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二月书影音:出发,Me Again!

二月,开启一场搬家式的旅居行程。
只有28天的2月,永远都不够用,好像日子平白无故被偷走两三天,总是还没意识到,就结束了。
上半个月时间比较多,中旬之后真正踏上行程就忙碌起来。其实出发前也不是没有忐忑和不安,也不是那么义无反顾和坚定,但事到如今,只有出发,才知道会发生什么。
事实证明,这场旅程开始对了。现在每天都过着充实有趣的生活,连旅途中准备的书都没时间看。我也在这场旅途中慢慢改变,接受更多关于世界多样性的信息。那句古早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在一步步去实现。
二月读书7本,观影20部。
一、阅读
1、《激情耗尽》5
太棒了吧!已经很久没有跟一本书心心相惜,没有为书中人物的离世而动容过,没有为一部作品的结尾拍手叫好过,《激情燃尽》全做到了!同为女性题材,这本更本质、更稳重、更扎心。任何进入过婚姻的女性都能找到共鸣。而这,也恰恰是最可悲之处:1931年出版的小说,在“女性于婚姻中承受的压抑、束缚、不公”这件事上,至今仍让我们有共鸣?回顾一生时,除了女性这个身份,更多关怀于她首先是个人,是个人就会有“她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最后她做到了:她身处这个世界,却一直涉世未深。在临终的日子里,又做回纯粹的自己。(翻译虽有繁冗之嫌,但辞藻是美的,倒可以当作长诗来读,)
2、《旅行之木》4
作者星野道夫46岁时因在勘察加拍摄棕熊被攻击而亡,实在心痛。在他的描述中能感受到,这定是个极致单纯、童真、浪漫之人,明明做着这世上顶顶危险的工作(野外动物摄影师),却浑身上下透露着平和与温柔。他仿佛自然之子,在描写森林、河流、冰川时,散发着灵性和通透,对旅行的见解也更本质。阿拉斯加的情、景、物在他笔下融为一体,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散文。糟糕的仍旧是翻译,全书有数不清的“吧”字,文风的美感被削弱一半。一看,果然就是《始于极限》的译者,生生让作品减了光彩。
3、《王能好》勉强4
作者是真诚且努力的,但作品本身并不是令人享受的阅读体验。不能否定这是小说形式的一种,最大的问题是文字没有美感,就怎么说呢…这种讲述方式甚至没有每年回家过年时我妈跟我絮叨七大姑八大姨、各种远房亲戚和街坊邻居的故事精彩——我妈跟王能好一样能说。无非是一种平铺直叙,甚至无需讲述“意义”,故事的发生总是直接伴随意义。这么说来,也许《王能好》是好作品,只是不是我理想中的作品。其实也自我怀疑的:难道因为没有相似的生活体验,所以无法抵达王能好及其代表的乡村命运。但是蔡崇达笔下的福建闽南生活于我而言同样陌生,共情之处却那么多。更何况还有远在西方的世界文学呢?我又为何能读懂他们呢?
4、《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4
如果要形容希林老师的状态,那就是“松弛”。她在演员这条路上保持着随遇而安的状态,一旦接了戏又总能给人带来惊喜。从电影到访谈,再到纪录片,树木希林老师呈现了“你必须付出100%的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演员最好的老师就是生活,想必这一生都在跟生活学习,才能有无数次犀利的表演。所以说,做演员,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
5、《小说的骨架》4
我个人在创作中长篇小说时是绝对的“写提纲派”,毕竟创作这件事,很容易飞起来,而提纲可以为创造力提供边界和秩序,反而让创作更流畅。有趣的是,很多人担心提纲会限制后期的写作,然而没有提纲的写作却并不自由,有了“限制”,反而自由。能有这样一本专门讲提纲的书固然是好的,可惜真正的干货部分有点少,一直在核心问题周边打转。虽然列举了很多作家的写提纲经历,但个人经验对写作而言,用处有限。必须得是高度抽象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干货才可称得上理论。即便如此,仍然学了很多。关于冲突、节奏、人物传记等小说吸引人的点。
6、《妈妈走后》4
人啊,终究还是一夜之间长大的,作者用近乎不加修饰的语言记录了妈妈从生病到离世的过程,以及照顾身患癌症的至亲是怎样的感受。是不是所有的母女关系都带着遗憾?叛逆时留有遗憾,做完美的女儿也是遗憾。正因如此,对妈妈的回忆是无论如何都不嫌多的,每次想起那些离开我们的人,都在心里弥补一份遗憾。不过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稍微有些平铺直叙,其实“作者游离于两种文化之外”这部分完全可以再多发挥一些,也许会更有一种普世价值。否则很容易变成为母亲而写的私小说。
7、《人间游戏》3
不得不说这是本很残酷的书,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游戏的方式解读,全然不顾情感本质,也不在意含蓄和美感这些对人类也很珍贵的东西,好似一个智商高、学习能力强的机器人AI说:好,现在让我来解决你们的人际关系吧!然后一顿操作,简单粗暴,揭开伤口,理清逻辑,直接上药。有用吗?有!但总缺少点什么…缺少真诚!我还是无法接受纯粹用输赢来衡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游戏,就有戏谑成分,真正抚慰到心灵了吗?他的分析属于“逻辑上都对,但具体到个人,还具有普世价值吗?”对此我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总之,整本书更像一场自导自演自嗨的“理论”(能算得上理论吗?)不过也许残酷的不是书,是人间啊!
