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看三胎政策|生育意愿和童年创伤有关系吗?

(来自映心堂心理咨询师 于玲娜)
这几天,开放三胎的政策落地了。观察一下周围人的反应,我发现这件事对他们的生育意愿影响微乎其微,想生孩子的人并没有喜大普奔,不想生的依旧没打算生。
影响一个人生育意愿的因素非常复杂,从心理学的角度,有两个因素是相对普适的,借着这个话题可以和大家略聊一聊。

一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形成的反差。
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动物本能。很多动物选择在春天发情交配下崽,因为过去是冬天,条件艰苦,缺吃少穿;现在气候舒适,万物复苏;即将到来的夏天则会有充足的食物,正好让幼崽成长发育。
那些没有任何特殊本领在秋冬季找到足够食物的动物,通常不会选择在秋冬季生儿育女。

另一个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视的因素,则是童年创伤。
现在,来猜猜下面这两个判断哪个是对的?
A:童年创伤会降低人的生育意愿。
B:童年创伤会提高人的生育意愿。
答案:A和B都不全面。
也许你很容易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论调:“我不想生孩子,因为我的童年过得太难了,我可不想把无辜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再受一遍同样的罪。”
很多刚开始做咨询的来访者就怀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对自己的童年痛苦略有自觉的人常见的想法。
如果咨询是有效的,一段时间后,来访者多少走出了童年创伤,就常常会产生想要孩子的愿望。他们心里是这样想的:
“我一定可以成为比我父母更好的父母。”
“正因为我的童年很艰难,我才希望生一个孩子,好好养育ta,让ta得到充足的爱,这样仿佛我自己也得到了救赎。”
“我的父母的确没有尽职,但我从其他很多善意的人那里得到了爱,我希望把这些爱传递下去。”
——其中混杂了对父母的攻击,对匮乏童年的补偿,但也有所谓“爱的传递”。

当来访者开始想要孩子时,常常标志着ta的好转,ta开始拥有“养育力”。
童年创伤曾把ta拖进绝望之地,甚至认为人类这种没有德性的物种就该灭绝。但现在,ta对未来产生了希望,ta相信越是在艰难的冬季,群居的动物越有必要相互帮助,把连接着所有成员的某种东西传递下去——这也是很多神话和英雄故事的主题。
所以,童年创伤本身会降低人的生育意愿,但如果能走出童年创伤,生育意愿常常会恢复。
我有时特别想对那些五六十岁催婚催生的父母说一句: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生孩子,你不妨反思两件事——
1、你有没有给ta一个“值得过”的童年?
2、你有没有留给ta一个可以放心生孩子的世界?
如果你很在乎“血脉传承”这种事,请务必在这两点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