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1 阅读:成为一个现代主义者,就是让自己在这个大漩涡中宾至如归
2021 年,我重启了阿莱夫读书会,拉上一帮朋友一起搞主题阅读。最开始从社会学入手,选了「社会分层」这个主题进行小规模试水,大家一起选书、阅读、讨论,效果还不错。随后开启了「现代性」与「《艺术的故事》精读」两个庞大的主题,这一年的阅读范围也大致在这两条线上。关于读书会的部分,我另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下面照例还是回顾一下过去一年阅读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书。
先看社会学与民族志。
首先非常推荐用于打底的入门书:《发现社会》。作者提到公众观念比社会学知识前沿落后 50 至 70 年,因此了解一些社会学,对于戳穿各种幻象,从而过上一种真实的好生活很有帮助。 书中回顾了 19 世纪、20 世纪西方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家和学者的思想脉络,作者将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与其开创的理论融合起来,对于我们理解这些思想很有帮助。在阅读中也可以看到现代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同时又带来怎样的问题。当然,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些熠熠生辉的思想与关怀,在理念与现实之间,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笔记在此:https://book.douban.com/people/freedxy/annotation/25924609/
关于社会分层,我和朋友们读了一些民族志,个人推荐《不平等的童年》和《桑切斯的孩子们》。
《不平等的童年》的作者安妮特·拉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家庭教育。书中记录的是她在上世纪 90 年代对美国一群小学生进行的深入调查,以探讨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其后果。新版中十年后的回访凸显了阶层遗传的强大力量。作者的研究很扎实,既有长时间跟随不同家庭的调查,也有量化研究,同时对不同教育方式有很精要的总结。除阶层问题外,书中也提到中产家庭和底层家庭的教育各有优劣,让我这个丁克党也不禁开始思考,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笔记在此:https://book.douban.com/people/freedxy/annotation/27664289/
《桑切斯的孩子们》讲述了墨西哥城贫民窟里一个家庭的故事,蕴藏着各种戏剧冲突,完全可以当一部精彩的小说来看。作者让受访者自己说话,忠实记录,不加分析和批判,全景式地勾勒出墨西哥底层的真实生活:既有生活的捶打,家长里短的抱怨,也有越狱、偷渡的刺激冒险。这一家人各有特点,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描述和透露出的不同观念对比起来也很有意思,你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此外,《回归故里》这部社会学家的自传也涉及到阶层和身份问题,在读书会上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对于远离家乡的我们这代人,读来颇有共鸣。而回归意味着某种和解,同时也没法完全回去,这种矛盾的心理笼罩着我,也激发着我去做出一些改变。
读过一些偏经验性的民族志之后,我发现要对经验进行梳理,以期有更深的理解,还是需要理论框架的帮助。社会学与人类学告诉我们,不要用日常眼光看待日常事物,我觉得观念也是如此,我们习以为常的想法其实在过去并不寻常。因此我想要了解现代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形成脉络,转而投入到对「现代性」这一主题的阅读中。
同样先找打底的书,资料其实很多,但大都繁琐厚重。于是汪民安老师的小册子《现代性》再次打动了我。借着读书会,我重读了一遍,收获不少。它可能没那么细致,但作者的文风让人很容易进入,并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汪老师确实是个不错的引路人。
笔记在此:https://book.douban.com/people/freedxy/annotation/10785860/
稍微进阶一点的可以看看陈嘉明老师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同样以思想家为主轴,梳理现代思想的源流。当然其中有些评价过于主观,可适当忽略,关注结构和内容就好。尤其是书中引用的书籍文献可以作为进一步的阅读地图。
笔记在此:https://book.douban.com/people/freedxy/annotation/1783734/
接下来读了一些概括性的作品,主要有马歇尔·伯曼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三本书分别从文学、历史、社会三个角度切入,由浅入深,顺序安排还挺合理。这几本书适合串联自身经验来读,至少会对现代社会的特征有切身体会。就像《现代性的后果》,我几年前读过,当时有点懵,但这次再读就有很深的感受。具体内容不细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写的读后感:
说到现代性,毫无疑问,文学作品是个重要的切入点。但这一年我几乎没怎么读,仅读了一本《包法利夫人》,不过这一本倒也足够。人人都在歌颂科学、进步、城市文明的 19 世纪中叶,福楼拜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的问题。在他所描绘此一时期的法国众生相中,宗教已不能救赎人的灵魂,而启蒙理性与科学也潜藏危险,金钱、超前消费激发着人们的欲望,又带来神经症的困扰。主线悲剧则来源于「为爱成婚」的浪漫主义与理性算计的矛盾,这正是现代性的冲突之一。在这个意义上,福楼拜虽然仍在用现实主义的小说形式,但主题是现代主义的,怪不得卡夫卡、乔伊斯、纳博科夫这些 20 世纪的小说家如此喜欢他。
