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丹斯电影节2022 | 观影日记
作者:Enlightening
首发:陀螺电影
《当你拯救完世界》(When You Finish Saving The World) | 首映单元 | 8.5/10.0
圣丹斯的第一个五星献给杰西·艾森伯格转型导演的第一部长片。配乐师埃米尔·莫塞利的创作依然富于实验性,布景亦可见剧组对新生代文化左翼的考察之细心(比如“I Exist”跨性别骄傲旗)。《当你拯救完世界》是左翼家长及其子女等待已久的教育电影,当成长的烦恼、家庭琐事和你永远无法跟上脚步的政治世界相遇,一些无法自觉的控制欲和自作聪明的无知破坏了我们的人际关系,而受教于80年代家庭题材电影的镜头和构图温柔地告诉观众,许多破坏并非不可挽回。
《救急》(Emergency) | 剧情片竞赛 | 6/10
改编自同名短片,目前剧情片竞赛媒体评分最高的一部,不过“white inside”的黑人精英是如何具身地与种族主义相遇并拥抱黑人性(blackness)似乎已经并不新鲜。《救急》的无效在于它本可以却在犹疑中放弃了对种族主义的情感后果加以更激进的拷问——不耐烦听完被他所救的白人姐妹道歉的Kunle,在房间中依然与自己爱慕的白人女孩谈笑甚欢,但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些将自己的危机暴力地转嫁于黑人的人可以是任何人,区别只在于是否与之熟识。在亲身经历种族化的警察暴力之后,“不关我们的事”成了少数族裔聊以自保的消极手段,如果不寄希望于这个时代的电影创作应当试图给出可行的方案的话,这个发生在美国大学校园的故事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民主衰退、公民社会萎缩的沮丧现实的途径。
《监视者》(TheWatcher) | 剧情片竞赛 | 5/10
不知道每隔几年出现一部拙劣模仿《后窗》的电影有何意义,除了强调语言不通的跨国性可能成为恐惧症和忽视的导火索之外——这还得归功于圣丹斯的英文字幕一遇到人物开始说罗马尼亚语就变成“People talking in Romanian”(角色在用罗马尼亚语交谈)以至于三分之一的对话我都和女主一样懵圈,心理惊悚片的电影语言和类型叙事均谨小慎微地遵循惯例。最后的两声枪响似乎是导演给观众的信息:抱歉拖延了这么久,大家可以醒醒了。
《珍妮热线》(CallJane) | 首映单元 | 8/10
圣丹斯今年有两部关于在罗伊诉韦德案前为全美怀孕者提供堕胎服务的地下组织Jane Collective的电影,在如今的政治气候下不能更及时。选取生活于保守社区的家庭主妇的视角,从开头对左翼社运的有意疏离,到自己明明面临生命危险却依然不被(由男性医生组成的“委员会”)允许堕胎而找到Janes,再到成为堕胎“医生”Jane本身,或可视为某种对年轻一辈(相对于60年代来说)pro-life女性的有力反制。《卡罗尔》编剧菲丽丝·奈吉转型执导,将剧本交给两名医疗题材剧集的编剧撰写,丝毫不影响叙事节奏和群戏发挥。即使在圣丹斯和柏林没有斩获,也将是下半年的话题之作。
《导师》(Master) | 剧情片竞赛 | 7.5/10
“这不是鬼魂,不是超自然,这是美国,它无处不在。” 在改写历史的《逃出绝命镇》上映五年后,已经有那么多有创意和行动力的黑人恐怖电影创作者走得更远,融合心理惊悚、社会批判和超自然恐怖的《大师》继续为被种族主义的幽灵缠绕的土地驱魔,尽管它以残酷的失败告终。与乔丹·皮尔对寓言化阴谋叙事的偏好不同,新人导演Mariama Diallo更乐于重新发现日常生活的恐怖,将故事设定在一个只有个位数黑人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大学再合适不过。说唱音乐的使用相当巧妙,大一新生Jasmine在派对上听到说唱时的躲闪生动地展示种族不平等的社会中文化侵占(culture appropriation)的运作机制。当然,相比于皮尔对黑人新中产紧追不舍的批判和自反,这部电影的受众更应该是“不理解”BLM为何对推倒奴隶主的雕塑、移除殖民者的画像有如此执念的人。
《杨之后》(AfterYang) | 首映单元 | 9/10
