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分!被政府封杀40年,他用一首歌引发改革
大家好,我是王俊俊 今天是第1655天硬核不断更分享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平行世界的他! 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 但不是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称为传奇 。 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角,在最后一章才会出场。 但他出场时,会让你忍不住热泪盈眶。

1. 先从南非种族大隔离讲起。 什么叫南非种族大隔离? 举个例子: 2012年,一个南非小伙子——崔娃,突然爆红。 仅仅1年,崔娃靠着一场脱口秀喜剧,红遍美国。 2018年,崔娃被评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仅仅5年,从无名之辈,成为全世界知名网红。 那么,最初让崔娃大火的那场脱口秀,讲了什么内容? 1948-1991年,南非种族大隔离。

2. 表弟,曾经也立志成为单口喜剧演员,所以表弟在2016年的时候,仔细研究过崔娃。 崔娃那场脱口秀,表弟看过5个不同的版本,看着他一点点的打磨,改编,最终成型。 崔娃的天赋和努力不可小觑,但南非种族隔离也确实是一个绝佳的题材。 长达半个世纪,南非的种族歧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白人和日本人最高等,有色人种(印度系、南美系)其次,黑人地位最低。 不同的种族,严禁接触,甚至不许做爱。混血儿直接违法。 那个时候,南非种族隔离正是高潮,军事戒严,文化管制,几乎完全闭关锁国。 人们抗议,反抗,遭到强烈的镇压,射击,枪杀。 从1948年到1991年,长达半个世纪的黑暗时代。 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受到把控, 人们接收到的全部都是经过严格筛选过的信息, 信息来源渠道极为受限,极可能成为第二个纳粹德国。 南非在国际社会上也遭到了最严重的制裁,成为一个被孤立、被遗忘的社会。 作为混血儿,崔娃出生就是违法。 他把自己的悲惨编为喜剧,在美国大获成功。 喜剧的背后,是南非人民的悲惨和压抑。 3. 时间回到1960年代的某一天,巧合的齿轮开始转动起来。 一个美国女孩,到南非看她男朋友,从美国携带了一张唱片,名为《冷事实》。 在与朋友聚会中,女孩播放了这张唱片,立刻受到了同伴的欢迎喜爱。 随后,这张唱片里的歌曲几乎是爆炸式的在南非迅速流传开来,人们争抢着复刻盗版保存。

最关键的是,这张唱片像是一柄利刃,给当时极度保守的南非划开了一道自由开放的口子, 里面有一首《反体制蓝调》,歌词是这样的 市长掩盖犯罪率,女议员不管不问人民怒火中烧,但忘了选举的日子体制就要灭亡,由愤怒的年轻人推翻#这是无法改变的冷冰冰的事实 枪支猛增,离婚常态官员虐待人民,警察偏执疯狂老处女出卖她绝望的胸部 一早醒来头就很疼一跃而起穿上衣服我打开窗户听新闻耳边只有体制下歌舞升平 南非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反体制”是什么意思,但从歌词中他们开始反思、重新审视当下的环境—— 原来我们是可以与当下社会持异见的,原来我们是有权利对这个社会愤怒的。 当地政府也很快察觉到了这张唱片带来的“不良影响”。 为了阻止唱片的流传,他们用锋利的刀具损坏唱片上“不合规”的部分, 他们把唱片列入禁品名单, 不让唱片公司继续发行, 但这反而更激起了大家传播收藏的欲望。 因为,封杀,就是最大的宣传。

据唱片公司的人估计,该唱片在南非卖出了约50万张,南非的常住人口有4000万。 相当于有100个人里面就有12个人购买过该唱片,其销量是南非当地黄金唱片的10倍。 受歌曲里自由开放思想的影响,原本因为被监听、被恐吓、被压迫而不敢动弹的人们,用艺术在巴西掀起了“自由运动”。 他们用唱歌、用绘画、用表演的方式力图影响更多人开放思想、站起来抗争。 从白人圈中,也第一次传出反对种族隔离的声音。 艺术在此刻展现了它的力量,发挥了它真正的价值,与人们共情,启蒙心灵,激励、治愈、摆脱蒙昧

在南非,人们记住了唱片《冷事实》的创作者,这位带给他们自由之风的音乐家的名字: 西斯托·罗德里格兹 这个人的一首歌,引起了一个国家的变革!

