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浅解(更新至第三章)
第一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疑问,中国人讲的道理为什么都这么矛盾呢? 例如有: 男子汉大丈夫要宁死不屈。 男子汉大丈夫要能屈能伸。 再比如有说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人生在世,要常读经典。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不如实干。 很多人在看到这些自相矛盾的俗语时,都会产生一种人生错觉,好像学习古人的道理并没有什么用。 但是大家想一下,这些道理真的不可取吗?如果大家读过道德经之后,自然就会明白。 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帛书) 道,可道,非常道。(传世) 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有很多,会讲道理的人也有很多,但是道理的用法却不会那么死板。有时需要自己根据情景来灵活变通。这个就是真传一句话和假传万卷书的区别。真正的道理可能就是一句简单的话,但这句话不是靠读的。而是靠悟的。读到的道理不是真的道理。通过读的方式悟出来的道理才是真正的道理。 道德真经的开篇就讲出了道理的本质,随后又解读了天地之中蕴含的本源之道。这是老子留给世人的宝藏,但历史上的道德经经历了无数次的篡改。在层层篡改之后,人们早就已经忘记了他本来的面目。 中华文字确实博大精深,有时候一个标点符号位置的变化就能改变一段话的整体含义。至今道德经已经传世两千余年。由于其所传承的道家思想的处事方针不像儒家思想那么安顺。所以为了避免道家思想的传世,历史上有无数统治者都曾对他进行过恶意篡改。他们篡改的方式就是更改标点符号,甚至是删减或添加文字。如果不是因为马王堆汉墓的考古挖掘,我们很难知晓道德经的真正含义。 传世本道德经的第一段内容为: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所讲的道代替了伏羲所示的卦象,又代替了无所不能的神,古人认为神可以操控人的一切事物,所以才崇拜神。但老子觉得操控这个世界的不是神,而是道。旨在让人在迷信卦爻和神灵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但又怕人们转而迷信“道”。所以开章才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这个道是什么呢?道是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所有规律。这个东西说不清楚,因为太多了。老子也没有办法描述这些规律,所以把它们统称为道。 了解完道之后,我们再来看道德经说的是什么。在流行版本的道德经中的第一句话写道:道,可道,非常道。这什么意思呢?一般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先来看一下道可道。一般理解的第一个道,就是指老子所讲的大道,这是一个道德经中的专用名词。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天地规律。 可,指的就是可以。 第三个道,指的就是说。 合起来就是:道是可以说出来的。第二句叫做非常道。按照流行的译本来看,这里面的非就是是非中的非,古人常讲非也非也,就是这个意思。常,一般人都认为是寻常的意思。所以按照这个译本来看的话,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道是可以说出来的,那么它就不是平常的道。这么来看的话,老子的意思应该是大道是没有办法描述的。如果能够描述出来,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大道。 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来看一下帛书版本。帛书版本的道德经与流行版本的有两处差别。 第一处差别是在也上。流行版本是道可道。帛书版本是道可道也。第二处差别是在长和恒上。流行版本是非常道,帛书版本是非恒道也。这个常和恒的差别就大了,常是寻常的意思,而恒是恒久永恒的意思。在发现帛书版本之前。很多学者都认为道德经是读不通的,因为道德经这本书啊本质上是探索大道规律的,主要讲述的是修身治国、养生与做人的道理。但老子第一句话就说,如果道能够说出来,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道,那么它就是寻常的道。这不是与自己接下来所讲的就背道而驰了吗?自己接下来要讲的就是大道规律。结果第一句话就说大道规律是没有办法说的,这就叫光速打脸。但是如果按照帛书版本来理解的话,就会通顺很多。帛书版本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的,但它不是恒久的道。不是恒久,也就代表着它会变化。 所以通俗点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老子首先说天地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讲述摸索或者是遵循的。但是这些规律并不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往下就比较通顺了。 “我接下来讲的这些道理,大家可以去遵循去执行,但是却不要太过于固执和执着。因为这些规律也好,道理也好,是存在变化的,是不断的在变化的。”如果这么来理解的话,也比较符合老子所在的时期。 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派的思想盛行,虽然这些思想理解起来过于复杂,但归根结底啊都是在说一些道理,人人都在讲一些大道理,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叫做:“我知道这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对啊,明明这些道理都没有问题,听起来很有道理。为什么我还是过不好呢?道德真经中的第一句话就解析了,里面提到了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道可道,世间道理也是可以诉说遵循和执行的。你知道这些道理,但是不去执行,这不就等于没有知道吗?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好好学习。大家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就是不去学习,这个不就等于零吗?所以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么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因为知道很容易。是能不能去做才是根本。 第二个是非恒道,也就道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还是拿学习这个事儿来举例。有的人偏文,有的人偏理,有的人理解能力强。有的人记忆力好,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再把这个视野扩大,有的人学习能力就是强,适合去学习研究,但有的人就特别灵活,适合去与人沟通。这个世间的道理有很多,知晓这个道理之后,要看看是不是适合自己,在一定情景下要沉默是金;在另一个情景下就要快言快语。道德经这本书的意义是讲解天地大道的。在讲一些道理的。所以在开篇就把道理的本质说了出来。