二、电影电视纪录片
1、《我在岛屿读书》5
我是带着偏见开始看这部纪录片的,首先是没有系统读过这几位作家的书(很惭愧,在补了)。但最影响观感的是安排一位年轻女性房琪,这个角色实属尴尬,是…领队?后来看着看着改观了,都是五六十岁的人,聊起年轻时聚在一起只谈文学的那股劲儿,还有争着说自己现在会改word字体颜色的倔强。扇着蒲扇,谈天说起,谈诗歌谈创作,这氛围让屏幕外的文学青年太羡慕了。前面几集聊文学更多,最喜欢第三集,还有十一集也太棒了,作品组成的最强球场,博尔赫斯的文学宇宙,看着仍会哽咽,直至消除大部分偏见。开始看《收获》文学杂志,并且列出一份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小说家阅读书目,慢慢补齐这部分体系。和任何作品遇见都需要契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命运,只庆幸还有书。
2、《美好的世界》5
光是这个故事的视角就值得五星:因杀人服刑至中年的前黑社会帮派分子,出狱后如何生活?哪里有美好的世界?拼命生活的他又属于哪个世界?个体的痛苦能被“美好的”世界包容吗?所谓美好的世界,原来就是去适应社会的规则和肮脏。对他而言,美好从头到尾也仅仅出现在最后那一通电话,然而他还是没等到一场约会。看完心里会堵很久,想做一个为小人物写故事的人。西川美和这次选角厉害,役所广司温柔时看上去像居酒屋做饭的大叔,暴躁起来一瞬间浑身痞劲儿,细节满分。
3、《半梦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5
属于反复看睡着又惊醒继续观看的神奇电影。我更喜欢英文名《waking life》,搭配无时无刻的摇摇欲坠,野!尤其是这画风:每一秒都在溶解,下一秒又融合。和梦境一模一样的状态,抽离又踏空。虽说是漫画形式,配音演员的力度却恰到好处。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如果是真人演员慷慨激昂说着台词,岂不是每场戏都宛若舞台剧,得多精彩啊,但这样一来比较难以表达梦境环境和状态。如果你对哲学有点了解和思考,这几乎是一节有趣的哲学课外辅导班。另外台词几乎是绝佳的英语听力和阅读材料。私心喜爱。
4、《我是山姆》5
千禧年的电影还充满着真情。短短二十年之后,这世界抛弃情感,满是混乱和浮躁,不知道能抓住些什么。山姆这样一个生来不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人,用他全部的感性试图去做一位父亲,要我说,比所谓“正常”的父母合格太多。如果父母的资格需要被审判,其标准竟然跟智商有关系吗?有多少父母即便智力正常却仍旧令人失望?父母之于孩子,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爱。
5、《白蛇传·情》5
戏剧唱腔起,时间好似回到外公还在世时拿着收音机在摇椅听戏的日子。粤剧,不怎么能听懂,却不妨碍给五星。倆蛇和法海斗法那场戏真绝!画面美到窒息!歌词美到落泪!对许仙一直没什么感觉,他只是个喜欢发誓的男人而已。白蛇呢,人间多的是想要修仙者,而修了仙的白蛇却想回人间。人间可值得?第一场就说:人间好在有情有爱又有家。近20年都没有这种戏咯,价值观变了,若用今日眼光来看,白素贞妥妥恋爱脑,敢爱敢恨、敢打敢骂的小青才是大格局女主!
