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通用手语和盲文的小笔记
前些天有一条关于听障外卖小哥文字沟通被误解的热门微博,也随之出现一些科普微博。结合之前看过的一些手语小视频,我对手语有一些小疑问,比如一些po主的手语明显跳过了一些专有词汇(如戏剧名和人名),不知道如果需要,会怎么表达,比如手语给我的印象更像是一句话的关键词组合,不知道手语本身是不是词汇量比口语少,会不会感觉不足以表达一些更复杂的信息,还是说也有很多细腻词汇只是表达起来更花时间。有po主说手语也有语气,只是用表情而不是动作来表达,所以翻译为文字的时候有时会出错。我觉得严格意义上表情表达不叫“语”气,所以文字上的语气是一种需要单独学习的东西。 好奇搜B站,看到一个教学视频,正要习惯性mk,发现评论说这个教学所用的教材已经不适用了,顺带看到有聋人po主吐槽这本老书,根据她的举例,“正确”手语更注重表意,就是直接用手语表达意思,而老教材即原《中国手语》(2003年修订出版)的“错误”手语是站在听人角度,更多从汉语逐字翻译为手语,于是有更多单纯表音的手指字母使用。我不觉得语言的形成有绝对的对错,不过这书应该是一定程度体现了听人群体居高临下给聋人群体制定通用标准时候的傲慢。 我猜在2003版《中国手语》之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相当于普通话的固定的全国通用手语标准,不然这本书就没必要特意搞一个与已通用手语不一样的版本,但当时应该也确实存在实际生活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手语,而与实际的脱节导致《中国手语》难以推行,因此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一个新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 教育部:我国手语和盲文规范化工作的新里程碑——《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研制组负责人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建议全文阅读,比如这里提到手语确实存在词汇量小的问题,并特别强调了通用手语与地方手语的长期共存) “相较于原《中国手语》,《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明显地收录了广大听力残疾人现实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手语,替换了过去许多和汉字一一对应的手语,大量减少了手指字母的使用,注意描述手语表达时体态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变化,重在体现手语表形表意的语言特点。” 从这段文字表述看,新版通用手语与原《中国手语》应该差异不小,从一些视频的评论也看到,一些特教专业学生,辛辛苦苦学了老版本《中国手语》,发现实际上与聋人难以沟通,现在出了新版本,又要重新学习,也是挺惨的。而一些聋人如果本来好好用着自己的常用手语,被教育去学习《中国手语》,现在通用手语又发生很大变化,应该更麻烦。希望这个新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能够真正成为比较成熟的“普通话”。 与手语相比,2018年《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倒是保持了稳定性,“沿用了现行盲文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标点符号,没有改变、删减或增加任何一个符号,只是完善了现行盲文标调规则,规范了声调符号的用法”,以期降低混淆率,省时省方,以及提升计算机汉盲翻译和朗读的准确率。 知乎这篇文可以当作新方案的简单举例讲解:国家通用盲文方案书写练习 英语等字母语言可以很方便从文字出发设计盲文,而汉语的文字实在无从下手,只能从语音出发,盲文使用者需要会讲标准普通话,也因此,粤语区虽然与普通话区的书面文字大致一致,但盲文肯定完全无法通用。不过据说是有转换工具的,只要两者各自的文字混淆率低,自动转换的准确率应该也可以比较高。 从阅读速度来说,我自己阅读绝大多数是脑内用嘴巴读的,只有小h文是眼睛阅读,可以体会一下别人读书那种飞一般的感受。盲文基本上也是语音阅读,熟能生巧的情况下大概相当于高倍速语音,但不知道用手能不能达到用眼睛那种扫一眼就能找出整页中关键词的程度。 以前刚好听过两期相关播客,具体内容一点都不记得了,但是记得很好听,大力推荐一下: 【忽左忽右 182 盲文与近代化】 【小声喧哗:S4 E10 - E11「金属之声」:荧幕内外的聋重听人社群】 链接1:上期,下期(仅音频,无需梯子 ) 链接2:上期,下期(含transcript,需自备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