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绘画还原旧时空——以传记电影《皮罗斯马尼》为引看画家生平及作品
早先推介过他的画,但记住的是画而非画家,虽然贡布里希有名言:所谓艺术史,不过是艺术家史。但这话大约指声名振振的大艺术家们,对于浩瀚艺术品海洋背后繁若星辰的艺术家,一定有认识作品,不认识或不太认识创作者的情况。格鲁吉亚画家尼科·皮罗斯马尼于我便是如此。
第一个镜头一出,惊得一下子坐直了,因为不知道看到的是一幅画,还是一个电影镜头。接着,里屋的男人动了,原来是镜头。可这质感、色调、场景都太像画了!镜头跟进去,从左往右平移,所见皆像画。最后,镜头定格在了男人坐在书桌前的背影上,还是像画。
我也好想养一两盆这样的龟背竹。


盛装女子哭泣,讲述她和他一起长大,十几年了,她教他识字,他学会了读写却用来给她情书,毁了他们的友谊。两个老妇听完,无奈转身,在门口一起回身,又穿过一扇门,在沙发上坐下,靠茶几的还拿起绣花绷子。另一个问屋里的青年男子:你真的要走吗? 尼科洛。你去哪里呢?你妈妈去世时托我们照顾你,你在这里住的不舒服吗?你如果一定要走,就去乡下吧,你姐姐在那里务农……男子说,我还是走吧,我不是个好庄稼汉,我还是进城吧。老妇之一便说,好吧,那你就进城吧。哎呀,那个对话的调调都像画。
几个镜头确认下来,影片可能不太会偏叙事,因为它把全部力气都化在画面上了。




男子离开了,在码头等船。旁边的红衣男子让我想起一幅画:《穿红衬衫的渔夫》。一查,果真是电影传主的作品。


这下对上号了。尼科·皮罗斯马尼,格鲁吉亚人的骄傲。他是一位无师自通的艺术家,喜欢在黑色油布上作画,风景人物画都高度风格化,属于天真艺术(原始艺术)。
电影中有组长镜头又巧妙又动人。话说传主的作品天上掉馅饼似地被艺术协会接纳了——多看一会儿才知道那只能算是一个小插曲。在协会会议上,主持人请他发言,他说我们可以建一座木头房子,买个大茶炊,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茶、谈谈艺术。——除了谈艺术,其他的跟他初营小生意时与教女一家畅想的美好未来一模一样。镁光灯一闪,艺术家们合了个影,身份转换了,从此开始,他可以称“画家”了。接下去便是那组长镜头。只见他在旷野中不紧不慢地走着,佝偻着肩背,走着走着,人物变成了少年。少年小鹿似地雀跃奔跑,路过牛群羊群,便停下来看一会——隐指他从小就喜欢动物。少年跑过葡萄园,正在摘葡萄的女人递给他一串葡萄,他拎着葡萄继续走,穿过葡萄架,一个男人从半埋在地下的缸里盛出一杯东西给他,不清楚那是葡萄酒还是葡萄汁或者只是水,少年接过喝下,继续跑。屋后一个胖胖的红衣男子在踩葡萄,模样看上去很像上图的红衣渔夫,两人笑着对视了一下,少年继续走,绕到房子前,停下,房门打开,走出一对中年男女,少年变回中年人。整组镜头结束。不动声色中已将传主的生平交待了一番:父母早逝,他曾跟姐姐姐夫生活过一段时间。
景移人换,物是人非。伴乐是放牧人略带暗哑的牧笛声,悠长又伤感。




先看一下传主的两幅相关作品:《带男孩的农妇》和《农民和他的儿子》,发现没?电影镜头与之何其一致,但它不是在演画,是用镜头表现作品,呈现画家笔下的那个年代、人物、世界。借绘画回到过去的时空。


