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迷羊》读后感
郁达夫的小说《迷羊》(1928)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二十六岁的“我”刚大学毕业,来到长江北岸的A城养病,并托亲故为自己谋得资议的闲差,挂职在衙门,自己其实整天在外游荡。“我”认识了戏班女优谢月英,和她相爱,于是二人私奔,离开A城,去南京和上海游玩。在这期间,“我”愈加感到自己已离不开谢月英,哪怕她只是单独出门见女性朋友,“我”也紧张得要命,害怕她一去不返。就在次年元旦的早晨,“我”还在睡梦之中,谢月英悄悄离开了“我”。“我”醒来,发现月英走了,伤心欲绝,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但月英只是来信说,叫“我”不要再寻找她:
“介成:我走的时候,本教你不要追的,你何以又会追上上海去的呢?我想你的身体不好,和你住在一道,你将来一定会因我而死。我觉得近来你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所以才决定和你分开,你也何苦呢?”
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她的别我而去,原来是为了我的身体不强!”。
如果只看到这里,这也仅仅是一个狗血的爱情悲剧,年轻公子与美丽女优相爱,去大城市过纸醉金迷的生活,但因为这个男人在身体上无法满足她,外加日复一日的娱乐已使她厌倦,她便一走了之。有的人或许会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这个故事,认为谢月英为了追求自由浪漫的生活与“我”私奔,最后却发现自己还是正经地当个女优更好,所以放弃了男人的金钱与宠爱。其实,这个故事的主题并非性压抑或者女性独立,而是专门写“我”的病态。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用男女关系比喻政治关系,而在现代文学中,有的作品也用男女爱情的失败来隐喻民族精神的萎靡与迷茫。鲁迅的小说《伤逝》(1925)、张恨水的《金粉世家》(1925),以及后来钱钟书的《围城》,多多少少都触及这一主题。《迷羊》中的一个片段令人尤为印象深刻,“我”和月英来到南京鸡鸣寺,路过陈后主的胭脂井,“我”便对月英讲起关于这口井的故事。陈后主在这里建造起美丽的宫殿,让美丽且才华横溢的妃子们住在这里,整日整夜地陪自己享乐。后来,民怨沸腾,韩擒虎杀到了这里。“我”问月英,如果她是妃子,她会怎么做?月英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会跟了韩擒虎。听到这话,“我”的心一阵绞痛,“我”告诉月英,那些妃子比她“高明”得多,她们和皇帝一起跳进井里死去了。月英听到这里,吓得向后跑了去,这也呼应了后来月英的消失。
“迷羊”看似指不知去向的月英,但作者在后叙中告诉我们,“迷羊”其实指的是“我”自己。月英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平庸且清醒的女人,她虽有色艺,却也食人间烟火,私奔之前抱怨自己在戏班受的委屈,私奔之后喜爱各种时髦的衣饰香粉,后来又想回到戏班里去过稳定的生活。换言之,她做了一个正常女人都会做的事情,向往浪漫和自由,同时又想在世俗生活中找到立足;不如说,她从未有过浪漫细胞,私奔也是她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发泄,这暗示了她早已扎根在现实之中。她虽然最后消失,却不曾迷失自我,或者说她的离开反而是她自我意识清醒的体现。
相反,“我”才是那只真正的迷羊,对月英患得患失,从而萎靡不振,不光是身体上的萎靡,还是精神上的萎靡。对于“我”来说,月英可以是一个因自己身体不强而出走的女人,更可以是因自己生命勇气缺失而丧失的生命乐趣。然而,联系一下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人们还没有为新中国落实一条出路。也就是说,在人们理应迷惘的年代,月英竟是一个“明白人”,她不为国家感慨,她的惆怅可以轻易地被留声机、外国服装和灯红酒绿的上海治愈。恰恰是“我”这个患病的男人,怀揣着对“高明”的幻想,称女人应该为自己的失意男人陪葬。这样的话放在今天一定会招人怨恨,却不无道理,正如人们不会因《天龙八部》中的段正淳在情人死后自刎而责怪那些女人;或者没人会责怪娥皇女英的死。然而,不得不说,“我”的想法是一种扭曲的伦理渴望,在小说最后,这种伦理渴望又由另外一种伦理资源来补偿——宣教士所谓的神之爱。因此,这个爱情悲剧被升华成一部忏悔录:我忏悔,不是因为我不爱,而是因为我的爱遭到了扭曲,它自然无法在谢月英这个“来去自如”的女人身上开花结果。
《迷羊》首尾呼应,开篇即讲“我的病”,最后又以“我的病”结尾。这样的手法在文艺作品叙事中并不少见。比如,林青霞主演的电影《笑傲江湖》开头就点出令狐冲等人退出江湖的愿望,到最后也以令狐冲退出江湖的场景结尾。首尾皆提及的东西,必然是一部作品的题眼。如果说东方不败让令狐冲领悟了退出江湖的本质,那谢月英也让“我”领悟了病的本质:对患病者来说,“高明”不是活生生的现实,而是一种恋物,正如各种空洞的理论在五四知识分子那里沦为了一种恋物一样,或者正如萦绕在中国历史上空的各种文化乡愁。
最后,说一点阅读文学作品的心得。有的人认为文学作品有自己本身的价值,不用将其往时代背景上生搬硬套;但我认为,有时候联系时代背景是有必要的。如果看不到郁达夫写作《迷羊》的时代背景,“我”只是一个占有欲强的臆想症患者,谢月英反而是一个明智、懂得生活的女人,这样的解读不无道理,但是审判“我”的不是活在现实中的谢月英,而是神的爱。这不是一个讽刺病人的道德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病与救赎的故事。
-
凌越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23 18:51:25
-
八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20 23:31:32
-
闫言岩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30 17:25:50
-
太平洋的贾宝玉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13 23:31:51
-
Air.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1 15:51:07
-
食乌冬面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10 03:33:01
-
荣泡芙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5 13:53:48
-
어젯밤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23 22:16:40
-
豆友195151653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1 23:33:49
-
豆友218828146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1 08:48:58
-
sola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0 22:15:03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5 19:34:56
-
^阿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5 02:29:08
-
李玉婷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4 16:21:22
-
二班的小班长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8 14:37:38
-
代表月亮消灭你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7 16:48:32
-
春诵夏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7 09: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