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唱片收藏的20款推荐:乐评人张可驹的选择(后篇)
文:张可驹
08. 滕斯泰特(Klaus Tennstedt)指挥伦敦爱乐乐团与合唱团,演出海顿《创世纪》的现场录音,由伦敦爱乐自主品牌LPO发行。

二战后的德国,莱比锡、德累斯顿那一边的圣乐与合唱作品的演绎依旧繁盛,滕斯泰特却没留下多少此类作品的录音。他离开德国以后,这方面涉及也不算多,但出手便要惊人。虽然,乍听之下不算惊人吧。
伦敦爱乐并非十分高能的乐队,滕斯泰德在此也不用像在马勒或布鲁克纳的作品中那样,以指挥家传输的能量,让听众们忽略乐队的局限。这次演出之所以惊人,就是滕斯泰德将温暖与朴素的气质,同海顿最后丰碑的恢弘内核融为一体。
没有超技合唱(如卡拉扬、索尔蒂的演绎),也没有朴素中的深厚传统(如莱比锡、德累斯顿历史悠久的合唱团),可无论乐队还是合唱团,都拥有一种质感丰厚,流露融融暖意的声音。细节偶有粗朴之处,初听仿佛有些随意似的,其实是大处落墨而气概全出。就这一手外松内紧的控制力而言,几乎比他录的勃拉姆斯《德语安魂曲》更显精深。
同时三位独唱者也都是精通此类作品的专家。
07. 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弹德彪西《12首Etudes》的现场录音,由EXCLUSIVE发行。

波利尼技巧锋芒最盛之时,对曲目的选择反而特别谨慎。他极少灌录德彪西,《12首Etudes》的商业录音却成为这套作品的名演,而这款现场录音的魅力,还犹有过之。
这套作品属于德彪西的后期创作,一段时间里,法国的音乐家都没有普遍理解。正如任何堪称艺术杰作的Etude那样,技巧与情境的融合是这些作品的魅力核心。
原本,德彪西虽然带来全新的钢琴音乐语言,却不太写纯技巧性的曲目。此时又打开新视野,波利尼的商业录音是在极纯净之触键中展露超技艺的典范。这款现场录音则是鼎盛时期的钢琴家,控制精湛不下于录音室,却多了现场的热情与自发性。
在以技巧难关为核心的作品中,演奏者的主观投入有时会挑战安全边界。可倘若钢琴家同时展现完美的控制,那就会是开合有力而精彩绝伦的演出。波利尼在此融激情、理性、控制于最佳比例,双手无坚不摧,气势一时无二。说实话,我越听他以往的精湛现场,就越发想起钢琴家眼下的无语时刻,真的,该停了......
这款录音是1986年的海盗版,效果不错,海盗痕迹虽在,却并不影响听感。除非有官录存世,否则以后dg将其“转正”(参照吉列尔斯的西雅图独奏会),效果也不会有多少提升。
06. 佩特里(Egon Petri)哥伦比亚与Electrola独奏与协奏曲录音全集,由APR发行。

佩特里是布索尼的学生,或者说,布索尼同他的关系大致亦师亦友。那位超技大师怀尔德(Earl Wild )是佩特里的学生,他表示,虽然一些钢琴家也弹出了不起的演奏,但真正称得上蔚为壮观者,只有拉赫玛尼诺夫、霍夫曼和佩特里。
在佩特里生活的年代,他是位特别的钢琴家,拥有浪漫派超技大师的身手,却相当用心于古典曲目,表现浪漫派作品也是情感相对节制的。
这样一来,恰恰成就这位巨匠演奏中独特的全面性。极强的能量与自发性,得到一种理性视角的约束,由此表现贝多芬的《“槌子键琴”奏鸣曲》,让我们好奇这应该同布索尼的传奇演奏颇为相似?
因为那些特点,就是来自布索尼。而弹起李斯特根据舒伯特、贝多芬的艺术歌曲而作的改编曲,佩特里又有着黄金年代最情趣盎然的键盘上的歌唱家的派头。表现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亨德尔”两套变奏曲,他以最简明、直接的超技风格,搭配一份举重若轻的雅致,缔造一代丰碑演绎。巴克豪斯与莫伊塞维奇各自的早期录音也难夺其光芒。
05. 海廷克(Bernard Haitink)后期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录音套装,由Br Klassiks发行。

