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童年
查看话题 >“我只有一分不差,才能被爱” | 鸡娃自救指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曾是80后、90后成长过程中摆脱不掉的“噩梦”。
如今,“鸡娃”当道,“噩梦”的接力棒又从90后传到00后手中。
热门电视剧《小舍得》为我们展现了当下“鸡娃”的疯狂:明明家庭环境已经超过大部分人,明明孩子已经足够聪明、能干、懂事,但家长们总是觉得孩子可以做得“更好”。

小时候成长于父母期待和爱的“绑架”之中,拼命努力;长大后又陷入自我期待的“绑架”中,苦不堪言。习惯了凡事要做到最好,习惯了做事不能辜负他人的要求和期待,因此哪怕有一点差错,都无法原谅自己。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努力摆脱成长的阴影。被期待和爱“绑架”的“完美”的年轻人,正在用一生为自己“解绑”。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
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地活下去。 ——节选自几米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

本文内容节选自豆瓣时间专栏《觉知即新生——终止童年创伤的心理修复课》。走出创伤的人是勇士,向前奔跑,向后疗愈。

01
父母的一句“为你好”,
是完美主义者不堪一击的“保护伞”
大人希望小孩能按照他们的希望,
长成一个令人羡慕的模范儿童。
但大人的希望,
却总是让小孩感到深深失望。
——节选自几米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

在知乎问题“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是种什么体验?”下,一位匿名用户的回答成为高赞:
父亲总是会说,你做什么什么肯定是没问题的。每次为了不让他失望,我会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但是最终他会觉得这件事是我轻而易举地做成的。
我很肯定他是爱我的,却很希望第一次他对我满含期待的时候,我令他失望了,这样他就不会叠加自己的期望。
有时候,我会对父亲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顺其自然就好。他会说,你一定要努力。
久而久之,他希望我做的事就算和我本心想的一样,我也会不想去做,有一种深深的疲惫感和对结果的恐惧。
父母都很爱我,我不知道自己对父亲是什么感情,但是我很想很想哪怕只有一年,可以不回家。
有的时候,会有点羡慕突然一下遭遇不幸的人,感觉可以不用背负道德批判地死,挺幸福的。
或许随着自己的长大,会变得更加坚强起来,不会用逃避的态度面对父亲。
以后,我要是有了孩子,一定会让他自己决定生活的高度,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这不只是这位网友的困扰,而是大多数同龄人的烦恼。对于普通的中国青年来说,没有电视剧中那些鸡娃已经“走火入魔”的家长,也没有生活在一家人不吃不喝就供孩子读书的家庭之中,就是最普通的父母对孩子最常见的期望,却像“温水煮青蛙”,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消磨我们的韧性,打击我们的自信。
另一位高赞回答表达了同样的苦恼:
你只有考一本的能力,他们却希望你能考北大清华
你只想好好活在当下,他们却为你指引了长长的未来
你也许只想好好学习,他们想你好好学习还要好好实习
你累的怀疑自己的目标,他们却告诉你如果不努力就会变成他们那样
你做想做的事,他们在乎的是做了这件事后对你的学习你的职业人生是否有利
你能力有限,又不得不因为他们自己的遗憾而努力做的更好
终于有一天,你好想说,我只想做我自己。
我们知道这是父母的一片苦心,但这份苦心成了我们不敢“反抗”的盾牌。当我们在竞争的道路上身心俱疲想要拒绝他们对我们的高期待时,一句“我这是为你好”又将我们打回拼搏的“赛道”,不敢让父母失望。

等孩子慢慢长大,独自在社会中生存时,失去了父母的庇荫,生活变得异常艰辛:做事总是小心翼翼,害怕失败,逃避困难,擅长拖延;对任何事情都不够满意,总是过多地关注事情不好的那一面,快乐难以获得,而对他人也会像父母对我们一样变得苛求。
习惯了凡事总是要做到最好,习惯了错误和失败的不被允许,因此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次失误都能将我们打趴下。
在电影《黑天鹅》中,主角妮娜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期待和严厉之中,成为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是母亲从小到大给妮娜灌输的“梦想”。因此当妮娜被选为《黑天鹅》的主演时,她为了演好给自己施加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压力。一方面,这种压力让妮娜舞技日益精进,另一方面却将她的精神状况逼至绝境。《黑天鹅》的演出结束了,妮娜成功了,她完美了,但她的身体似乎也在此刻走到了尽头。


