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2021年阅读总结之重读篇
延伸阅读1: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的归来》——美国文学史的亲历、书写与旁观者
延伸阅读2:艾丽斯·沃克《紫色》——写给自己的故事
延伸阅读3:高阳《红楼梦断》——梦断红楼而十年及其他
总有些书在不同年纪不同时节不同心情来读都有不同味道,恰如月映千江,日光流年。
初读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彼时正欲离开生长多年之乡赴京读书,故而唯恐离家太慢,雀跃之心昭然,所以只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读贞观与大信之交,金风玉露,鸿雁传书,视本书为纯爱小说,难免为人与情与事扼腕,其实自己还是个不解风情的青葱少年,有昔日抽屉诗句“总为年少不知爱,犹悔青春未解情”为证。数年后人民文学社重磅再版时已毕业经年,既离乡太久,又屡屡伤情,再读此书,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满眼都是乡愁悠悠,尤其是借贞观大信两人的不同成长历程与视角,写尽了从端午到七夕到中元到除夜的天时人事与婚丧嫁娶,和从嘉义到台南到澎湖到台北的千江有水和万里无云。现如今已是出版四十周年签名本,到手那日又恰逢中秋月圆夜,再读才发现曾经忽视的大妗二姨四妗等支线人物其实个个都那么生动,令人信服,而乡愁与纯爱仍未褪色,所谓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恰逢其时。只不过风月同天之下,人事相催,山水相异罢了。
而《年月日》作为中篇小说在阎连科的文学谱系中也一直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绝非世纪初蝉联鲁奖那么简单直接,倘若放在整个耙耧系列来看,有点类似书中那个荒年暑月苦日里硕果仅存的先爷、盲狗,甚至那颗玉蜀黍独苗,堪称他的文学种子。至少我二十多年前初读时还只是本获奖集子中孤零零的一篇,文与名俱不传,纵然我不算孤陋寡闻,也是只知文名不知人名的,对作者毫无了解。至于《坚硬如水》《日光流年》《受活》那都是后话了,更不要说那些没有条目的作品。当然,少年时能留下深刻印象,仍得益于非凡的阅读体验,以及读时脑海中不断浮现的《老人与海》一样的感觉:自然的苦难与生命的力量,苍凉的大地与无际的海洋,孤独与希望,残酷与磅礴,这些还真没有被时空或语言所阻隔,山川虽异域,殊途而同归。
但好的作品倘若有了时空和语言的加成,那绝对是锦上添花,譬如京味。京味不是京派,后者属于流派,前者更加文学,也更纯粹。《京味小说八家》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所选八家除老舍外均为当代。我初喜京味恰是拜老舍所赐,其宗师地位可见一斑,以致我对京味的第一要求就是语言,之后才是地域风土人情等,而这些也得有足汁足味的语言打底才行,所谓京腔京韵精气神。至于客居京华却能把京味写得纯正的,民国张恨水后就数汪曾祺了,张氏小说多产自报馆,一切春明旧人旧事都能成为他的素材,故当年很多作品可视作市井与社会新闻及风物志。汪老的京味,妙处多在写人上,其白描手法看似平淡,实则韵味十足。其余六家有三家也一直在我的阅读记忆中:刘绍棠的运河两岸蒲柳人家,邓友梅的八旗子弟没落家世,陈建功的南城胡同家长里短,本书所选的《花街》《那五》《找乐》诸篇也正是当年所爱。只是早年读书,读的京味都在纸上,直到后来长居京华二十多年,尤其是刚毕业在宣南的几年,不时翻回去再看这些小说,嘿,才发现那些人和事突然和语言一起活了,敢情!