海廷克是一颗超级常青树。他崛起很早,录音一直非常多产,这样耕耘数十年,居然没有油尽灯枯,还迎来成果丰硕,越发郁郁葱葱的晚年。自从在芝加哥交响乐团卸任之后,海廷克的事业核心完全移到欧洲。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自主品牌发行了指挥家同BRSO合作的一系列现场录音,共11张cd的篇幅。时间跨度颇大,从1997年至2014年,不过90年代的演出只有海顿的清唱剧《四季》。其中大部分内容,该品牌都曾单独发售,海顿《四季》和马勒《第四交响曲》是首发。
最后阶段的海廷克,艺术仍在进一步发展,而这样的发展,甚至渐渐让人感觉无迹可求。因为在一种炉火纯青的诠释视野与控制力面前,“演绎”的痕迹都已经淡化。
原本,海廷克给人的印象是细致地掌控乐队,却不追求“乐队技巧大师”的紧张度。哪怕面对芝加哥交响乐团那样的高能超技团体,他也令音乐的展开呈现无比自然的形态。此时,指挥家更突出一种“无为而治”,甚少明显站在演绎者的立场去“塑造”什么,而是让音乐如自然生长般行进,并且越来越自然而少人工。
另一方面,海廷克留给乐队足够的空间,更能引导乐手呈现足够的自发性。乐队中,演奏家个体/乐器组的主观,被大宗师引入仿佛自在呈现的整体发展之主流,两方面彼此生发。富特文格勒、克纳佩兹布什都擅长给出空间,引导演奏家的自发性,并非自己掌控一切,而是让乐队中的个体真正投入,再由指挥家引导音乐之流。
海廷克展开全篇的手法,和那些伟大前辈非常不同,把握局部与整体,自发与自然,这些方面深层的统一,却终有一份殊途同归。另外,BRSO的录音效果未必发烧,可表现乐队与人声的质感,以及乐队音响的空间感俱是一流。
04. 奥博林(Lev Oborin)的现场与广播录音,由Melo Classic发行。

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多俄国演奏家被屏蔽在国际主流视野之外,人们听到了里赫特、吉列尔斯、奥伊斯特拉赫等极少数,但还有很多大演奏家,甚至巨匠级别的演奏家,不被广大乐迷所认识。如今他们的演奏,大多掩藏在彼时俄国效果极不稳定(这是最乐观的说法)的录音之中。
说到奥博林,我怀疑不少人都可能将他误认为是奥伊斯特拉赫的“伴奏家”,因为人们惯于这么看待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而说到奥博林的独奏录音,恐怕除了俄派铁杆或历史录音爱好者,印象深刻的人还真不多。毕竟,罕见啊,之前俄国本土出了张,音效还吓死人......
所幸,Melo本次整理奥博林在德国的现场和广播录音,贝多芬、巴赫、肖邦、肖斯塔科维奇的独奏作品,再加“柴一”协奏曲,音效完全可以接受。从中,我们领略到某种趋向于绝对化的淳朴性,还有对俄派这个超技狂人大本营而言,也确实堪称示范水准的技艺。
奥博林是伊古诺夫学派自然美学的代表,融合那手绝技,效果特别,曾有感而发写过一个话题:原本未必存在的名字:偶记钢琴家的“超快速断奏”。
03. 切利比达克(Sergiu Celibidache)指挥慕尼黑爱乐,演出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里斯本现场,由TOBU Recordings发行。

切利比达克一生中最后的“布八”录音,记得有说法,这也是他目前发现的最后录音?没有确认过。“里斯本布八”过去是一个传奇,因为演绎超群绝伦,在切利后期的记录中,也显得出众,却长期只有海盗版传世。一个绿色封面,没有说明书的厚盒。
有意思之处在于,那个海盗版的音源质量不错,但装帧不行,官方版出现的话,真能在效果方面提升很多吗?由此写过话题文:海盗版、风衣版与官方版之争:即将推出的切利比达克绝作,“里斯本布八”官方版能让我们有何期待?。后来才知,海盗版曾经炒到过1000+,真是低估了某些乐迷对绝版唱片的热情,自己先前有过不止一次150抄底的机会......
就结果而论,音效没有提升那么多,但制作有了官方版的样子(虽然TOBU的装帧审美也有怪异之处);整体听感有所不同,当然有进步,建议一步到位,如果先前500+入手海盗版,升级一下更是不亏。最重要的是,这家公司克服重重困难,居然真的找出原本只在资深乐迷之间流转的传奇现场的官方音源。在唱片业没落的背景下,“不合时宜”之勇,终究还是给日人逞了。
说回演出本身,切利的速度向来是争议最大之处,但他最终选择速度,是依据不同细节所形成的大结构,而细节的表现方式,很多取决于演出环境的现实。切利与MPO演出“布八”,先前流通更广的EMI官方版,还有日本的现场录音,时间差异如此之大,就是不同的环境决定整体。“里斯本布八”对于细节的高度关注,同整体的流畅之间,绝对是切利晚年黄金比例的代表。
当然,这很多是依照传统思维来看的黄金比例。对我来说,这次演出非常特别的优势,在于音色的透明与灿烂。其实我一直认为,切利的“布八”终究是慕尼黑大本营的演出最全面地实践其构思。不过,相对于EMI版追寻无尽丰富的层次与内在关照的音响世界,“里斯本布八”可说拥有一派“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景观。
02. 里赫特( Sviatoslav Richter)卢加诺独奏会,由Aura发行。