02
我们的“不完美”,来源于他人的定义
在心理学家看来,完美主义分为两种:“顺应型完美主义”与“顺应不良型完美主义”。同样都是对自我的高要求,“顺应型”与“顺应不良型”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对自我的信念。
面对失败,“顺应型完美主义”相信失败并不是自我价值的最终证明,对自我价值的确信让这一类人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行为以最终达成目标。
但“顺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则全然相反,高要求和高期待在失败来临后让这一类人异常焦虑。相较于“顺应型”对自己行为的及时调整,“顺应不良型”的人则会陷入自我价值的否定之中。对于这一类人来说,“我是谁”这个问题并不由自己定义,而始终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得到确认。尽管竞争与比较的环境让这一类人感到焦虑,但离开了这一环境,更让他们无所适从。
因为从小生活于他人的期待之下,个人的价值只能由外在于自身的人与物定义,而放弃了自己定义自己的机会。由于父母总是给予自己丰厚的物质馈赠,作为回报,自己的表现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信任”;由于父母总是希望我能考到第一,所以我觉得我也要像他们要求的那样“考第一”,因为不考第一,在他们眼里,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女。

在完美主义者和父母的关系,就像是签订了一份永久的合作契约,父母是甲方,子女是乙方:乙方需要无条件满足甲方的要求,甲方才会给予回报。当一个人爱你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是谁的时候,你就会为了得到这份爱,事事都做到完美来讨好父母。这并不是正常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情感与爱变成了物物的交换,平等的关爱变成了上下级的指挥和命令。
大人都爱说孩子是他们的一面镜子,
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大人的反射,
要让孩子有好模样,大人应该先做好榜样。
可是,我不想要变成好模样,也不需要好榜样,
我要自己长大,变成自己的样子,
我讨厌变成别人的镜子。
——节选自几米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

即使脱离原生家庭的“掌控”进入社会,完美主义者也无法学会平等地与人相待: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机制,也难以建立自我与他人的正常沟通机制,因此始终被笼罩在不平等的价值评判“阴影”中。
更令人难过的是,当意识到自己正遭遇的痛苦或许来自于久远的童年时期时,大家总是会不自觉地将对现状的不满情绪发泄在父母的身上,但我们发现父母也对此无能为力,因此没办法完全地怪罪于自己的父母。事实上,我们痛苦于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想象和掌控之中,对自我的失控,才是我们负面情绪的真正来源。
完美主义者总想要找到一个为自己的“失败”负责的“背锅侠”,但找来找去才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背锅”。


03
用“烂”形容自己,或许是最好的解药
内卷时代,每一个普通的年轻人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在“卷”的潮流中,学会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才更加珍贵。“卷”不是我们生存的动力,“比所有人都好”也不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就算真的比所有人都好了,你会真正停下追求完美的步伐吗?
或许,对顺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来说,自救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自我调节:
- 好好了解自己的完美主义,了解自己完美主义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动机,自己的“恐惧失败”到底意味着什么。顺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恐惧失败,但“恐惧失败”是很笼统的一句话,我们必须勇敢地去剖析完美主义的这层壳之下,到底在害怕什么。
- 不要把心思花在想如何完美上,而是开始去做不够完美的事。行动是破解完美主义的解药。行动,就是从做不够完美的事情开始。也就是说,可以去尝试一下“烂开始”,先做会做的和能做的,迈出第一步再说。
- 把对结果的专注变为对过程的关注,要多看到自己的尝试的过程,付出的努力。哪怕失败了,也要嘉奖自己愿意尝试的行为。
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人也并非生来完美,我们都是在不停地犯错和不停地修正错误中度过这一生的。只有承认了这个大前提,才能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意识到自己表现出的完美主义倾向,从而也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那些完美主义的想法、行为和感受。
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从“烂”开始,就完成了逃离“完美主义牢笼”的一半。
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
请爱我原来的样子,
疼我原来的样子,
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节选自几米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


本文内容整理自《觉知即新生——终止童年创伤的心理修复课》专栏,有删减与增添。

--今日互动--
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吗?
你如何与自己的完美主义相处?
欢迎分享你的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