温柔而哀伤,《在哥伦布》韩裔导演郭共达的第二部长片相较于前作的极简主义采取了相对更商业化的尝试。消除了大部分环境音,人物的对话宛如耳边呓语,配以舒缓的钢琴曲,《杨之后》是一场宁静的未来灵修之旅。区别于大多数人工智能电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灵感和想象的《杨之后》探索了失去和主体性的价值,“我不知道你们人类为何把‘不够像人类’当作一件值得悲伤的事”,在杨终究无法被“修复”之后,一家三口分别造访他记忆的星丛,意识到人类-克隆人-文化/智能人之间的界限失去了所有意义。如果未来是这样的未来,我们都应该坦然拥抱它。
《892》 | 剧情片竞赛 | 7/10
改编自真实事件,《892》讲述了退伍老兵Brian Easley因迟迟无法从海军署拿到892美元而抢劫银行的故事。宣布息影的Michael K. Williams也算完美收官,最精彩的当然还是男主John Boyega的表演,难掩的谦逊、强装的凶悍和对悲伤的爱意最终通往了对视底层如草芥的官僚体制的悲愤控诉。同为注重氛围营造的thriller,《892》比同赛道的《监视者》做得更好,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曾为《逃出绝命镇》和《我们》配乐的Michael Abels的稳定发挥。和已经无法为自己辩护的Brian一样,这部直指新自由主义之残酷面目的电影也注定被低估。
《双重躯体》(Dual) | 剧情片竞赛 | 4.5/10
低配版黑镜+试图模仿欧格斯·兰斯莫斯结果功力不够,设定相似的《天鹅挽歌》至少对将死之人克隆自己以陪伴家人的伦理困境进行了辩证思考,走黑色喜剧路线的《二重身》几乎无法明确自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似乎也不屑于考虑科幻作为类型的生成方式。
《移民保姆》(Nanny) | 剧情片竞赛 | 7/10
当非洲性、黑人性和移民性相遇,甚至不需要借助民俗学和神秘主义的不详预言,异国空间和白人特权已经足以压断母职承担者最后一根神经。尽管节奏时常混乱且过度依赖于角色,《保姆》惊心动魄地揭露了美国梦的谎言,那些“不属于这里”的人是如何在不间断的劳作和被忽视中陷入绝望和恐惧无法自拔。有好几个段落对升格镜头和回声音效的使用让人印象深刻,导演拍科幻片会更适合。
《重构艾格尼丝》(Framing Agnes) |Next单元 | 7.5/10
谁是艾格尼丝?一个骗子,一个轻而易举忽悠医生的访客,一个嘲弄顺性别/性别二元世界的trans badass。《重构艾格尼丝》邀请了六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跨性别者,扮演曾在60年代的UCLA接受社会学家加芬克尔性别健康研究的跨性别访客,通过代入(扮演者谈论Ta们对史料记录的访客的看法)、切换(画幅和黑白-彩色)和旁观(导演及两位跨性别研究学术明星的在场)来重新思考交叉性、可见度和跨性别生存的关系;既非纪录片,也非伪纪录片,而是两者皆是或两者皆非,就和许多栖居于性别化世界的跨性别者对自身、对跨性别身份历史的认识一样。作为首次公开的史料有其价值,但作为本身有触及更多观众(相比于文本)意图和倾向的电影,则与其最后对可见政治的反思构成了背反。
《爱丽丝》(Alice) | 剧情片竞赛 | 0/10
全程WTF,除了投机取巧地把种植园外的时空从现代置换为民权运动时期,创意和叙事结构基本完全照搬去年上映的电影《内战前》,且在简介和Q&A中没有任何对前者的提及。抄袭可耻。
《恰恰丝滑》(Cha Cha Real Smooth) | 剧情片竞赛 | 4/10
ChaCha real straight (and white and middle class)……花两小时看完它你会发现你把两小时浪费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白人情爱琐事上。
《上帝的国度》(God’s Country) | 首映单元 | 9.5/10
本届最佳,预祝一路保送。在属于白人的社区,一个经历失去的有色女人是如何没能完成自我拯救,仅仅七天内,她未能化解的忧郁和暴怒(rage而非anger)在数次延宕后被推向极限。无与伦比的坦迪·牛顿饰演一名已经获得终身教职的教授,对自己所应得的尊重远未被兑现的不安早已生根,直到与闯入的猎人(野蛮的白人统治者)屡次交涉无果、自己的学生被性骚扰却无法甚至不愿声张,《上帝的国度》不知道能让多少人应激创伤综合征发作,每一幕都太有共鸣。符号使用和镜头语言也登峰造极,不敢相信竟是导演的首部长片。可以有另一种结局但导演和观众显然都不想继续那样做,cus it’s time to slash some white men’s throats.
