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头古城街道空间非视觉探索
昨天参与了“街猫”的小伙伴策划的深圳南头古城非视觉探索活动,和视障朋友一起感受街道空间。最近“非视觉摄影”似乎很流行,乍一看,“摄影”和“非视觉”是相悖的,不用眼睛看的摄影,自有一种冲破刻板观念的趣味。“街猫”的非视觉探索活动,不仅有这样的乐趣,还包含了对当下街道空间设计的审视和反思。
建筑、景观、城市设计、以及商业策划所关注的街道空间效果,始终是以视觉感受的层面为主,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受往往被忽略。现在的网络信息技术、虚拟空间技术,也是以视觉为中心。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生活让眼睛的负担过重,让我们失去了其他感官的乐趣,对于视障人士而言则是在生产他们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屏蔽视觉,尝试动用其他的感官去感受周围的空间,在现在的城市生活里尤有意义。
活动分为两部分,先是视力正常者和视障朋友一对一成组,由视力正常者引导视障者沿南头古城主路、从南门走到县衙前,沿途两人共同寻找在视觉之外的感受性要素。到达县城后,大家进行讨论,总结有辨识度的感受性要素的重要节点,尝试规划南头古城的非视觉游览路线,然后视力正常者戴上眼罩,由视障者引导,由县衙前返回南门,再次感受各个非视觉要素节点。
走了两趟下来的感受是,街道空间里非视觉要素比我预想的要少得多、弱得多。
气味要素:除了县衙前的蛋仔店和炸鸡店,只有个别餐饮店在出餐的时间会有。而且我发现,我往往在看到咖啡店、烧鹅店的招牌之后感觉闻到了香味,可是视障朋友却表示闻不到,可见我的“嗅觉”感受很大程度上在被视觉引导。南头古城响应南山区建设花园城市的号召,每家店门口都有两三种不同的盆栽或植物,可惜几乎闻不到香味;如果能换成有香味的植物,既达到了绿化设计的要求,同时也能增加非视觉感受的辨识度,一举两得。
触觉要素:在人触手可及的高度的可碰触要素太少,需要弯腰或者上台阶才能触摸到的要素在非视觉的条件下就跟没有一样。南头古城的店铺基本是原来老街的建筑翻新,去掉台阶有难度,可以在店铺门口放一个有识别性的小雕塑,在人站立时手可以碰触的高度。一起参与活动的视障朋友特别提到一些门口有雕塑的店铺给他留下了印象。我印象深刻的是铺地砖的触感,可以用不同触感的铺地砖指引道路和台阶。
听觉要素:商业街上很热闹,可是一旦闭上眼睛,会发现并没有独特的声音。我印象中只有一家奶茶店传出机器转动的声音,但缺乏辨识度。这里声环境的丰富程度其实远不如菜市场,有大声叫卖、有广播、有各种敲敲打打声音,但那又是过于吵闹的另一个极端。现在我们追求的高档、时尚的商业环境往往是安静的,其实声环境上可以更加丰富。
前年因为工作关系来到深圳之后,我一共去了4、5次南头古城,感觉和其他大城市的老街区翻新很像,并没有深圳的特色。南头只是因为位在缺乏历史积淀的深圳,才会如此受到重视,这很悲哀。和深圳的一些朋友聊,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挖掘南头的特色,此前万科组织的YAV青年艺术家项目里就有不少有趣的尝试。这次非视觉探索活动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城市的设计要多从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去考虑。商业街的视觉设计目前很难出彩,南头古城里不乏知名建筑师的项目,都淹没在众多争奇斗艳的店面里。从听觉、触觉、嗅觉等、视觉之外的感官入手,会是冲破商业设计瓶颈的一个思路。
附:”街猫文化“公众号地址:https://mp.weixin.qq.com/mp/pro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U2Mzc0NjUwMg==&scene=124#wechat_redirect
-
逍遥游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31 10: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