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二 色拉寺
关于色拉寺名字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我在色拉寺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1419年,宗喀巴的弟子释迦益西用明永乐帝的赏赐和贵族的资助修建色拉寺时,将该寺兴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所以起名为“色拉寺”,野蔷薇的藏语发音也为“色拉”,依此,色拉寺也可称作“蔷薇寺”。
其实我们队中有人已来过西藏,所以色拉寺对于他们并不陌生。正象队长骆逸讲的那样: 旅途中所见的风景,经历的事情,邂逅的人物都是如此不同,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却没有时间思考,没有心情回味,因为扑面而来的一切,超出我们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范畴太远,都市的规则无法诠释高原上一切事物的存在,我们只能呆呆地看着,如同一群不懂事的孩子...
在色拉寺,我们撞见了喇嘛辨经。喇嘛们辨经的声音嘈杂,洪亮,远远就能听到,我们几个就是循着声音一路找来的。其实就总体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滑稽的场面:在一个四周有绿树围绕的大院子里,七八十位喇嘛或坐或站在细软的沙地上,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探讨哲学,人生的根本问题。在一旁围观地如痴如醉的中外游客端着长镜头,短镜头一阵阵狂拍,虽然观众全然不知这台上正演着哪一出戏。
色拉寺的喇嘛辨经是从下午三点辨到五点。虽然我也巴望着自己一下子能成为精通藏语的饱学之士,但是语言的障碍并不影响辨经的可看行。喇嘛们的辨经可以说是极富戏剧的夸张和表演的魅力。通常是一坐一站的两个喇嘛为一组,也有一个被围在中央的喇嘛舌战群儒的。站着的喇嘛提问,坐着的回答,似乎回答的有理就可以站起来。站着的喇嘛格外逗趣:每一次提问,都伴随着丰富的肢体语言--一条腿后跨一步,随着放在胸前伸直的双手猛力一拍,后腿跟进。于是,一连串智慧的问题随着扑上前来的红色身影和焦雷一般的击掌直入人心,恰如高屋建瓴,醍壶灌顶那样的令人振奋。另外,一个辈分很高的老喇嘛带着他的秘书,拿着个蓝皮本儿,来回巡视,边听边记着些什么。
从辨经场出来,我们正准备下山,忽然听到了旁边寺院的楼顶上传来嘹亮的歌声。我爬上去一看,原来,一百多个藏族青年男女手持着木托,唱着打夯歌正在把院子的楼顶夯结实。看他们打夯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识得韵律的双脚踩着地上的泥土,拿着木托夯地的那只手和空闲的那只手随着歌声有节奏的挥舞着,歌声此起彼伏,男女声交织,打夯的人群也随之合理的劳动,休息。仿佛是一种格外新鲜的艺术式样,看得直教人忘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