前段时间,正好和一位乐迷谈起里赫特,我说:不少演奏,初听是厉害的,之后可能还是如此,但你听久了,终归少了新鲜感,也没有那种惊艳了。但是里赫特的演奏,我真是听得越久,自己越懂得欣赏钢琴演奏,就越感觉了不起,总能从中得到新的惊喜。
1994.6.5在卢加诺举行的独奏会,记录下里赫特晚年无与伦比的时刻。这套曲目,除了几首格里格的《抒情小品》之外,整体都是法系:弗朗克《前奏曲、众赞歌与赋格》、拉威尔的《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和《镜子》组曲。除了《镜子》中的《丑角的晨歌》,没有技巧外向的作品。
同样是出神入化的音响控制,由细节建立整体的时候,如果说米凯兰杰利走向传统风格的重构,里赫特则是走向自然。这是非常奇妙的。因为无论触键与踏板,还是不同声部之间呼应的效果,里赫特的控制都可说是鬼斧神工,那种清冷之中的无尽层次,恍如墨分五色,又像星光点点。
但米凯兰杰利赋予指触与声线全新形象的同时,让你不断惊叹它们竟能这样构成整体,某些细微时值的拉伸,某些声部的距离的勾勒,没有不自然,却样样发前人所未见。里赫特则是将细节中一切超绝的控制,仿佛不经意般呈现出来,就大框架而言,并不脱离这些作品给人的传统印象。但钢琴家所到达的审美与完成度,还是让一切到达超越尘世的高度。
格里格《抒情小品》中最温婉、简洁的歌唱句,以顶级触键搭配自然的呼吸,里赫特分明体现出,哪怕曲情最轻松,技巧最简单的片段,在他手中都是千锤百炼,因而使此时的演奏仿佛“唯一的”诠释一般。至少在这一刻,他让你信服该作只能如此表现。
《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中,音响如同水晶般透彻,又闪烁着奇光异彩。里赫特对节奏的把握从未突出摇荡感,而是随风潜入夜,将拉威尔的末世情结与音响中的繁华融合至纯青。
01. 吉塞金(Walter Gieseking)华纳录音全集,由华纳发行。

这套唱片的价值所在,本人在先前的推荐文中,已较详细地做了说明:这位挑战“完美”的钢琴家:吉赛金(Walter Gieseking)的华纳录音全集为何让我们翘首以盼?
作为录音史上技巧与风格最全面的钢琴家之一,吉塞金的录音发行在cd时代有很多遗憾,这次弥补大部分。历史录音重制的效果也相当好,没辜负母带资源。说起来,吉塞金这些商业录音原本归EMI发行,但EMI国际版正是遗憾的焦点所在。科尔托的大套装好似EMI商标在古典板块最盛大的告别作,吉塞金如同未尽的遗憾。
当年,不少人眷恋封面上的EMI标,对华纳商标感到无法接受。我倒还好,因为EMI最后十多年的很多操作让人心寒,尾声的努力,如同崇祯奋发,颓势难挽。现在,吉塞金全集虽姗姗来迟,却终归还是来了。停产后一度被炒高几倍的科尔托套装,也传来再版的消息。
二者呼应,仿佛再次提醒人们,原EMI系历史录音国际版的至暗时刻,终归已经结束了。(全文完)
2022年,本人唱片收藏的20款推荐之“前篇”在此:2022年个人唱片收藏的20款推荐:乐评人张可驹的选择(前篇)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10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