至于这本儿童小说选,或许还是我当年读过的第一本宝岛小说集?记不大清了,反正初识黄春明、钟肇政钟延豪父子肯定是这本书,《儿子的大玩偶》也是我对宝岛小说最早的记忆,正如同名电影更是我对侯孝贤乃至宝岛电影最早的认知一样。哪怕集中有个别篇目其实并不适合儿童,比如钟延豪和菩提的两篇写的都是雏妓命运之悲,但毕竟我读此书时早已不是儿童,故而以成人视角视之,觉得所选篇目极佳。如今回头来看,才明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集子,为何所选主题尽是台湾儿童生活之困窘,人情之冷暖,社会之凉薄,绝非妙手而得,实乃有意为之。只不过,编辑这一着着意栽花在艺术上恰恰起到了无心插柳的作用,因为生活的底色原本就是这般困窘、冷暖和凉薄,亦非宝岛专属。
同样,也总有一些书相比常读常新来说更容易唤醒你的阅读记忆,或者忘掉那些岁月的印记,有趣的是,他们反而是离你更早更远的,只是因为记忆的存在,因为时间的检验,才好像从来不曾离开。
《艰难时世》作为狄更斯唯一一部写到无产阶级(产业工人)层面的长篇,的确最容易被误读,比如曾被我们无比推崇誉为社会主义倾向巨著,再比如又因这一所谓倾向被西方主流视为失败之作,更有趣的误读则是鄙视者认为倾向过于明显,主题先行,推崇者却只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远远不够,无破无立。好在时间能证明一切,最终为作者说话的还是作品。抛开所谓左中右预设的倾向和框框,狄更斯对时代和人物细致入微的描摹,对中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同情,对“事实”教育和有闲阶级入木三分的讽刺,和对唤醒童年这一信念的执着,在本书都有着丰富的体现。“儿童的天真可爱的想象不应该被成人轻视的”,“没有这些东西,孩子们的心灵就会干枯”,“如果不去陶冶天真,培养性情,即使能用统计数字来证明一个国家是多么富足,但归根结底这还是大祸将临的预兆”,结尾这段我永远铭记。
《鲁滨孙漂流记》是我少时读过的第一本英国小说,曾承载了我对孤岛生存的全部想像。人民文学社1959年这个译本,译者是三十年代著名作家徐霞村,译笔优美古雅,尽管在三十年代译成,却没有明显的民国翻译腔,实在是极佳的译本。印象中这版作为建国后重印的第一个鲁滨孙译本,也是唯一署名译者笔名“方原”(徐霞村的笔名)的一版,后来再出的网格本和如今的通行本都恢复译者原名徐霞村了,这也是本版的特别之处。笛福如今被称作英国小说之父,但他其实是在晚年才开始小说写作的,处女作《鲁滨孙漂流记》首版时笛福已59岁,算大器晚成。笛福还被称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有大量纪实和政论作品传世,故而其小说也都很有纪实感,读起来身临其境。比如鲁滨孙,便是以一个苏格兰水手的真人真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感悟杂糅其中,同时也发挥了超乎其凡的想象力,才有了这28年2个月零19天的漂流。
在巴尔扎克对《人间喜剧》 的恢弘构想里,核心部分的风俗研究是其所高举的现实主义旗帜,插花部分的哲理研究则是浪漫主义超现实的歌与诗。《驴皮记》作为哲理研究的开篇之作,在瑰奇想象和说理喻世之间找到了荒诞的平衡,奠定了哲理研究系列的独特风格,同时也不忘自己安身立命的叙事强度和语言天赋,难怪后世如高尔基会被书中那段奢华盛宴时二十来人的喧嚣描写所折服,其文字风流可见一斑。至于歌德离世前对这部小说新作情有独钟,我猜是因为驴皮的设定与浮士德有着某种契合,瓦朗坦接受驴皮,等于以寿命换取欲望,这与浮士德与魔鬼的契约颇为相似。的确,很少有人能抗拒欲与能的诱惑,哪怕如瓦朗坦一般对纵欲的过程和夭亡的结果早已了然,仍难免迈入痛苦的终极深渊。包括巴尔扎克自己,余生的辉煌和短暂,也像他笔下的驴皮一样宿命,看得穿,逃不掉。
詹姆斯早期长篇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画像》,是画像更是画心。以心理写实完成一位理想女性的现实成长,却无意中实现了文学中的自我成长,既让这一方式成为自己创作风格的烙印,也通过日后一部部作品紧扣国际主题但本质最终渐变的过程把心路历程曝露给读者。彼时的詹姆斯尚在游历欧洲的初期,在欧洲文化面前还颇有独立的勇气与雄心,因此小说诸多可敬可爱的人物中仅有的两位反派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都是欧化美国人,是文艺优雅高贵气质掩盖下的物质虚荣和势利,这恐怕也恰是作者自己的认知,正如伊莎贝尔的美丽、善良背后的自由与独立,也是他心中的美国精神,哪怕这种独立到底一步步误入对方粉饰的圈套里,至少自始至终是她独立的选择。这显然与多年后詹姆斯与美国的彻底决裂泾渭分明。小说里伊莎贝尔婚后四年的留白,所有描写全是意识流动、心理独白和他者视角,极为精彩。
此外,也总有一些人会和他(她)的作品一起陪着你成长,从匆匆那年到不惑之旅,从惊鸿一瞥到每书必读,从新鲜出炉到随时翻阅,从夜不能寐到一页黄粱。 比如西西。
知道西西当然是因为《我城》。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报章连载《我城》的西西,尽管只是用一种童真的视角来审视她所经历和正在见证的“我城”,却依然充满历史和现实的隐喻,而岁月变迁中的碎屑,也无意中流露出一些对未来的不安,忧患意识与乐观精神,恐怕从来都是这座有城籍无国籍的倾城之骨血。当然,这种情绪的自然而然隔二十多年后再看,竟有种寓言般的真实,实在唏嘘。没有故事,人物散乱,事件不连贯,结构松散……这是西西在小说快结束时用上帝视角对《我城》的戏谑和“胡说”,其实说的一点不错,或许这样的零落成泥碾作尘恰是西西记忆和情感中的那个城市、那群人,那些事吧。我一直都觉得,每个人心中都至少有一座城市或一个人是无法彻底抽离开的,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是《我城》,否则都是“他城”。
