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忙着叛逆,却又最坚定地捍卫传统的人:略谈古尔达Decca录音全集
进入打包时代之后,我们看到唱片公司过往积累的宝藏被系统整理出来。几年前,全集类发行的脚步一度放缓,大概从19年开始,又恢复正常。即便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大小盒装还是不断推出,可见市场的认同度。
套装原本是醒目的,可在这样的背景下,某套唱片要排众而出又显得相当困难。因为全集发行已如同八仙过海的局面。“特别的”全集还是有,譬如前段时间,Decca推出的“古尔达Decca录音全集”。它是2021年最不容错过的发行之一。

仅从“古尔达Decca录音全集”这个标题,略微资深的乐迷便已看出环球用心的视角。
德奥钢琴学派常被合并讨论,其实德、奥之间,还是有细微却相当重要的区别。二战后,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奥盛而德衰——战前德国学派的鼎盛局面已不复见,奥地利学派却通过五位钢琴家的崛起,成为德奥学派的主导力量。
甚至不夸张地说,由于苏联及其兄弟国家的演奏家同国际舞台有隔膜(程度不一而足),新一代奥地利钢琴家的崛起,加上在维也纳受教育继而大放异彩的外籍钢琴家,都让奥国音乐界真正迎来全面复兴。前述五位钢琴家,分别是古尔达、德慕斯、巴杜拉—斯柯达、克林与布伦德尔。
而如果要选择最具划时代影响,最能代表奥国学派复兴的人,那无疑就是古尔达与布伦德尔这两位。有意思的是,他们所代表的艺术气质、表现风格,仿佛是截然相反的。


布伦德尔是学者型钢琴家的代表。以至于他后来不断提醒人们,不要单纯以学者型的概念来认识自己的演奏。但很长时间以来,他不仅通过演奏,也著书立说,所建立的音乐形象大体还是如此。
古尔达则是反传统的代表,从他对自己认为业已陈旧的古典音乐表演体系整体性的质疑,一直发展到落体演出的惊世骇俗,几乎让我们目睹20世纪古典音乐舞台上最不“古典”、不学者型的钢琴家的形象。然而正是通过这样一位钢琴家的艺术,人们看到德奥学派的核心血脉在战后得以存留、复兴。一言以蔽之,就是让演奏呈现高度的自由与创造力,却始终是有规律的自由。
以二战结束为分界点,人们赞美老一辈德奥名家的强烈个性,并未歪曲作品而是带来极为深刻的演绎。后来者的表现渐渐与先前不同,其中有技巧的差异,很多也体现为个人风格表现的尺度变了。
很长时间里,布伦德尔是这种转变的代表,因此他的演奏也更添了时代性的意义。古尔达却是早早忙着叛逆,同时又无比执着地回归传统:一种与他所反对的思维僵化无关的,真实而无价的传统。并且古尔达真不愧为不世之材,成熟得极早,之后也从未陷入枯竭。


从崛起到走向巅峰的过程中,古尔达的录音基本是从Decca开始,部分贯穿于Philips的目录;而人们所熟悉的DG的莫扎特演绎,已经是钢琴家鼎盛时期的记录。之所以说,“Decca录音全集”是一个用心的视角,其实很多是同这些录音的发行有关。
目前,这些录音都在环球的系统之中,可相对而言(至少在CD时代),是DG的录音比较常见,Decca与Philips的唱片停产较为普遍。Decca国际版原先对于古尔达的录音发行较为零散,两套贝多芬全集先后停产,早期录音难觅芳踪。
这些录音里面,有些起初并非以这两个品牌发行,而是并入其中。目前它们基本都再次归入Decca名下(因为Philips唱片品牌已不存在),但也有部分例外如巴赫的“平均律”(原为MPS的录音,后来MPS独立出环球系统,重发这套,先前推荐过:荐碟:爵士品牌的古典瑰宝,古尔达在MPS的巴赫《平均律》



反观DG的部分,基本唱片目录都还在线,有些更是反复再版。如果本次,环球将古尔达在Decca、DG、Philips这个系统的录音整体打包,可能对很多乐迷而言,都会造成不少重复购买。相反,整理DG之外的部分,而单独归入Decca名目,就是一个贴心的操作无疑。
因为先前要比较完整地收藏这些录音,基本都需要求诸日版单张,国际版在几次早期的打包——两套贝奏与协奏曲录音,“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的两集等等——之后,基本就完全零散化了。
所幸这次一包解决,除了经典性的贝多芬演绎,不同时期的莫扎特之外,也可尽享钢琴家早期录音原先难以收纳的边边角角,肖邦、德彪西的意外之喜,以及多年中难以寻觅,价位处于古董状态的各种单张的内容。