还有一幅,名 《从前》,画家描绘的应是曾经有父有母的幸福、美好和安宁。画面调子温暖明亮,人物恬静安祥,特别是他较少运用的透视手法,仿若盼着父母还能从远处回来。

电影将他的生平大致表现为:父母早逝,有一个姐姐,姐姐姐夫给他张罗过一次婚事,但骗了他很多面粉,给他找的老婆他也不满意,他直接从婚礼上逃走了。心灰意冷之下,誓言要和这个唯利是图的世界决裂,关停了和好朋友(他教女的父亲)合伙开的杂货店。影片开头全是女人的那家人是怎么回事没有明确交待,但看得出是一种曾经的寄养和后来的寄居关系,终止于不恰当的感情。离开时他坚持说要去城里,但等他再次出镜时,已经须起了胡子,大约已经过去了好几年;环境看起来也是乡下而非城市 。他提着一个皮革的画具包四处走,给洒馆饭馆画画写店招,好像家家洒馆饭馆都挂着他的画。他很孤独,经常独自喝酒。有饭馆老板要雇他,活干多干少不要紧,可以随便画画,提供吃住,但他谢绝了,说他不习惯镣铐。有偶然至此的艺术家发现了他的作品并终于寻访到了他,将他引介给艺术机构,他受到隆重对待,但好事转瞬即逝,报上登载了对他的艺术尖锐讽刺的漫画,他一挫不振,贫困中死去。
总体来说,与他实际生平相差不大,但出入或不严谨之处也不少。
来看看他实际的生平。尼科.皮罗斯马尼,人们喜欢称呼他尼科洛,格鲁吉亚原始主义画家。1862年生人,1918去世,享年56岁,死于营养不良和脏器功能衰竭,身后声名大震。他生于格鲁吉亚东部地区卡赫季,那里盛产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在格鲁吉亚非常有名。那里的格鲁吉亚人以脾气平和著称。尼科洛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有几头奶牛,有小葡萄园,不穷也不富。父母一共育有四个孩子:大儿子,两个姐姐和他。他六岁时哥哥死了,八岁时父亲死了。大姐玛丽亚姆出嫁时,带他一起去第比利斯的夫家生活,以此减轻母亲的生活负担。
下面这张画是他后来为记忆中的姐姐画的肖像画《拿着花和遮阳伞的女人》:

他和姐姐、姐夫在一起生活得还不错,但不久姐姐死于霍乱,姐夫无心也无力照顾他,把他交给了自己在卡兰塔罗夫的家人。
在这个孩子众多的大家庭里,他负责给一大家人烧水、送水和洗碗。大家待他都不错,喜欢他的聪明和诚实。他很快学会了阅读和写作,喜欢读童话故事和朗诵,还显露出了绘画的天分,把自己房间的所有墙壁都画满了画。重精神轻物质大概率是一对双生子吗?反正他从小就显露出不贪财不恋物的品质,这一点在电影中也借多人之口和他看似乖张的种种行为有所诠释。
再后来,具体何故不可查,反正他又被送去了另一个家庭,寄养兼帮佣。在那里,他同样得到了不错的对待,但他长大后爱上了女主人,她是寡妇。他给她写情书,大意是:我很清楚我们之间的差距和地位的差异,但我知道您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女子,希望您不会在意世俗的偏见,接受我的爱。我向您保证我对您的爱是真诚的。等等。女主人可能也喜欢他,但她似乎更愿意保持一种秘密的情人关系,而不是大张旗鼓地嫁给一个偏佣人身份的人。于是他不得不离开了,从此开始了独立生活。这便是电影开头的那个故事。
来,重温一下女主人忧怨的神情, 难将她与后一组镜头中盛装哭诉的女子挂上号 。

