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學專題
一、課程基本資料
開課序號 1576 課程學制 大
科目代碼 L0U3013 課程名稱 當代美學專題
英文名稱 Contemporary Aesthetic
全/半年 半 必/選修 選修
學分數 2.0 每週授課時數 正課時數: 2 小時
開課系級 文學院
先修課程
課程簡介 在當代,藝術關心的已不再是審美的問題,而是如何去感知、關照並且反思我們所身處的世界與社會。本課程將返回「美學」(aesthetic)一字原初的意義——「感知」,介紹當代哲學家、歷史學者與藝術史家對於「感官」的思考,並引導學生以不同角度來探討「自我」與「感知」之間的關係。 視覺與觸覺和嗅覺有何不同?為何眼睛在歷史上會被推崇為一個「獲取客觀知識」的工具?繪畫為何是一個「心與眼融合」的活動?在影像開始被大量複製之後,我們對於藝術作品與對於世界的感知結構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影像會「刺痛」我們?在數位影像的洪流中,我們是否還能「觸摸」到真實?西方風景畫與中國山水畫的差異是否透露出了兩種不同感知外在世界的模式?透過諸如上述的提問,本課程將分析不同的感官,討論技術、媒介如何影響(抑或「反映」)了我們的感知模式,形塑了我們所感知到的(可見與不可見的)現實,並且以跨文化的觀點來探討感知的差異性。透過參觀美術館、分析相關影像與影片、課堂分組討論,本課程也希望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使其成為「感知的感知者」,有意識地去描述感知、反思感知、詰問感知,並大膽地想像另一種感知世界與自我感知的方式。
課程目標 對應系所核心能力
1. 培養學生閱讀西方哲學文本與扼要轉述抽象理論的能力。 學士:
1-1 認識東西方哲學基本概念
1-2 掌握哲學與其他領域之關連性
2. 訓練學生以哲學、現象學理論為基礎,並且以文化史、藝術史、媒介學等跨學科觀點來觀察、分析歷史上感知結構的轉變。 學士:
2-2 掌握哲學論證方法
2-3 培養回應不同或對立觀點的技能
3. 以中西方藝術表現與美學理論來探討中西文化感知模式的差異。 學士:
3-1 認識東西方哲學思維的異同
3-2 領會文化差異如何反映哲學思想
4. 培養學生以討論與分析影像的方式來反思當代感知的倫理問題。 學士:
1-3 領會哲學與生活世界之關係
2-1 訓練提出、回答與辯論哲學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大綱
授課教師 李立鈞
教學進度與主題
1. 課程解說
如何當代?怎樣美學?
延伸閱讀:
阿甘本,〈什麼是當代人〉URL: https://www.douban.com/note/153131392/
2. 感官的思辨:我們的五種感官
講解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對於五官的區分,並討論為什麼視覺被推崇為「知識的工具」。
閱讀文本:
梅洛龐蒂,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2001。(選讀)
延伸閱讀:
梅洛龐蒂,《知覺的世界:論哲學、文學與藝術》,江蘇:人民,2019。
3. 感官的思辨:視覺與觸覺的替代
本週討論笛卡爾(René Descartes)哲學概念中,為何能以手去看、以眼去摸,並且回顧西方哲學與藝術史中關於盲人的論辯:一個天生的盲人到底看不看的見?