4.但奇怪的是,备受推崇、被南非年轻人视为反叛标志的罗德里格兹, 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这个唱片的发行源头,却寻不到他一丝消息。 有人说,因为演唱会失败,罗德里格兹在演唱会上掏枪自杀了,而且连细节都很翔实。 还有人说他是淋汽油自燃而死的,但不管怎样,大家都相信了一个结论就是,他已经死了。 对于一个已死的人,仿佛没有什么再值得花费力气追溯的,但有人偏偏不愿意被动接受这个结论,他想弄清楚—— 为何一个在南非已经成为精神偶像的男人,在美国却是籍籍无名,获取不到一点关于他的消息? 他究竟是谁?他是从哪里来的? 他究竟是怎么死的?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唱片店老板斯蒂芬,与音乐记者克雷格,一起决心要查个水落石出,但过程却远不如想象中的顺利 刚开始,他们打算从钱的流向入手,罗德里格兹的唱片在南非任何一个大街小巷的唱片店都能找到,那唱片是从哪里购买的? 唱片发行的版权费到了谁的手里? 他们调查了南非当地三家发行过罗德里格兹专辑的唱片公司,顺着线索他们发现了一家名叫“苏萨克斯”的唱片公司,就是这家公司制作并发行了罗德里格兹的第一张专辑,当时的老板名叫克拉伦斯·阿凡特 为了找到阿凡特他们四处碰壁,费尽功夫,好不容易找到阿凡特本人,阿凡特却坦言: 罗德里格兹的唱片在美国根本卖不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没人知道罗德里格兹是谁,阿凡特自己也不在乎。

在南非火到爆炸,红透半边天的唱片,在美国却根本卖不动? 开什么玩笑? 5. 时间再次回到1968年,音乐制作人麦克·希尔多向他的伙伴引荐了一名在江边码头酒吧驻唱的年轻人 在一个夜晚,他们一起驱车前往酒吧,江边雾气腾腾,远处有货轮鸣笛的声音,迷蒙的雾气就像一面神秘的墙,仿佛命运召唤,他们一头闯进另一个世界。 酒吧里到处都是啤酒瓶和花生壳,在昏暗的灯光里他们只能看到年轻人的背影,一袭黑衣,留着中长发,整个人隐藏在狭小角落的光与影里.

在酒瓶咣当响和嘈杂的交谈声中,他们听到了年轻人的音乐。 和他本人一样,原创的歌曲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气质独特而神秘,歌词隐含着对现实的辛辣讽刺,深深吸引了他们。 当晚过后,两位音乐制作人一致认为,这个年轻人将成为另一个鲍勃迪伦,会受到乐坛的追捧。 他们与他签约,帮他发行了第一张唱片,他们坚信这张唱片会在美国乐坛上引起巨大反响,年轻人会成为新一代潮流,在音乐史上留名。 本以为这张唱片会像一颗巨石一样投入市场掀起巨浪,而事实上,他们连一小片水花都没见到。 (真不敢相信它没得到任何反响) 没有任何反响 这张唱片最终只卖出6张,可能还包含他们个人收藏购买的数量。 这实在让人太意外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是宣传不到位吗? 难道唱片封面应该改成橙色而不是使用蓝色? 是不是应该用小提琴而不是双簧管? 两名制作人苦思冥想,但不得不承认首张唱片的失败,市场用销量证明了一切,如果无利可图,那他们就无路可走。 最终,他们还是想再试一次,第二张唱片精心制作,年轻人也贡献了他令人惊叹的才华,这次他们满怀信心—— 但市场依然没有对他们的努力作出回应,第二张唱片的销量甚至比第一张还要凄凉。 就在圣诞节的前两周,唱片公司与年轻人解约了。 在两名制作人心里,年轻人依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经过多年,他们依然把年轻人放在他们心中音乐人前列的位置,但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这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年轻人,便是罗德里格兹。 罗德里格兹从此销声匿迹,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人去楼空,只有这首叫做《小糖人》还在人们心里回响, 一切好像就这样结束了。

6. 时隔多年,唱片店老板斯蒂芬,与音乐记者克雷格,决心找到“小糖人”罗德里格兹。 他们一路找到唱片公司老板阿凡特。 阿凡特说罗德里格兹的唱片卖不动,早就已经消失,他也在乎他在哪里。 事情好像进入了死胡同。 原本关于罗德里格兹他们所拥有的信息就不多,唱片上除了罗德里格兹这个姓名以及一张带着墨镜蹲着的照片之外,几乎再也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他们成立了一个“罗德里格兹大搜寻”的网站,期望能有认识他的人在上面回复一些有用的信息。 他们甚至去过了几乎所有冷事实的歌词里提到过的城市。 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两个人的钱快花光了,线索也完全找遍了。 因为一个理想,为了弄清楚,偶像到底是怎么死的,两个人投入时间、金钱,受尽白眼但最终一无所获, 太傻瓜了,太委屈了。 这仿佛是叫人不要试着刨根问底的最好例子。 放弃吧。