而西西第一部小说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许多年过后,仍留在记忆深处的也就这篇同名小说了,有种意外的成熟和冷静在里面。但集子整体的感觉隐约还有,细腻,疏离,但不局促,只是彼时文字和感情的节奏还不是流动的,更像是跳动,正如她的笔名西西二字的来历一般,跳着属于自己的那些小小房子,是跳动的圣节。
还有《哀悼乳房》。印象里好像只读过三本直接以乳房为名的小说,但莫言的书名抛开噱头不谈更多是对生命本源和原始欲望的象征(《丰乳肥臀》),菲利普·罗斯则是通过一场卡夫卡式的异化来完成对欲壑的反讽(《乳房》),说到底两本还都是纯纯的男性视角,是旁观者的心态和匠人的技巧,只有西西以罹病之身写就的《哀悼乳房》,才是真正对乳房这一本身就有足够生命力的器官的审视和观照,是女性视角对身体和心理的回归。从书名也能看出西西对于乳房足够的尊重和情感,就像对待任何病故的亲人一般,哀悼他或她或它的不幸和离去,但哀悼过后仍要前行的,是留下来的自己,不论身体还是精神,这也是《哀悼乳房》的意义所在。
但今年读的第一本西西其实是本新作《钦天监》,和早年《哨鹿》有点类似的历史题材。有历史做底本,西西总会写得像画卷一般,而且是那种带着解读的徐徐展开,读起来声情并茂。只不过这次的画卷不似当年《哨鹿》中那幅郎世宁的工笔重彩,更像是书中他们最终完成的那幅《皇舆全览图》,表面上四平八稳,一板一眼,实则是扎实的基础资料和文字功底下的游刃有余。小说单线叙事,横向由周若闳视角讲述个人家世,纵向则以钦天监的历史脉络为轴,核心是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融,书中无处不在的掌故、考据和历史人物,就像是一个个图注一样,灵活而娴熟,生动而详实。
总之,今年的重读占比不算太多,但这不代表重读数量少,归根到底应该是新书读的太多了吧,哈哈。所以这里先卖个关子,欲知新书阅读总结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
Chihyun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11 02:07:06
-
35岁的至尊宝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5 15:00:16
-
豆友42376403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5 10:33:34
-
卢森堡不吃米酒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5 05:52:29
-
固德猫宁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4 06:45:59
-
09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20:17:06
-
创世之神PKD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9:38:12
-
Sodalulu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7:08:08
-
🍦悠悠师兄🍦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2:33:17
-
陆钓雪de飘飘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2:14:58
-
冰镇绿豆汤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1:46:58
-
龚小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1:10:18
-
夜航的鲸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1:02:02
-
沁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0:55:46
-
Ev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0:48:40
-
热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0:47:58
-
韧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0:33:10
-
孔雀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0:32:42
-
种瓜得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0:30:38
-
绯村拔刀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0:28:56
bookbu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复活节游走——我的2025年4月读书汇 (14人喜欢)
- 流动的阅读——我的2025年3月读书汇 (13人喜欢)
- 自己的房间——写在三八节前 (17人喜欢)
- 只要平凡——我的2025年2月读书汇 (26人喜欢)
- 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我的2025年1月读书汇 (1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