閱讀文本:
笛卡爾,王太慶譯,《談談方法》,北京:商務,2000。(選讀)
4. 感官的思辨:視覺與觸覺的交疊
本週討論西方哲學對於「視覺中心主義」的反省,並以貝克萊(George Berkeley)來談觸覺的重要性與感官之間的相互混雜、相輔相成。
閱讀文本:
貝克萊,《視覺新論》,北京:商務,2017。(選讀)
5. 美術館參觀
6. 感官的運用:以身體來觀看繪畫
本週以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的現象學觀點來理解畫家如何將視覺轉化成手勢,而繪畫為何是一種思考的活動。
閲讀文本:
梅洛龐蒂,龔卓軍譯,《眼與心》,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選讀)
7. 感官的運用:以身體來觀看攝影
本週以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觀點來討論攝影相片如何刺痛人並分析旁觀他人苦痛時的矛盾與道德困境。
閱讀文本:
蘇珊.桑塔格,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2010。(選讀)
延伸閱讀:
蘇珊.桑塔格,黃燦然譯,《論攝影》,台北:麥田,2010。
8. 美術館參觀
9. 模式的轉變:靈光的消逝
本週以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著名文章〈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來討論,攝影術所帶來看待藝術作品的不同方式,並討論班雅明在新的新興技術中看見的顛覆性力量。
閱讀文本:
華特.班雅明,莊仲黎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台北:商周,2019。
10. 感知模式的轉變:迷眩的速度
本週探討搭乘火車的經驗如何轉變了乘客觀看外在世界的方式,而它又如何重塑了現代人對於時空關係的概念。
閱讀文本:
沃爾夫岡.希弗爾布施,《鐵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選讀)
延伸閱讀:
尚.布希亞,吳昌杰、徐詩思譯,《美國》,台北:時報,1999。
11. 感知模式的轉變:影像的洪流
本週透過哲學家弗魯瑟(Vilém Flusser)的觀點來討論影像洪流中鈍化的批判意識。
閱讀文本:
弗魯瑟,李文吉、彭春美譯,《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1994。(選讀)
12. 感知模式的轉變:破碎的書寫
本週以媒介學角度討論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寫作風格、哲學思想與打字機的關係。
閱讀文本: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留聲機、電影、打字機》,上海:復旦大學,2017。(選讀)
延伸閱讀:
Paul Auster and Sam Messer, The Story of My Typewriter, New York : D.A.P., 2002.
13. 感知模式的轉變:表象的建構
本週討論數位技術如何援引了我們舊有的感知方式,以編碼製造出一個可直觀操作的虛擬介面。
閱讀文本:
米榭.塞荷,尉遲秀譯,《拇指姑娘》,台北:無境文化,2019。(選讀)
14. 感知的文化差異:觀看身體的方式
本週將分析中西藝術中的身體圖像,討論為何中國文化中沒有「裸體」的概念。
余連,林志明譯,《本質或裸體》,台北:桂冠,2004。(選讀)
15. 感知的文化差異:觀看世界的方式
本週我們以西方風景畫與中國山水畫的差異來討論中西方感知自然、觀看圖像的不同方式。
余連,《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客體》,河南:河南大學,2017。(選讀)
16. 回顧與總結
教學方法
方式 說明
講述法 授課老師將以指定閱讀的文本出發,討論文本內容,並且以不同圖像、影片與歷史背景來延伸對於文本的討論。
討論法 在第七週課程中將分組以正反兩方的形式討論「大眾媒介中是否該公開暴力影像」。
實地考察、參訪 參觀美術展覽,了解當代藝術家如何提出並回應「感知」的問題。
媒體融入教學 使用大量藝術作品、圖像、相片、電影與紀錄片作為延伸討論的材料。
評量方法
方式 百分比 說明
期中考 30 % 授課老師出題目讓學生於期中考時以申論方式作答。
期末考 40 % 授課老師將於期末考前列舉幾個題目讓學生於考前準備,並於期中考時以申論方式作答。
課堂討論參與 20 % 分組針對分配到的閱讀文本在課堂上進行約30分鐘的導讀,介紹作者生平、文章內容並提出問題供大家討論。
出席 10 % 授課老師將不定期點名
參考書目
泰瑞.伊格頓,江先聲譯,《美感的意識形態》,台北:商周,2019。
弗里德里希.席勒,謝宛真譯,《美育書簡:席勒論美與人性》,台北:商周,2018。
安伯托.艾可,《美的歷史》,台北:桂冠,2008。
羅蘭.巴特,江灝譯,《神話學》,台北:麥田,2019。
賈克.洪席耶,黃建宏譯,《影像的宿命》,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
吉奧喬.阿甘本,《阿甘本文集:裸體》,北京:北京大學,2017。
喬治.迪迪-于貝爾曼,《走出黑暗:寫給〈索爾之子〉》,廣西: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