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原不老

自从居家办公之后,对时间的概念就愈发模糊。
2021年我完成了很多人生大事,例如一月买车,二月买房,十二月递交PERM。
总算是堪堪踩住了小时候视为洪水猛兽一般的“三十岁之前”这条线。
买车的时候根本不懂车,只听人说“第一辆车一定要买二手”,虽然我是个最不喜欢丢弃旧东西换新的人,但审视了一下自己糟糕的驾驶技术,还是果断听从前人建议,学着看报告联系车行选购二手车。
向来有“北美四大神车”的说法,说是日系车轻便省油保值,零件坏了还特别好换。我从小就对机械类的东西毫无兴趣,直到这次买车才恶补了不少汽车品牌。买车过户全都在电话里进行,因为是跨城买车,我还额外付了个运费。我也算胆子大,车都没见过就直接隔着电话把钱汇过去了,汇完款之后手都在抖,还因为没经验买了个基本毫无用处的warranty。
买完车没多久就看港剧《流金岁月》,罗嘉良扮演的富商丁善本开宝马,温兆伦扮演的穷警察钟守康开雅阁。看来开什么车也是人设的一部分。只有为买车做过research之后,我才懂得制作组在道具上的小心思。
今年贷款利率史低,买房的人创下新高。我从2020年年底开始试着抢房子,激烈竞争下连着丢了四个,才终于抢到现在的房子。这也是内部装修结构让我最满意的一套房子,位置在郊区,离最近的超市都要开车十几分钟,出了小区是真的荒凉。好处是路宽车少,每次开车到家附近都长舒一口气。
买这个房子也是经历了一番周折。先是由于bidding war的影响,appraisal的价格比我offer上的价格低,需要现金补差价(不展开解释了)。再是房子即将签约过户的时候,德州出现罕见的暴风雪断水断电。
我当时住在朋友家,不得不抱着垃圾桶去接小区泳池的水搬上楼,度过了酸爽的三天。所幸朋友家住在市中心,倒是没有断电和暖气(我同事已经艰难到钻进汽车里开空调取暖)。以四季如夏著称的德州,居然会被暴风雪困阻到这个地步,也算奇观。
那一周绝大部分的办公室都无法如期开工,我以为我的签约过户也要推迟了。没想到下一周恢复水电,我还是能如期去title company签约。于是临时买了张luxury bus的票回家(当时的驾驶技术是没办法独立开两三个小时的,当然现在的技术也……),当天傍晚就打了辆车和中介一起来到郊区看房子。
过户前看到的房子,已经和最初看到的房子很不一样了。大部分旧家具都被前房主搬空,只留下必要的冰箱、洗衣机、烘干机,和车库里一些我不认识的器械。站在通透明亮的厨房里,中介开心地问我:你激动么?这里明天开始就是你家了!
我只说:等等,我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于是就有了自己的家。第一套由我选择由我负责由我全权打理的、写在我名下的房子。
搬进来之后不断被各种各样的人敲门,签约装了太阳能板,签约了一年的pest control(大house不敢不定时喷药除虫),装了看不见摸不着却不敢不装的防白蚁系统,装了带监控摄像头的家庭安保系统……接着就是天气回暖、草木繁盛,几场春雨之后,我开始收到小区的除草警告信。先是在Nextdoor上发帖找人除草割草,没想到被第一个请来除草的白人大哥越界调戏,吓得不敢再联系,自己买了套设备开始学习亲自割草。
前院和后院实在太大,以我自己和我的那台小割草机,要忙碌三天才能把草割干净,两三周就要来一次实在吃不消。好不容易割干净了草,还因为没有割边(割草的学问太多了不展开解释了)又收到小区警告信(是的我这小区业主委员会啥也不干就会发警告信)。以至于一看到草坪就压力大到愁眉不展,恨不得花大价钱找人把草坪填成砖地。
后来我终于重新找了个latino大哥每月帮我割草,这位大哥专业且话少,每次无须寒暄直接干活,干完收拾得干干净净,离开时给我发个venmo request,当即治好了我的草坪焦虑。
我向来是个不务正业的人,搬进新家买的第一套大型设备,是从国内订购的一套家庭KTV。一大堆零件和线分几个箱子从深圳运来,我自己按教程一步步把它装好。刚装好KTV,我就开始搜索电钢琴。我朋友哭笑不得地唤醒我:你沙发都没买呢!主卧的床都没买呢!
