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反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今天又听了一次周岭的《认知觉醒》。他看的那些书我都看过,但是我却没有把他们转换成价值和输出。也没有很好的做笔记,因为觉得太浪费时间。在微信读书做了一些笔记,但是没有很好的总结,这样把很多资料都已经内化了。其实这么多年,看了这么多有关幸福和认知科学的书。我已经具备了输出的可能性。只是需要找到一个模式开始练习。
不能害怕浪费时间
不论学术文章和中文的兴趣的文章都需要做笔记,把思路整理出来。把笔记都能列出来。寻找连接点。我打算开始写一些幸福方面的文章和如何进行学习的文章。最近几年都读的是这方面的书。禅修的书籍也可以放进去,进入幸福的这个维度来讲。学习,认知以及脑科学也一直是我关注的书籍。看了很多书。也有一些微信读书的笔记,但是需要静下来。好好找找他们之间的一个联结点,再开始写。
看书的思路也需要改
不用把一本书完全都读完,要看的书也要和自己完全有关,否则这样的知识也是没有用的。找到和自己的知识有关联的书,才可以和自己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看书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听一次,如果觉得有效果就读一次。做笔记把重要和要点记录下来。然后去关联自己已有的知识,问自己,这个观点可以和自己的哪个知识关联起来,为什么这个知识点对自己很重要。
产生知识关联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让他们自己衔接起来,如果可以清晰的讲述出来,就证明是自己真正的理解了。做一个简要的笔记,把要点写出来,再去问自己,是否还有什么观点和这个观点一致,或者相左。为什么这个新知识对自己的有触动或者启发。
不同种类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方法
我们看的很多知识有些是为了工作或者有些是为了改变自己的习惯。也就是说有些知识是用来思维使用无法和现实联系的很紧密。但是有些是可以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比如你学会了如何冥想,那就需要去练习,冥想的方法也许有上百种,你不需要去练习每一种方法。只需要去找个自己可以执行的方法也觉得很好理解的方法就好了。
读了哪些书?
从2009年开始参加禅修班,开始看各种禅修的书籍,从第一本,西方人,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开始,到藏传佛教,越南的一行禅师,日本的禅修大师,印度的内观法,泰国的禅修经典,再到各类佛教经典,还有心理学和佛教结合的一些书籍,比如杰克康菲尔德,卡巴金,马修的佛教与西方哲学,曾经一段时间迷恋庄子,最近又看了杨定一的整个系列的书。 几乎所有的禅修方面的书籍我都几乎看过。我在这条路上一直乐此不疲。寻找一个开悟的道路。终于我觉得我可以停下来不用再读了。如果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这些已经足够了。而且这些书籍也和我自己的生活切实的结合了起来。也算是做到了知行合一。
幸福系列的书籍也读了很多,围绕着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也读了很多。是可以找一个点把他们串联起来的时候了。
晚上写字,抄写经典的时间改成做笔记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一些摘要。但是需要寻找适合的方法。是电脑还是手写。速度和效率还是很必要研究的。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非常重要。我喜欢用电脑写思路,做笔记用手写却更加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