虽然本次没有收入那套巴赫“平均律”,但不妨听听钢琴家青年时演奏的《第三号英国组曲》BWV 808,它是古尔达在Decca的首录之一。
钢琴家日后的巴赫演绎独出机杼而有鬼才之风,那高度集中的触键风格是先声夺人——听似干瘦,实则挺拔的音响,同结构线条完美融到一起,二者的风骨合而为一。不料,50年代初,二十出头的古尔达已然将这顶级触键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轮廓。
虽然还未到达日后那样(不同层面)的严丝合缝,基准线和前进的方向却都一清二楚了。所以说,天才一旦出现,真的是会自己照顾自己。人们长期谈论古尔达一些浮表的东西,对于他奇绝演绎的深层基础,却还是要更多留心才是。


乐迷未必常常将古尔达同肖邦的音乐联系在一起,但我们确实应该听听他弹肖邦的《四首叙事曲》,钢琴家23岁时的录音。
同前述的巴赫一样,这是最早熟的天才之演,第一步的体现,就是演奏者不急着证明自己是个天才。触键功力的深透,让人称奇,但钢琴家也并没有试图挥洒十分瑰丽迷人的色彩(古尔达的音响,在德奥派中显得独特,并非华丽的一类)。

他刻画作品的情感,就是将丰富的细节弹出来,却没有刻意地突出。无论戏剧性强烈的“第一号”,还是氛围稍稍意识流的“第四号”,很多人着意渲染的段落,古尔达都是在流畅的速度中,清除地交代声部与表情,然后继续流过。整体的演奏,也统一在这样的流畅之中。
这其实是作曲家演绎的视角,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这些人,听听他们作为钢琴家的演奏,就是流畅、交代清楚,不多做表情的。
古尔达日后的演绎未必始终如此,却是有了这个良好的根基与方向,再行发展。当然,在紧凑的速度中“交代清楚”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显明他的技巧。现在很多人对于演绎中的“表情”,多做乱做,就是想要证明自己。古尔达这种二十出头就不屑于证明的气概,真是不当大师都不行啊。
不过这次Decca的全集,还是建议从开头的单声道版贝多芬奏鸣曲听起。如前所述,二战后,德奥钢琴学派的发展出现错位,奥盛而德衰。其实你只要听听当时出来的人,就知道气数所在。

古尔达这位横空出世的超级天才,日后呈现出20世纪下半叶德奥学派最奇特的演奏景观,恰恰在于他的独创性、种种天才的洞察力,从来没有走到传统所揭示的路线、范围之外。人们乐于谈论他荒诞不羁的行径,却常忘了,古尔达之独创,是如何地恪守分寸。其背后,是钢琴家入传统之精华越深,灵活运用的自由度就越大。
他早年的贝多芬奏鸣曲,真是堪为德奥学派范本,又充满演奏者的自发性的杰作。这样的演奏出自一位不到30岁的钢琴家之手,简直匪夷所思。
有规律的自由,古尔达在登上舞台之初,仿佛已将其尽行掌握。由此展现的魅力,足以令他的许多同行,尤其是同时期的同行退避三舍。这样的早熟,恐怕也只有肯普夫、阿劳、里赫特等人能够相比。之后的多年中,人们谈论古尔达退还贝多芬指环,或是他落体登台的事。可听听钢琴家演绎那些经典作品,我们会发现:几乎没有比这里的创新更“保守”的创新了。

不深入传统,就无以言新,这是东、西方的几代艺术巨匠共同揭示的。同样,今日之传统,大多也都源于昔日的创造。如此漫长的发展渐渐形成一个方向,就是这门艺术的内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打破形式可能是积极的,然而背叛规律基本一定是消极的。
古尔达最最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退还贝多芬指环又如何呢?钢琴家灌录的贝多芬奏鸣曲、协奏曲全集就是一个又一个真正的指环。古尔达从中告诉许多人(无论同行,还是受众),规律是不容背叛的,可以把衣服脱掉,却不能抛开局部的“个性表达”与整体脉动、结构框架之间的平衡关系,无论你拿什么来填补。
古尔达最充分地展现了一位天才不愿被陈规,或某种权威束缚的一面,却从不会妄想自我作祖,真正背离之前那些天才们陆续显明的方向。因为他的天才足以让他明白此路不通。

本次Decca的全集制作在重放效果方面,也的确是花了心思,对一套历史录音占不少比重的全集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确实是很舒服的声音,在美感方面稍稍遗憾之处,就是唱片的封套没有采用LP封面图,不过说明书中还是有部分原版封面美图可以欣赏。
当然,还有那种三折页式的纸套,取出唱片如此不方便,环球何时能摒弃这极不实用,让人徒添烦恼的设计?无论如何,2021年全集唱片发行中不容错过之作,“古尔达Decca录音全集”必有一席。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10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