于是开始一步步添置家具。怀着省钱和组装大型乐高的双重心思,买回来的都是零零散散的木板和螺丝钉,自己动手组装了床、小沙发、电视机柜、鞋柜、吧台椅等大大小小的家具。
搬进来之前我沉迷任天堂的动森,每天乐此不疲地在游戏里抓虫捕蝶、归置家具(我的小岛名叫Coney Island)。搬到新家之后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都没有打开动森了,因为我每天都在经历实体版的动森。
从三月搬进来装这装那,到之后选购定制大型家具,操持忙碌不停,几个月不知不觉过去。搬来的纸箱子一直懒得收拾,厨房乱得不能使用,日常点了许多中餐外卖,又因为居家办公没有消耗,吃胖了不少,一度不敢穿T-shirt也不敢照镜子。八月过完生日之后买了个智能秤开始节食运动减肥,两个月瘦了十几斤,每天看着体重秤上面减少的数字就觉得开心。
九月终于买了期待已久的电钢琴,琴是9月24号到的,我将她拟人化为一个天秤座宝宝。买琴的功课做了很久,一直以为自己会买台Yamaha,哪知折腾好家具再看时,所有Yamaha都涨价了。某次逛街时我走进一家琴行,试琴试到了Kawai。当时随意留了个手机号码,没想到琴行老板热情follow up,我就增加了budget买了一台白色的Kawai旗舰款。原本我以为以我的技术是弹不出什么区别的,结果一分钱一分货道理不虚,这台琴让我爱不释手,捡起了许多荒废十多年的曲子,每天沉迷练琴不能自拔。
十一月去了我朋友参与设计的休斯敦新地标POST,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接下来感恩节圣诞节一系列节日玩玩闹闹,临近年底抽了一天去圣安东尼奥——想来我和这个城市还挺有缘:我的车是从这里买的,我的琴是从这里买的,我的前房主也搬到了这里。今年我都没坐过飞机,总共自驾出去玩过两次,一次是六月的时候重游新奥尔良,还有一次就是圣安东尼奥。
大部分的时间宅在家里,时不时两个城市切换一下,这一年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去了。
我去年年底交了公司内部的绿卡申请,今年一整年准备材料、申请PWD、打广告……年底等到交PERM。美国的职业移民手续太繁琐,等待漫长,这里也不展开了。
总归是在完成一件件真实的大事。
除此之外,我还找到了固定的牙医诊所,联系了私人医生每年做体检,开始建立一些实际的联结来稳固生活状态。
萌老师曾经跟我说,到了25岁之后时常感到迷茫低落,因为在这个阶段,从前想做的事要么就做到了、要么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做到了,人生忽然失去了目标。
当时我跟她说,排绿卡这种驴子追萝卜的傻事,倒也算是个目标。
现在我想到,除了这个之外,把注意力放在无数件琐碎的小事上,就会有无数个令自己振奋的小目标——例如把车开得更好,争取换道不再被其他车摁喇叭警告(……)。例如去解决诸如割草、更换制冰机滤网这样的小问题。例如学做一道新菜或者新的甜品。例如练好一首新的钢琴曲。例如每年写一部长篇小说。
不求具体的回报而享受真实的过程,便会有无数个快乐的理由。
搬到这个家之后,我慢慢发现自己身上明显的改变。
在之前数年的租房生涯里,我恨不得每件东西都买二手,能买低配就不买高配,能买简易版就不买大件物品。我是个很不喜欢丢东西的人,小时候经常被迫搬家,弄丢的一些珍视的东西成了我后来多年难以释怀的心结,任何temporary的状态都让我惶恐不安。许多新买的东西我会一直不拆包装,把它们放在一个安全的位置保存着,跟自己说“以后再用”。
终于有一天我问自己,“以后”是什么时候?
