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西方美术史 | 隐匿的非裔,正在走向艺术史舞台中央

艺术史上的许多名作对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与阶级观念进行了描绘,这种描绘也是特定立场下隐晦的抗议或辩护。如今我们了解,当人们进入美术馆或讨论艺术史时,对于黑人群体的关注与讨论是不可避免的。非裔的形象和文化却一度被忽视,本文通过一些经典作品,探寻非裔在艺术史中的出现以及他们如何为其种族发声。

《美杜莎之阀》(1819)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它是法国画家西奥多·契里柯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抗议。这幅画的背后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历史事件。由于当时法国政府的失误,导致了一场海难,原本150人的船上只有10人幸存。画中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生动的表情和情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绝望和悲怆的气氛。 从视觉角度看,这幅画使用了金字塔式的构图,底部的人正在死去,而塔尖的人仍然在试图求救。人群上方的希望与底部的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重要的是,在作品顶端寻求救援的是一位黑人,他看起来很强壮,正在高举他的衣服试图向对岸的人们呼救。这是画家精心设计之处。在当时的法国社会,非裔一直被视为弱势群体。他们代表社会底层人士。一个非裔的形象被人群推向顶端寻求帮助,画家运用这个非裔去表达底层人民的呐喊,表达人们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这也象征着当时的少数族裔为自由而斗争,渴望追求一个公正和幸福的未来。 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政权之下的悲剧直观地呈现出来,让人们关注到遇难者的同时,也是对政府失职行为和无能的谴责。黑人在这次事件和画作中被视为平等、鲜活的生命,这也是非裔社群平权争取的起步。

《奥林匹亚》(1863)是印象派艺术家马奈的一幅写实题材名作,画中描绘了一位裸体躺在白色床上的白人女人。白人的人物形象是维纳斯,她是西方象征美丽的神,在她的身旁,马奈描绘了一个非裔女性侍者。虽然艺术家创作这幅画的初衷并不是进行有关种族和阶级的对比,而是想以写实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原本高于大众的形象。画面中的两个人物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对比和暗示:裸体的维纳斯和裹着许多衣服的奴隶;维纳斯娇美的神态和奴隶顺从的动作;奴隶凝望着维纳斯,而维纳斯凝视着艺术家/观众。这幅画的确展示了当时不同种族之间的地位差异:白人仍是这幅画的主角,是当时社会的统治者。 这一阶段,由于黑人群体长期遭受压迫和殖民影响,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深受以白人话语权为主流的社会舆论影响,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应该追求的平等权利和地位。这一时期的一些艺术家已经注意到了黑人的美,《奥林匹亚》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种族歧视和种族差异虽然并没有被完全消除,但为种族平等发声出现了更多方式,比如电影或音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电影镜头和MV来探索非裔的种族、文化地位和阶级的变化。

《绿皮书》是2018年由彼得·法拉利导演的一部电影。影片中主角托尼是一个来自意大利移民家庭的普通男子,而他的雇主唐是一名高知背景的非裔古典钢琴家。“上流社会的黑人”这一主题在电影领域中并不常见。他的个人品质也颠覆了人们对非裔的刻板印象。以电影一段情节中的两个画面取景为例,为了全美巡演而踏上旅途的二人中途遭遇了汽车故障,司机托尼被迫下来修车,钢琴家唐也下车透气。公路两边的田地里到处都是在劳作的黑奴。第一张取景中,镜头从坐在车内的钢琴家的视角给到黑奴特写。唐和窗外的劳作者种族相同,但是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与生存现状。奴隶们看着上流社会的非裔也表现一种微妙的警觉和怀疑。被分隔的构图让观众意识到两个不同的世界的并行。导演用车窗制造的距离感,将不同阶层的两组人物分开。同时,建立了两个时代之间的联系,将历史上的压迫与现在仍在进行的平权语境联系在一起。

第二个镜头中,身穿西装的钢琴家目光注视着前方,静静等待,而司机托尼正弯腰修车。在一片荒野中,画面聚焦在两位主人公身上,他们的姿势和形态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影片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非常严重,南方地区尤甚。以唐为代表的的非裔美国人生活在北方相对自由开放的城市中,以才华与努力为自己赢得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彻底融入了白人和以白人为主的生活方式。在唐的成长过程中,已经有不少非裔在音乐上取得了一定影响,但社会环境仍然默认黑人的音乐应当是爵士的、地下的,人们并不完全接受黑人弹奏古典音乐。当唐打破非裔音乐家的这一层玻璃天花板,跻身一流钢琴家,并且生活在白人为主的上流社会时,他也对自我的身份认知产生迷茫。这是整部电影的重要信息。两个画面呈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以及改善少数族裔生存语境的巨大成本。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以钢琴家唐为例的一代代非裔的努力和倡导之下,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放下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彼此理解和包容。

现代有很多非裔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们也为推进真正意义上的种族平等积极发声。流行音乐歌手碧昂斯的单曲《Apeshit》在卢浮宫中进行了MV拍摄,其中的一幕,碧昂斯和丈夫Jay Z站在《蒙娜丽莎》前,穿着华丽、神情坚定。作为卢浮宫最负盛名的作品,《蒙娜丽莎》已经成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个镜头标志着黑人文化在艺术上的兴起。艺术史中的多幅名作贯穿MV,视频的结尾镜头更是意味深长。

MV以一幅黑人女性油画作为结尾。这幅画创作于法国废除奴隶制6年后,画中的女人看起来非常美丽和独立。它并不像MV中出现的其他画那么有名,但它有一种特殊而独特的意义。碧昂丝后来对单曲和MV进行了解读,最后的镜头也是期待更多人能够关注平权问题,意识到不论是黑人、白人、黄种人,又或者不论是什么性别,人们享有同样的权利,包括美和艺术的权利。 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很多经典作品都在倡导自由与平等。然而偏见、种族歧视和白人至上主义却仍然在当下社会的角落中生根发芽。人们之所以热爱艺术,或许就是因为它可以表达人们理想中世界的模样,并且引发共鸣,一起努力去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伊甸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