同为画家传记影片的《弗里达》,弗里达的一幅幅画作或生平照片在电影中被“演出来”,幻化成一个个场景,再与传主的生平贴合在一起。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像一个个点,将画家的一生连成线、再铺成面,不可不谓相当有创意,但传主的绘画作品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是工具性的,而非灵魂性的。《皮罗斯马尼》则不同,它将整个影片都高度风格化成了传主艺术作品的风格,它以镜头还原了画家画笔下的旧时空。电影中各种场景都挂着他的画,他确实为当地所有的作坊、洒馆、饭馆、旅馆等等画画,似乎也不在意报酬,只要管饭就行。等到他的作品被艺术协会接纳,作品被大量买走,再看那些场所,墙上要么空着,要么挂上了店家的家庭照片,连观众都能看出一下子没了灵魂。为什么?因为不仅悬挂他作品的那些场所是他作品的风格,容纳那些场所的环境,街道、建筑、人物、动物,全是他作品的风格。如此一来,一拿掉其中的核心部分,观众都看出不对劲了。影片中那种同质风格的营造,贵在不刻意、不造作,而是自自然然、不见痕迹的浑然天成。
除此之外,影片还借时空交错的叙事不动声色地在还原他作品中的场景。观众如果不了解他的作品,单当电影故事看,单当电影画面看,也非常好;如果看过他的画,尤其是看过他的许多画,就会忍不住赞叹太牛了!
说到牛,他和哥们开的杂货店开张时,他在店门外挂了两幅他画的牛。哥们问:这是干嘛呢?他答:你看,牛给我们提供了牛奶、乳酪、黄油……而且人们说起尼科洛和迪米特里的店,会说就是门口挂了两头牛的那家店,这样他们就找来了。又聪明又艺术。

下面是上图中的两幅作品:《黑色背景上的白牛》和《白色背景上的黑水牛(二联画的一部分)》。那幅黑牛的资料显示藏家是“中国私人”,不知是哪位大神?


他是当之无愧的动物画家,什么都画。牛、羊、鹿、狮子、熊、骆驼、马、猪、狗、兔子、狐狸、鸡、鸭、鹅、鱼……鱼多是死鱼,拎在渔夫手里的战利品。他的动物画极简,强调轮廓,强调到发光的程度,他的动物画很多都是光茫四射的。由于他多在黑色画布或黑色纸板上作画,有时画小动物,比如小鸡,他只需要画出一个亮白的轮廓便行了。但他动物画中动物的面部表情非常拟人化,喜怒哀乐都有,看久了,似乎可以与之对话。












电影叙事之巧妙和含蓄,略举几例。尼科洛捧着几个苹果、提着两瓶酒去哥们家商量开店的事,走在黑石铺就的路上,有归家的牧人赶着一群牛越过他,黑牛群中有一头白牛,不知是他画过它,还是他天生有动物缘,反正那头白牛尾随他进了朋友家的院子,牧人追进去好一通赶才把白牛赶出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尼科洛一副既觉得不可思议又颇为得意的表情。而在这组镜头前,定格了几钞他那幅《黑色背景上的白牛》。

尼科洛年复一年地描绘格鲁吉亚的风景、人物、人们的日常生活、格鲁吉亚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画国王、农民、舞者、歌手;也画庆典、聚会、祈祷、农牧场景;当然,还画各种各样的动物。跟很多画家一样,很多题材他会反复画,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幅作品。但他始终贫穷,每天都在为生计和艺术材料而挣扎。他的客户似乎都认为他们比他更知道应该画什么和应该怎么画,电影中就有这样的场景。他一般会尊重客户的意见,边画边问这里要画一个洒襄?这里要画一头牛?一边快速地画上去;有时也会拂袖而去,气咻咻地扔下一句:你自以为什么都懂,但你根本不懂画画!




电影中,尼科洛路遇一位带着五个孩子的妇女,停下来问好,并问这都是您的孩子吗?妇女答是。尼科洛诚挚又无不担心地说:愿上帝保佑您能把他们都养大。这是电影中的镜头:

这是他的画作:



