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弹贝多芬的人谈贝多芬——布赫宾德《我的贝多芬》书评
原载《音乐周报》,布赫宾德(Rudolf Buchbinder)属于当代最有影响的德奥作品演绎者,更由于持续现场演出贝多芬的奏鸣曲、协奏曲全集,而被人们视为贝多芬专家。或许,布赫宾德的演奏也不乏争议,他这本颇为用心的小书却还是值得一读。
张可驹

演奏家著书,通常分为两类,一类自传,另一类便是专业论著。还有一些文采斐然的演奏家,平日也撰写乐评,或其它相对通俗的中、短篇文章发表,后被集结。这种情况是少数,涅高兹与古尔德的书可为代表。
还有一些演奏家的谈艺之书,往往是同自传相结合,或是由一位访谈者进行引导而展开。演奏家为作曲家立传是相对罕见的事,贝多芬这位作曲家又实在有太多传记存世,是否需要另外一本呢?看了布赫宾德的《我的贝多芬》之后,感到这本书还是因其独到的综合特质而颇具可读性。

《我的贝多芬》一书,内容围绕贝多芬的生平与创作,既如此,又何以称为“我的”贝多芬呢?这是因为布赫宾德站在自己——当代一位重要的贝多芬演绎者——的角度,依照两条主线的思路安排这本传记小书。
将人物生平结合作品,这是称职的作曲家传记的基本模式。尤其是贝多芬的创作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他的创作生涯被大致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而其中每一时期都表现出这样的综合,即作曲家在各种不同的体裁之中,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要说贝多芬每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阶段,对于整个音乐史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实在毫不夸张。而这样的影响,又是在交响曲、奏鸣曲、各类室内乐及声乐作品之中,彼此融合,相互推进地体现出来。

布赫宾德却选取了“他的”视角,基本是纯粹以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为切入点(仅是偶然涉及其它),同乐圣的生活轨迹并列而构成另一主线。因此,他将这本书命名为《我的贝多芬》,也真的不失为恰当。
在当代,极少有钢琴家像布赫宾德那样,不仅现场演奏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还持之以恒地将这套系列独奏会反复呈现。
其实演出“全集现场版”这种操作,也有一定的争议。我访谈大提琴家秦立巍的时候,他就提出自己对此类安排的保留态度。因为无论哪种体裁,作曲家的创作基本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积淀和发展,在一小段时间内密集呈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似乎也是不那么自然的。
因此全集现场绝对不应该单纯作为一种演奏能力的炫示,而应该是真正能对这些作品有综观式的把握,才能说是较为适合演出全集现场。布赫宾德的艺术或许也不乏争议,但至少就我听过的奏鸣曲现场来说(全集中的晚期部分),仍可谓名副其实,且提出独到的演绎观点。

或许是从这样身处音乐演绎第一线的角度出发,布赫宾德介绍贝多芬的钢琴作品确实深入浅出,涉及到很多层面,有我们意料之中的,也有让人意想不到的。
钢琴家不惮于切入音乐结构与技巧难点这样专业性的角度,也会向读者谈及作品给人一些直观的感受,甚至是他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掌握作品而产生的种种有趣想法。当然,布赫宾德有时提出一些看似即兴,实则发人省醒的观点,是较为深入的聆听者应当会留意的。
譬如,谈到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c小调奏鸣曲》Op. 111的时候,钢琴家提到某段太复杂,以至于你只能用第四指或第五指弹颤音,因为其他手指都要演奏主题。继而,他指出贝多芬创作的超前性:考虑到面对性能远不如现代钢琴强大的早期钢琴,作曲家尚且写出这种“地狱级”的难度,要是贝多芬面对现代钢琴,谁知他会写出什么作品来?

这样的观点,别的钢琴家也曾经表达过,但还是传播的不够。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目前本真思维越来越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探究演奏贝多芬的“原始效果”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但这位作曲家其实是永远在看着未来可能企及的东西。
布赫宾德对于贝多芬创作风格的发展,可说是敏锐地留意着一系列的关键点。譬如,他提醒读者,《英雄变奏曲》最后一段的磅礴意境,是作曲家超越原本的创作,而进入新风格的重要关口。熟悉这段的人,多少有会心之感,而有时我们习惯了从奏鸣曲的发展当中去寻找转变。
当然,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私密也最顺手的一个体裁,基本毫无疑问。与之相对,协奏曲时更为社会性、公开性的创作,而变奏曲又是另一个系统。布赫宾德的书一边依照年代推进,另一边对于这样立体性的脉络,保持着有条不紊的观察。行至最终部分,钢琴家对于《迪亚贝利变奏曲》的重视恰如其分。


而在另一条线索,即作曲家生平的回溯、探究方面,布赫宾德同样做到深入浅出。他的文字深入贝多芬生活的许多细节,包括他和朋友们的交往,同出版商之间的信件往来,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作品演出前后的种种情况,以及对某些事件的稍稍专注,如作曲家同歌德的交往,“不朽的爱人”的谜题等等。
布赫宾德的叙述从不陷入考据癖,却又总是细节丰富,并不试图发现什么前所未见的答案,而是线索清晰地将读者引向作曲家生活的不同侧面。从全书的内容分量来看,这条才是主线,不过比较而言,作曲家生平与作品的介绍之间,分量大致也是平均的。

作为代表性的贝多芬演绎者,布赫宾德确实是谈作品的深入浅出更吸引人。可是,有关作曲家不同时期的介绍与之并列,也完全没有失色之感。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钢琴家对他长期演绎的对象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且善于表达。这本书的篇幅不算长,但内容的密度是不小的。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8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10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