6、《沙滩上的宝莲》4.5
好看,这么点破事儿能拍成这样就是风格。候麦有本书叫《六个道德故事》,但他的电影从来跟道德没有丁点关系。好像其电影的流量密码就是把“道德”踢一边去,这之后故事全面展开,无论怎么写、怎么拍都毫无禁忌!法国人终究是了不起的情种,《沙滩上的宝莲》全员恋爱脑,1983年的爱情已经那么新潮了?或者说,1983年的法国人在爱情中已经能如此袒露自我了?1、男女那些事儿,但凡真诚一点都不会有谁真的受到伤害。2、年轻时不爱暖男爱野性,终有一天收敛锋芒自舔伤口。
7、《史崔特先生的故事》4.5
多酷的老头啊,这一生经历过战争,也感受过深情,到了快散架的年纪,想要做的事情还是选择自己去完成。一个摇摇欲坠的割草机也能出发,路上的风景自然会回答。这就是“即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天也要种下我的苹果树”的勇气和浪漫吧!希望自己七八十岁也还能保持这种勇气和更多的豁达。
8、《中国奇谭》勉强4
还算有趣和新颖,但也没有到“中国动画天花板”的地步吧?漫画技巧、形式、风格都很棒,尤其把水墨画、剪纸、定格等传统画风融入动画,实属惊喜。唯独作为“动画片”本身,少了点精神内核:我们还是不懂究竟如何讲故事?是不是留白越多、想象空间越大、可被解读得越深,就越是好故事?显然没那么简单,再短的故事都还是要逻辑和内核。八个故事深深浅浅参差不一,有些带着比较浓的个人情感色彩。
9、《分手的决心》4
故事本身只能3星,但拍摄手法和风格有趣且有创意,整体节奏也很好,细节令人赞叹导演的功力,多加一星。明明是个老套的爱情故事,我却越来越看不懂了。关于谁爱谁、为什么爱、怎么个爱法?杀了两个老公的女人怎么会为一个恋爱脑警察自杀?不理解就对了,要不怎么说是爱情故事呢!可见啊:1、爱情让人眼瞎;2、谈恋爱耽误事业。之于电影解读大咖们说的“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隐喻……非要说有点意思也不是不行,就是表达方式过于太含蓄。
10、《与女人们的对话》4
全剧的主旨在于“想要幸福怎么那么难”。无论是恋爱了、结婚了、离婚了、偷情了……都与幸福无关。心智成熟的人知道,重逢也不会破镜重圆,与往事对话,发现还是只能活在当下。在这部电影里学到了“再老套的故事也能拍出有趣的闪回”,并因波洋葱般的叙述方式改变了故事节奏,如此似乎真的降低了道德标准比较高的受众对偷情事件的容忍度。但为什么叫《与女人们的对话》呢?
11、《活出树木希林》4
这部作品完全打破了我关于“纪录片嘛,跟着拍就是了”的认知。导演的努力快溢出屏幕了,即便如此,也还是素材了了、缺乏灵魂。精神层面的东西全靠树木希林独自承担,认真、可爱、耿直的老太太,和书中对她的印象略有不同,更犀利也更真实。为了让导演的纪录片更有看点,她选择告诉他自己还剩最多一年的生命,那种看似内心毫无波澜的语气,凝聚了多少生命的力量和智慧啊!
12、《宠物食品探秘》4
对每一位养宠人而言都是个触目惊心的纪录片:即便在那几个养宠大国,宠物食品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整个产业链与60、70年代美国大利益集团公司的肮脏套路没区别:规则是资本家定的,标准是他们提的,需求是他们制造的,最后自导自演欺骗消费者。只要宠物仍作为“财产”存在,市场永远不会真正规范起来。所以宇宙的尽头是生骨肉(熟自制也很好)!
