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笔记
赵园老师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80年代她出版了《艰难的选择》,是文革后第一个探究中国知识分子处境与命运的专著,她的真诚、尖锐、勇气,给了我深刻印象。40年后,我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了她的新作,不是谈文学,说的却是我最关心的“老年话题”,立马细细阅读起来。我相信以她的学识素养和文风,一定会让我收获满满,这就是《关于老年的笔记》。
果然没有失望!现在有关老年的文稿很少,即使有也是鸡汤式、励志型的,把一个极其严峻的话题说得轻飘飘,而赵老师从许多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回避,不掩饰,又不矫情,不偏激,真的是“大手笔”呀。
一开始就写:“关于老人,有诸多讲求‘意象优美’的说法,如‘夕阳红’、‘银发经济’等等。我怕这种‘美颜式’的表达掩盖了与老年有关的暗黑与残酷‘’。我生活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也去过一些小城镇,看到的大多是“意象优美”的老年生活,但是媒体也常常展现了在城市底层和贫困农村里的“暗黑与残酷”,让世人震惊。
赵老师分析的重点是乡村伦理的沦丧和年龄歧视。老人受虐待,甚至被逐出家门,常常是因为他们老了,已经榨取不出任何价值,便视为包袱了。老人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常常听任其自生自灭。研究自杀现象,农村老人占据高位,湖北某地会有子女将农药放在老人房间里,如此直接,令人心惊。在一些并不贫困的农村,如我家钟点工所说,过了70,有病就买点药吃,老人及子女均不积极求医;连老人自身都有某种“负罪感”了。
赵老师跟我都是40年代生人了,我特别想听听她对年龄的感受及“对策”。
封建社会,许多老人以“唯学问之道不然,愤乐而不知老之将至,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不以亢悔为忧”自励,但还是改变不了“以穷以老而遂至于衰颓者,十居七八”的事实;现在绝对贫穷的老人很少了,但老的体验还是一致的。最先老去的是零部件,接着还得“体验衰弱所导致的情感的麻痹”,“衰年难得的是兴致,怕的是了无生趣,奄奄待毙”。看来我一直强调老人要有兴趣爱好,要有好奇心,还是必要的。赵老师的“挣扎论”很有意思:“不能满足于所谓的‘舒适圈’,‘识力’的长进有限,思理却偶尔活泼,有触类旁通的欣喜。在智力退化,终至于失智之前,在残存的视力丧失之前,何妨再做一番挣扎”。她“对于人的兴趣至老不衰。……一部分生命流失了,却还有一部分活得生机蓬勃,不曾全然失却了野生的力量。我为此感到安慰”。好一个“对于人的兴趣”,这是最适合阅世已久的老人们的大学问了。看人、看事,走着瞧吧……
赵老师说了很多“老的好处”。卸却了许多东西,包括某种“责任”和曾经勉力维持的某些社交。许多美好,未必不出于营造;到了无需经营,体验的或许是更真实的处境。会有孤独,却又因临近终点,大可坦然以对;那种日日与自己相对的不无凄清的宁静,未必没有美与诗意。她说,“优雅地老去”是不可及的梦想,但“尝试着从容地过余生的每一个日子”。
老的终点是死。赵老师说,“向死而生”是个好题目,但在中国的语境中,却不愿说破这一层。她看得很透,在老境中,友人终将一一离去,各奔前程,打打电话,一次或几次勉强探病,最终面临讣告(最近我经历了好几次呀!)。你还活着,却已经从哪怕是亲人的年轻人的世界中淡出。“洞穿了势所必致的最后一幕,不如主动做减法,适应寂寞,安静地活在你的角落里,安静地死去。看到了尽头,洞穿了必然到来的一切而仍然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的吧”。
赵园老师的《笔记》不是心灵鸡汤,可是却是更有效的灵魂滋补剂,生活是严酷的,生命是短暂的,读了以后,我会更加珍惜亲人,珍惜朋友,珍惜当下。在我还能行动的时候,会更加努力去维护那些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留恋的东西,积累、储存,让安静的日子里也能品味生命的美好,而不是无穷的埋怨和悔恨。
(赵老师的笔记刊载在《随笔》2021年第二期,百度上能查找)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