尼科洛的定件中,家宴、婚礼等场景比例不低,尺幅都较大。




以下是电影中的有关场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格鲁吉亚处于文化繁荣期,1913年初,格鲁吉亚一帮自学成才的画家搞了一个展览,其中有四幅尼科洛的作品:《日达涅维奇的肖像》、《静物》、《拿啤酒杯的女人》、《狍子》,报上的评论文章说尼科洛才华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真正对尼科洛感兴趣的是迪托-谢瓦尔德纳泽(Dito Shevardnadze) ,1916年,他在第比利斯火车站附近一家酒店看到尼科洛的画作,非常欣赏,产生了一个想把格鲁吉亚艺术家联系起来念头,并真的着手创办了这个协会,拟定了包括尼科洛在内的艺术家名单。
协会第一次会议于1916年3月举行,会议文件中说要设法找到皮罗斯马尼,查清他是否还活着,如果活着是否需要帮助,要落实他的传记资料等等。显然,当时外界完全不清楚尼科洛的情况。一段时间后,协会找到了他,并邀请他参加下一次会议。会后,尼科洛见到了谢瓦尔德纳泽,对他表达了感谢。协会给了他一点钱(好像只有十卢布),他用来买了绘画材料,画了大尺幅的《过去时代格鲁吉亚的婚礼》赠送给该协会。
电影中对传主的这些生平故事都有交待,但不难看出是经过拣选、合并或调整的。

但好景转瞬即逝,一个月还没过去,报纸上就出现一幅署名漫画,画上一个老头拿着调色板正在画一只长颈鹿,配文是:“兄弟,你必须学习!你这把年纪还能画出什么东西呢?当然,你这把年纪还是可以画出点东西来的。十年二十年后,你会成长为一个好画家,还可以去参加青年艺术家展览呢。”这件事对尼科洛打击非常大,他从此完全中断了与该协会及格鲁吉亚艺术圈的联系。

时逢一战,以前的客户也没了,画家的境况变得更糟,付不起房租,被房东赶了出来,好在他知道那所房子的地下室是空的,经常天黑后进去过夜。1918年复活节前夜,邻居发现好几天没看到他了,下去一看他已经快不行了,赶紧找人帮忙把他送去医院。几小时后,他就死了。
最后,是这位因被尼科洛固定在画布上而成为永恒的女人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是法国舞蹈家,1905年去格鲁吉亚演出。有作家如此记述这个浪漫故事:"尼科洛在咖啡馆遇到玛格丽特之前,不知道什么是爱。在穆斯塔德花园,在聚光灯的照射下,伴随着玛祖卡的乐声,美丽的玛格丽特登台亮相。她一边跳舞,一边唱着欢快的法国歌曲......尼科洛目不转睛地看着她,深深为之倾倒。"
他被她的美貌征服,听说她喜欢花,整马车整马车地送去带露珠的玫瑰,马车夫把花卸得整个人行道都是。尼科洛本不富裕,这段持续大约一年的关系,花光了他所有积蓄。此后,玛格丽特就回法国了。

电影很厚道,毫不多费口舌八卦,但镜头顺序内涵得不得了:尼科洛看玛格丽特唱歌跳舞,看呆了,饭都没动一口,然后是他一幅名为《坐着的黄狮》的作品定格,再然后,就是他老得白发苍苍呆坐酒馆的镜头。所有镜头的含义连在一起,是大写的两个字:代价。

写得累死了,关于画家格鲁吉亚风土人情类作品有空再慢慢补充。此篇原本发在电影《皮罗斯马尼 》的影评位置的,但它的编辑页面太坑人了,一次次莫名其妙地大段消失,想放弃,又不甘心,简直像个死循环。
(严禁转载)
-
yyfff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1 02:10:06
-
意识流小爱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6 21:36:4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1 02:28:22
-
RoseTendress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05 23:23:52
-
中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7 18:12:09
-
豆友133417339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11 22:37:17
-
南山忆墨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9 19:33:29
-
Stardust_x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21 12:30:22
-
二阿蓉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19 12:14:48
-
小美丽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15 13:36:34
-
chacewakeup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9 16:05:40
-
长个贝果脑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9 13:33:55
-
vivivinon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7 20:20:56
-
防弹布丁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7 08:55:23
-
王多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6 10:27:42
-
山灵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5 17:39:20
-
Pallas(小P)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4 23:06:42
-
Hachi.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1 18:47:27
-
小样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8 11:22:38
-
木哈哈哈哈哈哈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6 12:46:41
-
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3 16:22:42
-
AX0011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23 15: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