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清真寺建筑中的中西结合元素
民国时期,随着西洋建筑风格的引入,中国的清真寺也不再局限于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开始融入西方的建筑风格。下面就分享我拜访过的10座具有民国时期独特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分别是沈阳清真东寺1935年的大殿,大同清真寺1936年的大门,内蒙丰镇隆盛庄清真寺1926年的卷棚、呼和浩特清真大寺1923年的大殿、河南博爱大新庄东大寺的后殿、上海福佑路清真寺1935年的大门、1925年的小桃园清真寺、1940年的山东德州北营清真寺、北京沙河清真寺1920年的大门、东四清真寺1920年的一进院。
一、沈阳清真东寺
沈阳清真东寺始建于1803年(嘉庆八年),1935年将拜殿改建为西式风格,望月楼仍保留原有中式风格。






二、大同清真寺
大同清真寺大门于1936年改建,具有典型的民国风格。



三、内蒙丰镇隆盛庄清真寺
丰镇隆盛庄位于晋蒙交界处,清朝至民国前期处于呼和浩特、大同和张家口商路的交汇处,是晋商旅蒙贸易的重要集镇。 民国初期隆盛庄发展到达极盛,全镇商号300多家,有近2公里长的铺面,鳞次栉比全是商号。
隆盛庄清真寺卷棚扩建于1926年,上面有精美的民国铁艺装饰。



四、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礼拜大殿扩建于1923年,卷棚为中西合璧风格,拱券门,墙上有精美的阿文匾额、楹联、花卉图案。







五、河南博爱大新庄东大寺
河南博爱大新庄东大寺民国年间增建了后殿,有五道罗马柱券门,上有精美的民国洋灰活。


六、上海福佑路清真寺
福佑路清真寺俗称北寺,始建于1870年(同治九年) ,最早为聚居在上海老北门的南京籍回民所使用。1935年,由著名回商哈少夫发起将临街石库门住宅改建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楼顶平台建有望月亭。





七、上海小桃园清真寺
小桃园清真寺俗称西寺, 1917年由著名回商金子云出资捐地修建,1925年重建为现在的形制。 民国时期,许多西北和北方的回民朝觐都选择从上海坐轮船前往朝觐。 从1930年开始小桃园清真寺就成了朝觐者休整和等待出发的地方。大家通过小桃园清真寺办理护照、预定舱位船票,由海关检疫所派医生到清真寺体检、种牛痘、打预防针。同时也在这里会客访友、互相交流,直到开船之日由清真寺派车送朝觐者登船,朝觐归来后哈吉们也会在寺内稍作休整再返家,这里成为了民国中国伊斯兰教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八、山东德州北营清真寺
明万历年间,苏禄王后裔在苏禄王墓西南修建了清真寺。明朝谕旨“于温安二姓中选掌教一人,承袭宗派,管理回众”。1917年运河决堤,清真寺连同北营村全被冲毁,直到1940年重建。新建的大门具有西洋风格,而整体仍然是传统华北风格。



九、北京沙河清真寺
明万历年间,通往张家口的京北大道转移到沙河,贩运牛羊的回民开始在沙河聚居。沙河清真寺始建于明朝,1920年修建了现在的西洋式大门。


十、北京东四清真寺
东四清真寺为明代四大官寺之一,大门和一进院于1920年重建。其中大门为中式起脊硬山顶中式传统建筑,一进院和二门缺是西洋式建筑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