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无风雨,花开知多少
昨天是“不出户”的第一天,连日来的焦虑和忙碌告一段落,城市按了“慢速键”,自己也慵懒了下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窗外有一株枫树和一株桂花树,平日清晨能听到啼鸟声,但昨天那声音特别清脆和欢悦,此起彼伏,有时独唱,有时对唱,有时重唱,湿润润的,莫非人类停摆就是他们的狂欢?不一样的是傍晚,平日下班高峰,车辚辚,马啸啸,偶尔听到的鸟叫声也短促和干涩,但昨天那热闹完全可以跟清晨媲美。“鸟语”里,窗台上那几盆小花也香了起来……
早饭后 一直在等检测的通知,中午居委在窗外叫了。检测点在一里路外的复兴广场,侥幸有了个“出户”的机会,得以在半休眠的马路上昂首阔步,饱览“千载难逢”的街景。
我们沿街住户,无法像小区那样集中出入,只能“散点管理”,隔几户就有一位工作人员坐在人行道上,我们这20扇门面的路段大约五六位年轻人,一瓶“农夫山泉”,一碗“康师傅”,不知要坐到何时。气温低,阳光都不热,拐角处的那位年轻人居然披了薄被子“御寒”。坐一天那比巡逻一天还累哟。其实没有谁会“偷越边界”。可是万一有呢?因为“万一”就得“一万”;这“足不出户”的代价可真大,冲着这一点,每位市民的规则意识真不是开玩笑的。
排队等候核检。我后面一位老先生不知为什么“国骂”了起来。听他说自己一次核检也没有做过,也不用智能手机;告诉他带身份证也可以,但不知什么触犯了他,不但爆粗口,还赶上前去要动拳头。大家劝解道“算了算了”。这些日子,大家的耐心都经受着考验,也被疫情反复折磨得够呛,对许多安排的疏漏有一肚子意见,可是看到基层工作者布满血丝的眼睛,真不忍心再去指责。他们既要不折不扣执行命令,又得面对形形色色的居民,还有老先生那样的“扛精”,也是一肚子委屈,跟谁说?换位思考吧。可以吐槽,可以投诉,可以编个段子苦中取乐,但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人员还是“算了算了”,多一点体谅,他们比我们更加“够呛”呀……
说起天灾,并不陌生,我下放的农场,地处鄱阳湖,年年要防备洪峰,隔几年就有一次鏖战。1961年建场,1962年便遇上了“百年不遇”,破了堤,丰收垂手的田野成了白茫茫的泽国。以后,每年六七月份汛期都严阵以待,职工们日夜在大堤上巡视。我觉得抗洪真的和防疫很相像。首先,打的都是防御战,阻击战,主动权完全不在人类的手里,我们的措施都得依着“敌人”的走势,预测常常不准。这一类战争,说的是忍耐,拼的是意志,看谁先眨眼,硬撑到底才是胜利,稍一松劲,全线溃败。其次,防洪,大堤那些薄弱的地方,容易引起注意,早早便用草包、沙袋、石块加固,白天黑夜守卫;最危险的是那些藏在石板和草皮下的“泡泉”,它们不易被发觉,可是已经被多日的洪水泡软泡酥了,轻易便会被渗透,引起连锁反应,“蚁穴溃堤”的成语就出于此。老工人告诉我,洪水开始退却的时候最危险,疲劳的守卫者倦怠了(我就有几次在值班时打瞌睡),大堤也累了,更多的泡泉出现了,而平静的水面下依旧暗流汹涌。我们的办法是挖开泡泉,再挖开泡泉外的堤身,然后一个个加固,不留隐患。如果把大堤的薄弱处比喻成这次防疫的“确诊”,那么“泡泉”便是“无症状”,包围着的便是“密接”和“次密接”了。不是很像吗?
“足不出户”,网络上更热闹了。好的消息、坏的消息都有,忽然想到是“愚人节”,真希望那些让人揪心的事情都是笑料,而那些鼓舞我们的好消息,比如疫情有望在月底结束却是“真心大实话”。当足能”出户”的时候,要不了几天总该见端倪了吧。
夜深了。平静的夜不平静,白大褂们在整理上千万份检测数据;本市和外省的大巴疾驶着给市民运来素菜;居委会灯火通明;医院里更是第一线……
夜来无风雨,花开知多少。新天地的郁金香开得更盛,朋友们在网上晒的自家阳台上的花也更靓了吧?挡不住的春光,拦不住的鸟语花香!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