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摄影师何山|成本与资本是影片成功的唯一途径?
采访:刘小黛 / 编辑:张文妮 / 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2021年6月2日,电影《建筑师》在江苏泰州举行首映。抛开书本此次作为受邀媒体全程参与了首映礼,并且有机会专访到了田壮壮导演、马可·穆勒主席、摄影师何山、剪辑萧汝冠以及主演韩立。
作为《心迷宫》《暴裂无声》等影片摄影指导的何山老师,与我们一同揭开一众小成本高质量影片的台前幕后,共同探索摄影、创作、自然与时代语境的联系。

刘小黛:您可以介绍一下您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吗?对此影迷们很想了解。
何山:我其实原来最早上的是专科学校,然后当时学的是摄影事项,在我学这个之前我其实就对影像很感兴趣,早年我受父亲影响很深,父亲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但是我完全确定我未来的想从事电影摄影师工作其实是在我上了大一的时候,刚好我当时学的专业也跟这个相关。

刘小黛:影迷们认识您首先是忻钰坤导演的《心迷宫》,在一个封闭的农村环境里的悬疑电影,在影片摄影过程中是如何把握影片封闭环境和悬疑感的?
何山:我们当时第一目的主要还是完成,因为当时我们的成本很低,还有很多夜戏要拍摄,当时的环境在一个封闭的村子里面,首先我们没有条件去租一个吊车,而且即使有资金,真实的情况是那个村子也进不去吊车。
所以我们就想办法思考到底哪一场是“日拍夜”或者“夜拍夜”,后来白虎死的那场戏,那个环境刚好特别适合日拍夜,所以我们就完全没用灯;还有一些别的场景,比如灵堂偷尸体那场,那个是夜拍夜。

在成本的控制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有些景看起来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所以就当时也用了好多手持,景别整体都会离人比较近中近景居多,也是为了能虚化掉背景。

我们希望观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个人物和故事上,主要还是想通过故事去表现影片。
刘小黛:接着您又拍摄了忻钰坤导演的《暴裂无声》,还是悬疑,只是背景变成了荒凉的大山,也有了深刻的环保主题,在处理这部影片的悬疑时您又是如何和《心迷宫》区分的?
何山:这一部我们的成本也增加了一些,所以从场景的选择还有拍摄条件都会相对好一些。
因此也有一些形式化比较强的运动镜头,影片中有很多缓推的镜头,其实也是比较典型用来增加悬疑感的。

当时的拍摄地刚好也是我的家乡,所以我对那个地方秋冬季节的环境还是比较了解的,包括整个颜色的设计都更好把控,这部戏总体来说设计感还是比较强的,而且我们也做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工作。
刘小黛:您又在丁文剑导演的《建筑师》里用摄影塑造了一个古老的南方小城,那种在城市建筑上岁月流淌过的痕迹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烟火气息您又是如何把握的?
何山:我们在选这个场景的之前,本来看了一个就是更偏旅游区,当时大家都觉得可能会操作起来会便利一点,好好拍一点,但是后来我再跟导演沟通,导演还是更喜欢在这个老城这边拍。
我也觉得确实这边的机理和质感都会更丰富一些,而且这种时间打磨过的质感是景区完全没有的。

其实我对南方的这种小巷了解的并不是特别的多,因为它比北方的那些更相对更细腻一点,当然我们也是最后才知道这是导演的故乡。
刘小黛:我们看影片的时候发现虽然这是真正的老城区,但是拍出来的效果没有那种破败的感觉,是导演他自己想要美化的效果吗?
何山:对,其实这个老城现在还有住户,包括我们当时的那个场景,我们因为美术组进来工作之后,就是把这个场景整个这个翻了一遍。
但是大的结构和这个大的质感都没动太多,我们想尽量保持原有的形态,只是加一些生活气息上去,比如一些家里的家具等等。
刘小黛:关于这个摄影方面,就是当时在这个片场有跟导演争论的这种时刻吗?
何山:有时候会有,因为前期准备的时候,我也是在想办法去揣摩导演的想法,而且我们当时也需要考虑整体的风格问题。

首先我觉得这个片子相对是比较舒缓的,比较安静的,我希望能尽我们最大可能去呈现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有可能是这个巷子里面吹过的一阵风,或者下完雨之后的一滩积水啊,包括影片里的一个塞纸条的一个石洞。
其实拍这戏我也跟导演学了好多,因为他是学建筑出身的,我们会经常聊建筑,比如有一次,我说我在北京的那个大杂院住过,北京有一年发大水,我还感慨现代化的都市排水系统不如原来我住的老城区。

