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或运用了哪些心理学知识?
查看话题 >心理|遭遇暴行+冷漠围观,如何打破“旁观者效应”?
自昨日“唐山女孩被暴力围殴事件”在网上被爆出后,一直不敢看记录行凶过程的视频,仅通过文字就迅速共情到了那份令人不寒而栗的愤怒与恐惧——并不是文字夸张,而是真的后背发凉。
有些恐惧是根植于所有女性潜意识之中的,早已融入我们的意识与血液,以至于,她人之痛,也会痛在己身。
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遭遇这一切的,是否就会是自己。
面对女性被几位壮汉疯狂暴打,围观人群中竟无一位男性出手相救,更是激起了所有人的愤怒,大家在谴责暴徒暴虐无耻、目无法纪的同时,也对围观男性的冷漠充满愤慨。 这场被公之于众的集体冷漠,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佛山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2岁的小女孩小悦悦在家附近先后被两车碾压,倒在血泊之中,期间有18个人从她面前经过,但都视而不见、默然离去,最后是一位拾荒的阿婆抱起了孩子,可小女孩最后还是死了……

当时这件事一经爆出,同样引起全民愤慨,大家同样不能理解为何那些路人竟然可以如此冷漠。
如果说在“唐山围殴事件”中,旁观者不敢施以援手是源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那在“小悦悦事件”中,路人的冷漠则更令人难以释怀。
但,抛开法制与道德不谈,这类“冷漠围观”的恶性事件其实层出不穷,包括历史上著名的Kitty Genovese事件。
1964年的一天夜晚,28岁的酒吧经理Kitty Genovese在工作结束后返回公寓,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时,遭遇了歹徒的持刀袭击。

在歹徒行凶的过程中,受害者Kitty多次大声呼救,一个邻居闻声后在窗口大声警告歹徒“放开那个女孩”,歹徒正欲逃走,但发现并没有人真的出来施救,于是又从车里返回现场,将Kitty Genovese再次击倒在地、继续刺杀她。整场袭击持续了35分钟,受害者全身13处穿刺伤,凶手两度往返追杀基蒂,三次拿刀捅向她,直到最后有人报警。
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女孩已经死了,袭击者也不知所踪。
警察在调查这一事件中发现,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一对夫妇(他们说他们以为已经有人报了警)甚至搬了两把椅子坐到窗前,只为观看这一暴力事件。
这场凶杀案经过媒体报道后同样引起轩然大波,和此次的“唐山围殴事件“一样,人们对目睹行凶过程的38位围观居民充满愤慨,指责他们自私冷漠,是歹徒的”帮凶“。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其实是非常典型的“旁观者效应”。
围观的人越多,见义勇为的概率反而越小,大家均觉得此事与己无关、责任应由他人来负,或是等待、观望其他人的反应,即使施以援手,付诸行动的时间也会更长。

为什么旁观者在他人在场时大多不会提供救助?
这种行为背后是有心理学归因的。
- 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
当身处人群之中时,我们会比无人在场时更谨慎地评估自己的言行,把自己准备想要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自己就也不敢“轻举妄动”。
- 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
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紧急情况下更加突出。也就是说,当在场的其他人都无动于衷时,个人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同样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从众心理。
- 多数人忽略
他人的存在,会影响个人对事态的评估与认知,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的态度和判断。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常常既没有心理准备又不了解具体情况,每个人都更趋向于观察其他人的言行举措以获取更多信息,试图通过他人的反应来考虑自己后续的行为。
- 责任扩散
紧急情况下,围观的人越多,责任越分散,个体因“见死不救”所产生的心理负担及代价就会越少——大家更习惯于互相推诿,等待别人去施救。
因此可见,在此次“唐山围殴事件”中,唯一与此事无关、想要上前相救但却被男友强行拽走的女孩非常勇敢,她的反应反而是“反常规”的……
可悲吗?
无奈吗?
人性的弱点往往残酷得令人胆寒。
在我们指责围观人群不作为的同时,或许我们也该反思:
如果亲身经历此类恶性事件,我们应该如何打破“旁观者效应”、在紧要关头可以迅速团结起来救人或自救?
如何打破见死不救的僵局?
如果你是受伤者
在人群中指定一个人,死死盯住他、向他求助,恳求他救救自己。
这时责任就集中在了他一个人身上,而当他得知别人在对自己给予希望时,也会更倾向于做出一些让人期待的行为。 如果你是旁观者
在面对此类事件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打破冷眼旁观的本能冲动。
当你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同样需要指定具体的人。
把责任具体到人,会有效打破人们麻木围观的旁观者效应。

英雄之所以值得歌颂,正是因为TA不仅仅代表着“善良”、“勇敢”以及“牺牲精神”,在危急时刻,更需要觉醒、有意识地战胜人性的普遍弱点。
所以,见义勇为才是稀缺的,才是值得全社会褒奖、鼓励的壮举。
此次“唐山围殴事件”不仅仅涉及道德与法制,更有深层次的心理归因。
严惩暴徒的同时,更希望能有媒体和专家可以对此事做出一系列专业的分析和指导,帮助大众了解应如何正确应对此类恶性事件。
像如何防灾防震一样,面对恶意行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行动,无论是救人还是自救,同样需要方式方法、培训演练。
了解人性,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本能。
在愤怒谴责的同时,也要提醒自己:
如果有一天自己身处其中,无论是救人还是自救,都要有意识地打破“围观者效应”,不要成为冷漠的大多数。
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受害者,会不会就是我们自己。
-
Sunday14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5 20:20:50
-
PowerTre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4 23:11:08
-
呦呦鹿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2 22:04:23
-
Catheri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2 16:52:22
-
馍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2 08:49:30
-
哆呼啦啦啦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2 01:12:07
-
叶田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9:25:17
-
珞语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7:17:19
-
徐勇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6:32:03
-
晚 转发了这篇日记
如果有一天自己身处其中,无论是救人还是自救,都要有意识地打破“围观者效应”,不要成为冷漠的大多数。 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受害者,会不会就是自己。
2022-06-11 15:27:04 -
小猪星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4:16:03
-
舒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3:05:06
-
L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2:45:50
-
Kolibri 转发了这篇日记
说得太好了,就像想要组织大家一起去打篮球,群里说一声大家都会在观望,如果一个一个私聊,然后积累起一定的人之后再发群里说,大家就比较愿意去。
2022-06-11 12:45:47 -
好好当只熊猫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2:10:48
-
蝴蝶赛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1:29:35
-
comeon幸运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1:08:44
-
小熊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1:00:03
-
豌豆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0:50:31
-
三大营最爱早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10:47:01
今天小熊不吃糖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否极泰来的决心 (34人喜欢)
- 保险经纪人日常:无心插柳 (11人喜欢)
- 我突然发现:一直看不起我的,是我自己…… (21人喜欢)
- 不婚不育、但有钱,如何从容养老? (4人喜欢)
- 当我老公遇到“中年危机”…… (2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