《血》(Blood)| 剧情片竞赛 | 3/10
很难有耐心看完。中远景的观察视点使角色及其所处空间的关系陷入混乱,不知所云的意识流段落更像是编剧和导演自己的神游,《血》生动地展示了犹豫的镜头和没有历史的人物是如何造就一部让人分心的电影。
《棕榈树与输电线》(Palm Trees and Power Lines) | 剧情片竞赛 | 4/10
总体而言过时,结尾也过于仓促。一个青少年结识老男人最终被卷入未成年性交易的故事,充满了对所谓“失足少女”的刻板想象——早熟,成长于单亲(母亲)家庭,与朋友疏离,陷入利用性的关系后仍执迷不悟。即使不考虑现实中究竟哪些人更有可能经历这样的欺骗和操纵,急于作出种种归因的《棕榈树与输电线》除了不断向它早已为观众准备好的答案前进之外,也回避了更有关也更急迫的问题,只能说有太多底层性工作者的故事比“失足少女”的色情展览(好几个段落显然是色情片的拍法,让人非常疑惑)更有价值。题外话,NEON最近几部电影海报的标志性也太强了点,锐化人脸大特写快成公司招牌了。
《无名姐妹》(TheJanes) | 纪录片竞赛 | 7.5/10
可作为《珍妮热线》的史料补充,纪录片采访了数位如今已年逾古稀的“Janes”,回顾Jane Collective背后那些智慧勇敢的普通女性,兼顾其与民权运动、反越战和黑人激进主义等一系列社会运动的交集和分离。就纪录片本身的拍摄而言,限于Janes所从事的工作在彼时的非法和地下性,除了核心成员被捕的入狱照之外其实并没有多少直接相关的影像材料,因此只能借用街景和人像录影来保证访谈段落之间的连贯。有几段访谈让人印象深刻,“直到我在案宗上按下我的指纹时,我才真切感到男性正在施展他们的权力”——对于从事堕胎乃至亲身经历堕胎的人而言,她们与权力的相遇总是具身的,她们的疼痛是身体的同时也是政治性的疼痛。最辛酸的莫过于Janes曾乐观地以为她们所做的工作已经是过去时,但糟糕的现实已经否认了这一点。
《火山挚恋》 | 纪录片竞赛 | 7/10
开头便交代了Katia和Maurice的结局,以至于全程都赞叹这两位火山学家留下的素材有多丰富,和《美国纳粹之夜》一样是对影像史料的重新剪辑(无当今拍摄的片段),用上百段火山爆发的瞬间和岩浆流淌的特写组成的《爱之火》将情绪寄托于奇观中,加以富于韵律的旁白和模仿老电影的配乐,化作一首浪漫的影像诗。
《蕾奥娜永不死》 | 剧情片竞赛 | 5/10
粗糙却真诚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电影,动作戏和剪辑致敬上世纪港片。
《纳瓦尔尼》 | 纪录片竞赛 | 9/10
阿列克谢·纳瓦尔尼,普京的反对者,威权统治的异教徒,从被投毒的流亡者到克里姆林宫的囚犯。由CNN Films和HBO Max联合出品,回顾纳瓦尔尼被用神经毒剂暗杀的始末,相比于作为其素材的短视频,纪录长片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不仅展示调查结果,更侧重还原调查过程和纳瓦尔尼支持者的声音,同时又对纳瓦尔尼与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的结盟有情境化的解释。配乐加分。
© 本文版权归 Enlighten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Enlighteni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圣丹斯2024|观影总结
- 圣丹斯2025|观影总结 (25人喜欢)
- 我们不曾知道我们已准备好 We Didn't Know We Were Ready (13人喜欢)
- 年度十佳 | 还有时间 (4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