13、《黑洞频率》4
有几部关于黑洞、量子物理、平行宇宙的电影,明明看过却总是完全不记得,既没有标记记录,对内容也没印象,直到又看一遍才确定:“这我看过啊!”《黑洞频率》就是其中之一。还有《记忆碎片》,不知道过几年会不会又发现“不记得、没标记、毫无印象”的电影。2000年,人们对科学的理解还懵懂,“硬科幻+真性情”就能创作出很好的故事,不像如今,对科幻的要求高了,好像怎么都整不明白也整不浪漫。科幻难了,感情个更难,人心柔软的部分变坚硬了,故事越来越难讲了。
14、《惠子,凝视》3
故事我只能给3星耶,电影叙事风格可以加0.5星。主要因为既不懂三宅,也不懂拳击,孤独倒是懂那么一些,可孤独是很私人的感受,我和惠子理解的孤独肯定完全不同。倒是这电影呈现出的美感让人无法挑剔,不急不慢,缓缓道来:生活也好,困难和犹豫的时刻也罢,无非“闭嘴,上场,挥拳,输赢”…再无其他。
·电视
15、《狂飙》5
一度狂飙到9.3分,虽然结尾太匆忙导致分数跳水,但高启强实在太出彩,凭一己之力也撑得起5星推荐。全员演技在线,飙起戏来很过瘾,但我觉得最厉害的是这部剧的时空感,把风云变幻处三个时代三种风格的黑社会都体现出来:最初古惑仔风打打杀杀,紧接着吃开放红利大搞特搞建设,最后渗透z f玩“地下情”。高启强这个角色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是彻头彻尾的恶人,所以即便理性上知道那是黑社会,感性上也会经历一番挣扎。这个挣扎的过程就是自省的过程,是明辨是非黑白灰的过程,也是真正思考的过程。
16、《去有风的地方》4
这剧啊,轻松是真轻松,就像去大理旅行:有风、有海、有好心情。虽然故事太理想,背后的道理很实在:寻找自己的热爱,依靠自己生活。然后呢?回想起来,幸福的时刻像做梦,会害怕醒。如果不想醒,就只能把生活扎根在那。但扎根之后,岂不是又有了“拥有”?再然后呢?人生要定期丢弃多少东西、清理多少关系,才能不迷失初心?单说剧的话,优点很明显:1、是群像戏而非大男女主戏,每个人物都有故事,很生动;2、以生活为主爱情为辅,感情线干脆利落不拖沓不虐,甜度刚好。3、刘亦菲绝美!
17、《弗莱斯曼有麻烦了》4
我知道很多人对于结局“回归家庭”这个选择心生忿恨,觉得这世上美好的事物那么多,为什么明明在婚姻里经历了痛苦和艰难的时刻,最后还是不落俗套“回家”。这个时代,轻松说一句“不分开留着过年吗”太容易,但只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才更有共鸣:为了不在接下来无数婚姻里重蹈覆辙,消耗生命,你只能紧紧握住这段婚姻的手,去克服。弗莱斯曼夫妇不仅是中年问题,Rachel从小就没有体验过家庭的温暖,尽管渴望,可幸福家庭的模式她却并不熟悉。她的人生充满紧迫感,为了阶级跨越,她不停要要要,活得很紧张直至精神崩溃。而Toby呢,很多Rachel要很努力才能拥有的东西,他一直都有:家庭,教育,工作,跟Rachel相比,他活得太松弛。痛苦不是婚姻造成的,而是对婚姻的期待。
18、《风吹半夏》勉强4
都说女人搞事业是爽文,才好看,但这部剧里既不觉得赵丽颖适合这个角色(坚韧),也不认为她饰演的许半夏真正站得住那个位置(气场),总之就是有种割裂感。倒是对那些年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很有兴趣,一无所有的人在那个年代最适合做实业,而且真就是“你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报”的年代。还有那些歌多好听啊!但我已经是看过《狂飙》的人了,现在完全不相信能有任何一家企业干干净净经得起刨根问底的纠察。说吧,半夏到底认识多少滨海黑社会?
19、《惊天逆转》4
越看越不对劲儿:这不是动漫,全部改编自真实犯罪记录?!每集五分钟,节奏非常快,信息量巨大,开了头就停不下来的那种。有些案子甚至至今悬而未决,不给定论,不搞升华,不上价值,只有案情,反而让人毛骨悚然。再次提醒我们:人类的想象力远不及现实精彩。
20、《爱情的理解》3.5
我愿称之为“2023最拧巴”,女主又会撩又矫情,这剧应该叫《爱情我不理解》吧?亲密关系里是不是有一种叫回避型依恋?女主大概是重度患者了。反正全剧只有第一集正常点,暧昧中的小动作和小表情都很灵,后面一路开始苦,顺带连男主都不好看了(救命谁会喜欢苦瓜脸)!女主倒是越来越美,具有一种魅惑力很强的冷淡美。不过这剧最扎心的是什么?就是你看时觉得离大谱、何苦呢、在一起不就好了,可关键在于:这就是现实,现实里的我们也总是稀里糊涂面对爱情,明明爱却要推拉,明明做了选择又手撕对彼此的承诺。把好时光都浪费在思念里,love from a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