导演就说砖跟柏油是完全不一样,砖它是有弹性的,有吸附功能,就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所以反而老城区的排水相对更好一些。
类似这样的谈话我们经常会进行,也帮助我领悟到好多东西。
刘小黛:《建筑师》这个电影里面好像这种光影非常讲究,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关于光影处理的部分吗?
何山:光影的设计在影片中很常见,尤其是在他们家院子里的部分,因为有那个蒲草的原因,蒲草也是一个信息点。
但是掌握光影操作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这边巷子都太窄了,我们想进一些大的车完全进不来,只能说尽量去去把这个光影的感觉去做出来。
蒲草和剧情的关联也比较大,最后老人因为这个蒲草摔了一下,然后就去世了,我们需要去实现光影的效果,从而达到结合剧情的目的,所以这也是光影和剧本结合的一个很有趣的点。
刘小黛:期间您还拍摄了梁鸣导演的《日光之下》,那又是一个由酒店、渔船、塑料棚构成的北方小城,您在那其中又是如何设计摄影达到导演想要的影片质感的呢?

很多场景我们的目的不光是要把这个戏就是说要把戏拍完,更主要的还是我们要通过场景去挖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影片主要表达了一个三人行的故事,怎样通过场景去刻画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物性格其实也非常重要。
刘小黛:还有一部影片《走出尘埃》,您也因这部影片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新人奖的提名,影片最让人动容的是曾经黑豹乐队的主唱秦勇在其中的几乎是本色的出演,当时您在摄影机后面又是什么样的感受,您又是如何用摄影帮助完成他的人物塑造的?
何山:我觉得主要还是离他要近一点,而且好在秦勇老师,他真的完全是本色出演,他的经历和这个剧本几乎是完全一致,但并不是说这个剧本说是找他来演,剧本就是按照他的经历写的,这确实没有,其实是一个巧合。

我当时进组的时候,其实我加入之后离开机就剩半个月了,这也是我第二部长篇,我也是抱着一个给自己考试的心态,测试一下自己,那时候我也是刚开始这个职业生涯没多久。

我们相处的也非常融洽,经常会聊天也有很多的触动。当时我会经常去问导演对于每场戏的看法,希望导演能给我一些关键词传递一些他的视角或感触。

我觉得我们做摄影像我之前的影片类型风格都不太相同,我觉得好的摄影不应该有一个很固定的一种风格也好,我也不希望被很早的就被归为一类,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够在交流中体验和尝试不同的类型。
刘小黛:您完成的这些作品都是有很大的区分度的,您在工作中是如何完成摄影方案的设计、贯彻的?又是如何和导演、灯光等相关人员沟通的?又可以分享的有趣故事吗?
何山:我觉得主要是读剧本、深入了解剧本,这个很关键。
虽然很多剧本我们从表象上看他都是故事有反转矛盾,但是也有很多剧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未必能那么直白的表现出来。

包括《建筑师》也是,他不只是表面上他看上去的父子关系、发小的关系的变化,但它背后想表达的东西其实是更深的,有时候我们从表象看不出来,需要通过深入理解剧本才能感受出来。
当然和导演多交流也很重要。另外一点就是分镜,分镜我们还是要更多的去理解导演的想法,其实客观来说有时候摄影部门更多是一个服务部门,我们需要更好的去配合导演。

刘小黛:您合作过的导演像忻钰坤导演、梁鸣导演、丁文剑导演从他们影片呈现来看,都是非常有个人特质的导演,您在和他们合作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不一样的感受?
何山:我觉得首先就是性格,这点非常有意思的,我们去了解不同导演的性格,跟他们相处,然后再结合他们个人成长的经历、年龄、地域。我们可以发现个人性格的养成和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中国土地面积比较大,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历史和地理差异,有句老话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性格,而他们也就创作出了各具风格的影片。
刘小黛:作为一名摄影师您平时在看电影时会和影迷不同吗?您会更注意什么?还有您在国内外有哪些优秀的同行是您所欣赏的?会在工作中借鉴、参考吗?
何山:肯定会,但是我的原则还是先尽量先关注故事,然后再去看一些美学特征、风格化、类型化的东西,我认为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摄影大师有很多,比如罗杰迪金斯、罗伯特里查德森、意大利的斯图拉罗。国内的第5代的顾长卫还有周飞老师,李悦老师我都非常喜欢。
刘小黛:您平时的话就是会看一些就现在还会看一些电影剧参考吗?还是已经形成慢慢自己的摄影风格?

