要开窟时期是4-6世纪,明显感受到后面工匠对前面的覆盖。
又考虑到是沮渠家族开凿,所以和凉州模式(它比天梯山石窟更早还是更晚?)的风格会有承接。明显感受到龟兹和凉州的风格在此交错,每个窟的风格也有差异,不像克孜尔那么统一。
又因为废弃,所以会像一个活化石?或者柏孜克里克的工匠有时候也会过来再开凿一些?
初次接触,先存这些疑问和感受。期待更多的本地考古结果出现,以及在之后全世界遇到更多的片段。
草草,是为记。

🪴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松江 方塔园-经幢-醉白池 (3人喜欢)
- 廊坊博物馆 (5人喜欢)
- 漫步北海公园 | 陌游记#31 (2人喜欢)
- 石家庄 毗卢寺 (13人喜欢)
- 保定 淮军公所-直隶总督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博物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