去年圣诞节看电影《Soul》的时候就意识到没有什么最好的时机,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在当下。当下买了新首饰就戴上,当下气氛好就花钱点杯价格不菲的酒,当下需要一个床头柜就买个自己喜欢的、而不是苦刷二手群。
当然这里面也有拥有房子带来的安心。摆脱了temporary的思维,开始舍得买一些大件的、复杂的、不好搬运的东西了,开始留心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了。
大约是从2016年开始,我开始不怎么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生活中确切的事情,写文章也只是更多地在发散观点或感受。既是觉得具体的琐碎事情没有记下的必要,也是在消极地对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不安。
搬进这个家之后,经过了最初的忙碌,我开始重回社交媒体,开始留心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琐碎。我一度觉得微博恶臭不堪蛆虫遍地,下载了国际版app、几乎每条状态都设置follower可见之后,体验好了很多。我每天有那么多想要碎碎念的事,有时只是想分享一下后院里盛开的向日葵和紫薇花,想到也许能为遥远的不知名的友邻带来几分欣然,便也觉得很快乐。
这一回的感觉,与二十出头到处旅行打卡、探索世界的豪情万丈大不相同。我对生活不再是游客心态,不再是那个表演欲旺盛急于嵌套人设的少年人,而是舒展开来,体会生活本身。
舒展,这个状态多么难得。
从儿时被迫因为我爸工作调动而颠沛流离转学换城市,到初来美国时不知所措,无论到哪个城市都下意识地刷一刷附近的房价……到如今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安心地往家里放自己喜欢的东西,安心地窝着不出门,大约是满足了我多年来最大的夙愿。
有个朋友问我,童年时有没有向往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说我童年读《红楼梦》,最向往的就是能永远住在一个花团锦簇的大观园里,和姐姐妹妹一起吃肉作诗。
也是真的没有什么扬名立万的宏愿。
想要拥有一个房子,想要不再搬家,想要有无话不谈心意相通的三两知己,想要自由自在地写文章和弹琴。
在三十岁这一年到来之前,我也算是实现了这一切。
有句话叫“文章憎命达”,都说自古的传世佳作都是椎心泣血之作,非苦难生活不可得。我也是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胸无大志体现在各方各面,甚至我一直以来想写的小说,也并不是这样椎心泣血的深刻作品。
我想写的也只是自己的fantasy,至高境界也就靠近一下简奥斯汀,力有未逮的话也许靠近一下亦舒,又或是与许许多多个晋江和B站上的作者并无两样。当然,我打从一开始就不想做我的偶像张爱玲这样的人,我不想要这样的“倾城之才”,我更想做个安逸时代里的小儿女。
我也很喜欢自己的敏感程度——这种能感知到事物纹理,而又不至于轻易被刺伤的敏感。
我在一亩三分地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帖子,某人说自己在美国或欧洲找了个养老性质的工作,收入不错生活清闲,总觉得多待几年就会把自己养废了,以后丧失了竞争力可怎么好。于是他们不愿躺平,毅然跳槽到高风险高收益startup,将仅剩的青春投放在奋斗的洪流里,再量化转换成股权和现金。
我不能理解他们的焦虑,也不想做时刻绷紧筋骨的沙丁鱼。
人各有志,我只想要我的大观园。
我有时在想,我是不是因为某一步走歪了,以至于之后轨迹偏离。或许如果我上个不一样的大学,或许如果我在国内的时候聪明钻营一点,或许如果我遇上个导师型队友耐心地教教我……也许我会成为平行时空里的另一个人,会融入更多圈子,会结识更多有趣的人。
如果留在国内,也许会体验到“世界真小”,也许还有无数的机会和曾经的龃龉和解,也许会跟记忆里某个模糊的面孔促膝把酒——那样的路径好像更符合常理。而如今在美国小城里弹琴看花的生活,倒像是某个想象中的平行世界,安宁得不真实。
生活在国外,且是非一线城市,不得不返璞归真去粗取精。像是我这样游离在外的人,对于许多泛泛之交来说确实没什么价值,成年人精力有限,也无力去时刻维系这种没有价值的友谊,于是我现在保持紧密联系的便只有特定的那么一些人。这也导致我总有种乌托邦式的天真,看到网上的帖子说“和某人相处不愉快怎么办”,内心总是立马浮现出一个答案:不愉快就走啊,把你的宝贵时间留给让你愉快的人。
我也知道,成年人很难生活在无菌的真空里,而我自己现在的交际圈子太过简洁干净,干净得不太具有参考价值。
今年看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组翻出黄贯中二十多岁时的照片,众人感叹“阿Paul那时候真帅”,只有他自己严肃地说:我不喜欢那时候的自己,比较喜欢现在的自己。
在不同的节目里,我看到不少人到中年的艺人都说出了类似的话。
刚满二十岁的时候我也不懂,只觉得像张晓风说的:青春这样美好,无论怎样度过都是一种浪费。那时候多慌乱啊,拍照要凹造型低头选半天角度,见到前辈或是新朋友总是谦卑地放低姿态自嘲自黑,遇到语言调戏或冒犯也不会生气,去到景点立马拍照打卡发定位,时常做出一些过度的反应来彰显个性和存在感……大约是因为太年轻,所以总是执意于完成每一桩约定,满足每一个期待,恨不得踩准每个年龄节点达到最佳成就。
那时候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不明白为什么跟有些人说话那么费劲,不明白为什么我一眼就觉得低级的东西会有人乐在其中,为什么大家的审美差距这么大。
二十出头的时候自我中心,总想着说服和改变别人,好为人师孜孜不倦,一丁点的喜怒爱恨都要溢于言表。
“慢下来”和“不在意”,都是成年人才有的技能。
二十四岁生日的时候我就反思过:如果人生是一场锦衣夜行的独角戏,那么如何才能抵御住锦衣夜行的不甘心?