何山:我其实观影量并不是特别大,但是就是有的我喜欢的风格或者喜欢的电影我会看好多遍,我也得从里面借鉴一下,尤其接到一些相对偏商业一点的这种类型化的东西,我觉得还是要多看多学。
因为有的东西就是会超出你的认知范围,而且深入就越会发现其实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远远不够,这个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比如像一些偏向现实题材,场景相对常规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认知被局限在一个基本的范围内,这是想创造一些新的影像或者新的风格就真的需要去开脑洞,关键它还要合理,
刘小黛:您平时的话会通过什么方式继续学习呢?
何山:我觉得主要还是看新的影片,有的时候也会看一些照片或者绘画作品,这方面我也是在慢慢了解。

不过最近我没怎么看,因为刚从组里下了,不过我发现最近有很多经典影片重映,其实我觉得那些冲击都很大,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刘小黛:那作为摄影师之间,您会跟自己的一些摄影师朋友如碰撞想法或者探讨一些影片吗?
何山:有时候会,但是更多还是会遵循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我觉得有机会我更希望多去大自然的环境里走一走,从这个自然环境当中去学习,包括有时候看一些看见一些极端的天气,通过不同的天气去感受。

因为我觉得有的时候看一个电影或者画作,更多可能是你希望从中去分析一个规律,比如构图啊、色彩,其实这是很落地的一个办法。
我是更喜欢自己去发现一些规律之外的东西,去感受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很难去分析的事物,自然的魅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刘小黛:可以谈一下您后面的工作计划吗?有些优秀的摄影师后来自己做导演了,如顾长卫、吕乐、钟孟宏,您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何山:我刚拍完一个戏是《忠犬八公的故事》中国版,冯小刚老师是主演,后面的的计划还都在谈还没定下来。

刘小黛:您刚刚也提到像顾长卫老师现在也是从摄影师转行了,您未来会有这样的想法?
何山:短期内没有。因为很早确定了我真的想做摄影,我其实是把它当做我的信仰。
我觉得中国如果真的想往工业化走,我觉得是需要一大批从业者把摄影作为的职业,但是现在看好像趋势不太乐观,远远不够。

我们中国的体制和国外的他还是很不一样,我们现实的角度来讲,如果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可能做导演是更直接一点对,但是我短期内是没有这种想法,我也想过,但是我可能还是更喜欢摄影。
刘小黛:因为你现在也是作为一个比较成功的摄影师了嘛,那还有很多就是这个行业刚出入的新人,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何山: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把握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有时候你不知道它是好是坏,但是当你机会没有那么多的时候,资源没有那么多的时候,还是要就是最大化的就是很认真的要去对待这个机会,要去把握才对。

但是也不要因为机会少就过于的紧绷,我觉得按照自己的理想的方向去学习和创作就好。
刘小黛:这两年有很多国外回来影视从业人员,您觉得他们在这个工业化过程中会怎么发挥作用呢?
何山:一定会起作用,我自己也有进修班的同学去国外留学,回来发现他们的思维肯定是更超前一点吧,就是更偏美国的这种工业,因为他们教育体系它就是这样的,但是他们回来有一个难点,就是要适应国内的工业环境。

但是国内机会也很多,现在整体来讲处于变革时期,变革时期还是会有很多机会涌现的,比如10年前开始数字化变革的时候,我也是运气比较好把握住这几次机会。
刘小黛:电影是一方面,现在除了电影之外还有广告片宣传片短视频,您觉得未来会不会产生这样的专业?
何山:我觉得这个不足以形成一个独立的专业,它还是可以归纳于现有的专业,我觉得其实完全是够用的。

因为短视频它毕竟不是独立的美学体系或者艺术形式,视频的形式变化了但是其实它的核心并没变,现在短视频的话题一打开,需求量变大对这个行业其实是有影响的,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有好多从业者也要靠这个谋生。
但是它也有很多问题比如面对好多不专业的客户、甲方,还有入行门槛等等。
刘小黛:疫情期间流媒体的增长率是非常高的,包括桌面电影的出现,您怎么看?
何山:其实从我自己的职业专业的角度,可能就是大屏和小屏的,这是最直接的一个区分。
我们有时候会提醒自己,我们需要大荧幕思维,大银幕会放大很多细节无论是缺点还是优点,但是小屏幕比如手机屏幕、ipad可能会隐藏很多东西。

我印象中有一次我看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其实我之前在线上看过很多遍了,但是当我在大荧幕看到的时候我居然会流泪,那种感觉是在电脑屏幕前完全感受不到的,可见大荧幕细节的张力。
但是我认可方式多一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去过多的放弃我们的传统的东西。

刘小黛:感谢何山老师的分享,我和我们的观众都从中受益良多,希望之后能继续在影片中感受摄影带来的震撼和那份不易被察觉的情感。

-
刘小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21:29:17
抛开书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我们送别了这些电影⼈ (1人喜欢)
- 「卫报」揭晓2024年度50佳电影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