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肯纳齐也85岁了,这位常常“新派”的演绎者(篇末附带他不常被提到的一款经典)
文:张可驹
昨天,阿什肯纳齐( Vladimir Ashkenazy)度过85岁生日。想想阿什居然也到这岁数,时间与其说是无情,不如说是匪夷所思。而这样的违和感,很多也是由于阿什似乎一贯是位“新派”的演绎者。

在成长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他往往是贴近新的一路,因而在其环境背景下,也仿佛总是一位偏向年轻的音乐家。
阿什肯纳齐成长的年代,俄国学派是最保守的学派,而他那种有时相对节制主观投入的表现风格,不同于传统,却在俄国国内取得很高的声望,自成一体。而当阿什去往西方,大录特录之时,战后全然大批量地灌制唱片,也才开始未久。
录音的技术条件提供了便利,但真正这么录的钢琴家,阿什肯纳齐基本是第一位。或许,也是唯一一位。
因为这样的产出是需要唱片公司大量资金支持的,而在这样的支持背后,就是市场的支持。在阿什肯纳齐之前,没有哪位钢琴家这么录,而在他之后,市场环境已不允许。哪怕一些钢琴家被质疑是否太早灌录贝多芬的奏鸣曲全集,但除此之外呢?他们又能继续灌录多少?

当阿什肯纳齐对于钢琴的键盘感到不满足,大举转向指挥台之时,虽不是领风气之先,却在独奏家—指挥家这一形式,于立体声时代发挥影响力方面,成为带头人之一。
单声道时代,某些重要的独奏家指挥小编制的乐队,多少带有室内乐延伸的意味。大乐队的指挥虽不乏钢琴家,或小提琴家出身,然而能一边和名团频繁演出,另一边保持独奏事业的,实在寥寥。不过说实话,某些大师也认为那不是正路,跟时代无关。仅是这种情况,在60年代以后多了起来。
赛尔和索尔蒂都仅仅将钢琴家的身份留在少数室内乐,或双钢琴录音中,他们的后辈,巴伦博伊姆与阿什肯纳齐走向指挥台的时候,对于独奏舞台却完全不想放松。阿什与巴伦最终取得的成果,也有一定争议。而单纯就录音来说,阿什肯纳齐从原先多产的独奏家,转型成为多产的指挥家,确实得到了唱片公司和市场的双重认可。
因此,他在这个领域也置身一种“新意”之中。西贝柳斯的全集,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还有一边指挥交响曲,一边同乐队成员合作灌录室内乐,这样的操作让阿什肯纳齐又一次显得十分新颖。



当然这些带来新景观的演、录,最终其价值还是要受到时间的考验。尽管阿什的演绎风格,常常听似简单明了,作为演绎者的他,却是很复杂的个体。我只听过他一次现场,作为指挥家演出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印象很不错。他作为钢琴家的录音向来不乏争议,也正是前述那种复杂性的体现。
在大师生日过后的一天,先不谈论那种复杂,仅推荐一份真正的杰作,钢琴家灌录拉威尔《夜之幽灵》的商业录音,聆听可移步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r0vsQ5pTX44oLjb0vIosHA
阿什肯纳齐以无愧为俄派代表的高峰技巧,配合他指触坚实,音色清冷、凌冽而不失精细的音响风格,在该作有时倾向于抽离(演绎者)主观表现的曲情中,有极美妙的效果。当然,单纯的技巧成就也非常惊人,尽管这并非阿什最常被人提到的唱片。

而当你将这款杰作,同公众号链接开头的那段音频,钢琴家一套套灌录肖邦作品中的一首玛祖卡比照欣赏,可能也会发现一些难以言表的东西。在批量录音和特别精选之间,钢琴家有时已非摇摆不定,而是根本就如同展现两条不会交错的道路。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8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9人喜欢)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8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