读书会的另一个主题,通过精读《艺术的故事》来过一遍西方艺术史,仍在进行中,这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本书译者范景中老师在译后记中引用了一句话:「一切清晰的事物都暗含深意,而暗含深意的事物都很清晰。」他以此来概括贡布里希的写法。这本写给中学生的读物当然是通俗易懂的,但在浅显的语言下其实藏着贡布里希的艺术史观念,包括所见与所知的关系、艺术家的名利场逻辑、对时代精神的摒弃等等。
要了解这些背景,就要读一读贡布里希的回忆录和访谈合集:《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其中采访贡布里希的人正好是《回归故里》的作者迪迪埃·埃里蓬(感觉一切又串起来了)。书中谈到了贡布里希的成长环境、学术背景以及他关于艺术史的主要观点,相当于把他每本著作的中心思想都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一遍,对于把握其思想脉络很有帮助。其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我才知道《艺术的故事》差点因为贡布里希没时间写作而夭折,多亏了费顿出版社的编辑强势催稿才让他最终完成。而正是这本面向大众的书而非专业领域的研究,日后给他带来了更好的教职和名利。
贡布里希在书中的采访中还提到《艺术与错觉》是对《艺术的故事》的注释,相当于是用另一种语言讲了同一个问题。由此也引发了我的兴趣。这本书所研究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当某人坐下来试图画他眼前的东西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战时期,贡布里希在 BBC 做监听敌台的工作,需要对所听见的语言进行完善、翻译,由此他开始对知觉问题感兴趣。贡布里希借助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试图解决图像创作的问题。我们看图像和听语言一样,都存在脑补,这里的「错觉」所针对的正是脑补。画家为了创造令人信服的图像,利用错觉(幻真)对观者进行暗示,这背后依赖于画家与观者共同的知识、观念背景,也就是说,「所见」源于「所知」。因此没有纯真之眼,没有完全的再现,艺术家的创作依赖于已有的图式,通过先制作再匹配的方式进行创新,由此产生不同的风格,而风格源于功能、观念(心理定向)与图式。因此,艺术拥有了一部历史,但我们无法把握它的方向。当然,这其中的逻辑未必严丝合缝,但贡布里希论证中的想象力让我非常有启发。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写的一系列札记:
艺术家如何创作「真实」的图像? 希腊艺术的革新之源 画家的留白与脑补的图像 再现自然的悖论:从透视法到立体主义 纯真之眼的理想破灭,再现艺术的历史诞生
新的一年,这两条主线将进行更深入的阅读。
最后,挽救一下我阅读记录中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虚构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非虚构的《失落的卫星》。我发现两个作者都极爱用比喻,当然前者厉害很多。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是加拿大作家麦克劳德 1976 年的短篇小说集,描绘加拿大海岛上底层移民的生活。如今我对孤独这个主题不再感兴趣,因此前几篇并不太吸引我,但后面几篇读来很受触动。传统与现代的坚硬碰撞,若隐若现的移民史诗,以及令人久久回味的死亡宿命,正合我所探索的题目。作者的文字太好(翻译也很棒),细节与比喻令人叫绝,是敏锐感受与想象力下的精准,准备时不时翻看一下。
《失落的卫星》是刘子超写的中亚游记。他之前的作品我都读过,这一部有很大进步,内容不再陷于自我抒情,而是更加专注于对当地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同时试图拼凑出时代剧变下的宏大图景。他在去之前翻阅了大量中亚的资料,还专门学了俄语,以便更好地和当地人交流;在旅途中也遭遇了很多困难,还得时时想着写作素材,走这么一趟下来其实挺不容易。当然,国人对中亚的好奇可能是这本书火起来的一大原因,也说明选题很有眼光。期待刘子超之后更加深入的书写。
希望明年继续主题阅读之路,结合经验,进一步理解世界与人。
往期:

-
白白白芷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1 22:15:32
-
午夜乱成章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3 01:01:05
-
Jacki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2 23:27:22
-
薄哈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2 22:08:00
-
澜屿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2 21:52:56
-
水上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2 20:47:18
-
苏氨酸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2 20:21:58
-
Valentin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2 20:03:23
-
悠悠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2 19:47:26
-
Sirius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2 19:36:33
-
ytm.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2 19: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