放弃吧,别再寻找了。 放弃吧。 Sugarman音乐:Rodriguez-DaytrotterSession 小糖人,请你快一点因为这一切让我感到好疲倦给你一枚蓝色硬币,请你把我带回我彩色的梦境 小糖人,遇到一个虚伪的朋友在这孤独布满尘土的路上当我找回丢失的心它已经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煤球 小糖人,你就是答案让我的问题全都消失是我太累了小糖人,小糖人,小糖人,快一点,你在哪里? 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克雷格听着车上罗德里格兹的音乐,在《底层蓝调》这首歌里, 克雷格突然注意到一个城市——迪尔本, 这个地名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因此之前也一直被忽略,但这是最后一点线索了 他翻开地图,找到这个迪尔本,它位于底特律,底特律是摩根唱片的老家,最重要的是, 那里还有冷事实唱片的制作人——麦克希尔多。 他们终于迎来了转机 联系上麦克希尔多,寒暄几番,克雷格终于问出了他最想知道的问题: 罗德里格兹究竟是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 不,罗德里格兹还活着,他还活着,就生活在底特律,并且已经是一个五口之家的一家之主。 一个已经停留在记忆里,并且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已经死去的传奇人物居然还活着? 这就好像猫王在美国复活一样! 这么多年,罗德里格兹在做什么呢? 原来,自从唱片失败后,他一直在做底层蓝领工人,最常做的工作,就是修缮房屋。 在南非,他是享有盛名家喻户晓的摇滚歌星,而如今生活在美国的罗德里格兹,却是一个无人知晓、默默无闻,出卖体力的蓝领工人, 这与他们心目中那个音乐伟人,传奇人物相去甚远。 提起罗德里格兹在南非的传奇事迹,给南非带来的巨大影响,他身边的同事包括家人都完全不敢相信。 就像是平时朝夕相处、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人,你本来以为他是个青铜,结果他是某个国家失散多年的王子,突然有一天一架直升机停家门口,告诉你他要回去继承王位了。 这简直就是白日梦想家的真人版。 影片时间进行到第48分钟。 在底特律的一间老房子里,一扇窗户缓缓打开,一个带着墨镜的人缓缓探出身子。 罗德里格兹,观众的泪水再也忍不住,终于见到你了,我的小糖人。

7. 在美国,罗德里格兹是一个干体力活的蓝领工人,搬过26次家。 他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为没有机会发言的穷人说话, 他甚至去竞选市长,虽然毫无悬念的失败了, 登记的人甚至会把他的名字写错。 他勤勤恳恳的工作,做那些没人愿意做的脏活累活。 他从未放弃过对孩子的教育,带女儿们去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 他平静的接受一切,不妥协,也不反抗。不反抗,但绝不妥协。

1998年3月2日,罗德里格兹,携家人,受邀来到南非作巡回演出, 距第一张专辑发行已经过了近三十年,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就像来到了一个平行宇宙。 他受到了从未想像过的盛情接待,豪华加长轿车、VIP套房、一路上都是演唱会海报,工作人员和采访的记者也蜂拥而至。 另一边,罗德里格兹来到南非的消息越传越远 刚开始,媒体质疑这是一场骗局,没有人相信一个已经“死去”多年的人会突然重生。

人们半信半疑的购买了演唱会的票,即便如此五千人的坐席依然塞得满满当当,当罗德里格兹真正出现在他们面前,拿起吉他,熟悉的歌声响起。

全场沸腾了

几乎有5到10分钟时间,尖叫和掌声不断 这的确是另一个世界,人们为了他疯狂,感动落泪,从座位上站起来冲到台前欢呼他的名字: 罗德里格兹
罗德里格兹
罗德里格兹

那些已经烂熟于心的曲调又一次回荡在耳边,全场观众跟他一起合唱,一起重温这些音乐曾给过他们的力量,在黑暗的日子里告诉他们还有出路 1998年,罗德里格兹在南非一共举办了6场演唱会,5000人的场地,门票全部销售一空。