“锦衣夜行”的认知其实也是一种底气和骄傲。无需被人认可,无需人尽皆知,无需在每一场对话里都彰显自己聪明风趣别具一格。倘若人家问路就指路,倘若人家口渴就送水,谦卑地放低姿态时也做好到此为止的准备,不用想着如何在相熟之后用自己的个性impress对方。人与人能互相认可和欣赏都是缘分,缘分往往不可强求。
这个道理,我是在人人自我中心表演欲旺盛、把旁人当龙套背景板的纽约习得,又在搬来德州之后涤荡了一番心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锦衣,但它只需为有缘人发光,让寻常路人看到模糊的夜行衣就好。
我现在还是会时不时刷一下纽约的房价,好像是在潜意识里补偿刚毕业那一年没有固定工作彷徨不安的自己。但我应该不会想要再搬回去了。我觉得纽约很好,我也觉得二十岁很好,可那种繁华和激荡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我了。
相比起二十出头的自己,我也更喜欢现在的自己,因为现在我终于舒展了,也终于更知道自己是谁了。少年时只会选一个喜欢的形象进行角色扮演,时间久了,便也在这扮演里找到真实的自己。
有关于当下这割裂的世界,我也有一些不那么阳光的感悟。
我和许多胸无大志的中产文青相似,写作对我们来说,并非割开自己以飨世界的伟大创作,而只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例如我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安心回国,所以我便在小说里重回少年时代。我还会在小说里塑造一个舒适的真空世界,没有政见冲突,没有精神瘟疫,没有基本权益认知的不对等,人人活在当下,人人从心所欲。
这大约也得益于我小时候有太多不开心,太知道怎么用屏幕文字和键盘来逃避现实。所以即使如今生活舒适,我也懂得怎么把自己置身于更高一层的fantasy之中。
如今的现实世界更接近于荒诞主义,天灾与人祸交替发生,处处充斥着行为艺术。冰川融化,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现,疾病与精神瘟疫四起,从前的寻常世界恐怕很难恢复如初了。
我确实做不了一个艺术家,我不喜欢坦然还原的documentation,我喜欢提取升华一个浪漫精致舒适的虚拟世界。我喜欢人人兰心蕙质、思维在同一频道,喜欢精致的生活,喜欢细腻深刻有质量的对话,现实里不可得,我便只好在小说里实现。
二十五岁前我还是很焦虑的,越来越临近三十岁,我倒是心境平和了。我找到了我的大观园,也找到了青春永驻的乌托邦。
以上,是我三十岁之前的最后一次年终总结了。
感激我遇到的每一个愿意听我讲故事的人,感激每一桩际遇让我来到此时此地。感激所有的陪伴和相知,让我不孤独。
愿你们平安,健康,顺利,安心,都能离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更近一点。
(文中所有的“今年”都是指2021年,这篇年终总结原本应该完成于2021年12月31日,结果拖到了2022年1月5日零点才写完,我可太能拖了)

-
纠结症患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05 18:02:24
林探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场自证清白的感情事故 (20人喜欢)
- 所有问题的答案 (22人喜欢)
- 小说 | 沉香屑·仿真香气 (5人喜欢)
- 琼瑶给我的大女主说明书 (93人喜欢)
- 剧评 | 太阳星辰 | 天可变,风可转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