8. 从踏上南非的土地到第一场演唱会开始只有短短四天时间,陪伴在罗德里格兹身边的家人和朋友都不约而同的感觉到紧张,但罗德里格兹反而是出人意料的平静。 既没有因为受到隆重对待以及身边人对他的刮目相看而欣喜激动,也没有慌张不安,人们在他脸上看到的只有安宁,一切都做得游刃有余,仿佛这样的场面他已历经多次。 仿佛他终于回到了他本应该在的地方,他安放流浪灵魂的家。 是什么东西,让这个男人,面对如此盛大狂热的情景和巨变,既没有亢奋,也没有胆怯? 女儿对南非人民把自己的爸爸奉为偶像,感到不解。 罗德里格兹对女儿说,他有两个人生,一个是在美国做底层工人。另一个是在南非做音乐巨星。但无论哪一个都一样,我们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

就像罗德里格兹的工友所说: 他忍受着所有的折磨和痛苦,困扰和煎熬,却把这些都转化成了美好的事物,变成了超然的、永恒的东西。

离开南非的梦幻,他依然回到底特律,仍然帮人修缮屋顶,修剪草坪,做着最底层最基本的工作。好像那些浮华,只是一场梦,从未影响他的心! 他的歌里,分明可以听出对这个世界的控诉和悲伤,也正是因为他的歌,影响促进南非人反抗暴政。 但他本人,却又如此平和的接受了人生一切的不公和荒诞。

在《最恶心的歌》这首歌里,他唱到自己的见闻。他穿街过河,见到各种各样的人。他在最下流的酒吧表演,他看见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same old people,最恶心的歌。 庸常无奈却又共鸣,就像史铁生那句 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恶;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地挣扎,惟当互爱。 人间起起落落,他依旧宠辱不惊。
LikeJanis音乐:Rodriguez-LiveFact 在《like janis》这首歌里,他唱到 你用占有多少物质来衡量财富 你用甜言蜜语来权衡爱情 你的自私是罪戾 你想被万人拥戴 你学会隐藏自己 你陈词滥调假言欢笑 但你不理解,猴子穿着丝绸也只是猴子而已 我不会从你身上拿走任何东西 (我只是爱你) 在演唱会live《like janis》里,至今还能听到他在现场轻松的开玩笑: 谢谢你们,让我”复活“。 台下观众疯狂尖叫。

既疯狂,又宁静, 既真实,又荒诞 既默默无名,又万人空巷, 难以想象的传奇,却又合情合理的淡泊, 我想,这是一种隐藏在人们心底,不动声色的力量。 这便是小糖人。 还记得第一次罗德里格兹接受采访时,记者问道:你现在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罗德里格兹:雇佣劳力,帮助恢复重建房屋记者:你喜欢这份工作吗?罗德里格兹:喜欢,可以循环血液,保持健康记者:但是离音乐行业很远啊罗德里格兹:是的,有一点,挺有对比的,我弹吉他,我喜欢弹吉他,也喜欢听,我时常去看演出 但的确没有远离它。

以上,来自于音乐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小糖人指的是本片的主角罗德里格兹的唱片中的一首歌名《Sugar Man》。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导演马利克·本德让劳尔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最后不得不用iphone完成拍摄。 没有大制作、大场面,但却成为一匹黑马,在众多大手笔纪录片中杀出重围,捧走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奖杯。 只因为一点——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人们在内心深处,每天每天都在期盼着的故事, 这是一个音乐巨星的平凡之路, 这是你开始流泪的地方。 真心推荐给每一个正怀抱梦想,或者曾丢失过梦想的朋友。
关注公众号,回复小糖人,获取观看地址。
回复电影,获取1000部电影观看地址
回复书单,获取独家好书推荐
回复电子书,获取最全书籍资源
回复心理、成长,获取我在知乎高赞优质回答
扫码关注公众号


-
人生的厨房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09 15:45:31
-
恶魔牌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1 01:41:14
-
Au gré du vent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15 20:20:21
-
刘姗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09 17:47:49
-
贪嗔痴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1 13:31:57
-
去撒野的Eric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8 13:34:59
-
Case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3 23:22:01
-
柚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3 13:14:56
-
86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2 21:49:48
-
戸川夢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2 21:48:23
-
樂訫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2 16:08:56
-
一岚写故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2 15:27:24
-
KeKeKurob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2 13:46:17
-
静渊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2 13:20:12
-
Q.E.D.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2 13:16:56
-
Hippopotame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2 13: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