接下来的理解也一样。 二: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帛书) 名,可名。非常名。(传世)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万事万物都是可以进行命名的,但是这个名称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这句话中蕴含的内容就更多了。比如说我们在讲认知这件事的时候,提到过,真正的认知是推翻自己之前的认知,真正的进步就是不断的摧毁自己以前的世界观。再比如说我们现在认为的科学是科学,但是再过多少年之后,科学说不准就变成了现在的神学。五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这个世界背后存在着掌控人类命运的“人”,叫做神。后来到了老子出现,老子认为这个世界背后存在着诸多规律:到了夏天,天气就越发炎热,到了冬天室外就会变得非常寒冷。所以掌控人类命运的其实是一种规律。这些规律太多我说不清楚,所以我们暂且将它称之为是道(清净经云: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或许在多少年之后,它又开始被人称为是定律、公式,但这些只是它一时的名称。 三: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帛书) 无名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传世) 之前说过,世上万物本没有名,因为有了人,为了方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理解万物就有了名。所以无名万物之母,有名万物之始; 如物理届,世界上那么多还没被人们发现的物质,正因为我们是未知的所以我们无法为其命名,如果强要命名的话那么我们称它“未知物”吧。 给事物命名代表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而名字本身是我们对事物特征的总结和理解事物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名字只是代表了该事物着某一个时间段表现出来的特征属性所以名字并不能让我对事物有全面的理解;而这也告诉我们,不要纠结于事物本身的名字而要抓住名字背后事物的本质,所以不要纠结于这个东西是不是道; 四: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传世)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帛书) 由于道德经的版本众多,所以在这一句话的解析上也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应该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妙。也有人认为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两句话的字数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没有删字或者是减字,只不过他们标点符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就是因为这个标点符号的变化。使得两句话所代表的含义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那么在帛书版本中是这么记载的: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帛书) 从这里来看,帛书道德经的记载更偏向于我们上述所讲的第二种解析,他们断句的位置是相同的。当然他们之间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差别就是在常与恒上,不过常与恒也并不是什么太大的区别,恒这个字可能更容易将老子的心中想法表达出来。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上面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讲的就是道的形成,天地规则的出现。下面这句话讲的就是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天地规律。 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徼。首先我们来看恒无欲以观其眇,其中的恒就是永恒,恒久的含义。无就是有无的含义,欲就是七情六欲。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欲望。连起来就是要让自己时刻达到无忧无求的状态,没有欲望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之后去干什么呢?去观其妙。以就是用来的意思。观可以理解为是观察观测。其是一个代指词。在这里是代指这个“它”,指的就是道。而道我们之前说到过,其实就是天地规律。眇(妙)可以理解为是奥妙奥秘的意思。所以整句话的解析是这样的:要一直让自己达到无欲无求,没有欲望的状态,这样才能观察到道的奥秘。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什么呢?我们结合前面讲到的话,也就能够大体知道老子想要表达的含义了。在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有很多,这个世界上的规律也有很多。这些规律和规则明明都很清晰,但人作为一个个体看待事物时,难免会戴上有色眼镜,这个就是人道的规则,人道不像天道那么无私和完美。我们习惯给事物添加标签。就比如说我们给万事万物都确定了名称,我们把寒冷的季节称之为是冬天,把炎热的季节称之为是夏天。给这些季节冠以标签,可以让我们更简便的分析它们的属性。但,同时也局限了他们。再通俗点来理解,比如说我们的亲属与其他亲属发生了争执时,我们的父母与其他的老人产生了争斗,一般人都会想,这是我的父母呀,凭什么碰我的父母呀?结果双方的年轻人都这么想,然后事情就越来越糟糕了。这个就是因为我们时常会先入为主,考虑到自己的境况,所以老子才说,我们看到天地规律、时间、道理时,应该学会无欲。把自己的欲望排除在外,也就是说不要戴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件事情。这样的话整个规律和规则的脉络就会变得清晰。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看到事物玄妙的地方了。 当然这只是第一层含义。在这句话中含有修行的含义。我们都知道道教源自于道家思想,但是熟悉道家思想的朋友知道,道家思想是讲规律和道理的,而道教是阐述修行观念的,他们之间怎么会有联系呢?难道道教的修行观念是从道家中衍生出来的吗? 还确实是。在战国中期时,黄老道家思想开始流行,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道,讲的是如何寻找道。而黄老道家思想继承的,就是如何问道,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修道。修道就可以称之为是修行,而后世修行者推崇的打坐观念,在道德经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打坐是什么呢?打坐是放空思绪,让自己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古人认为,心静如水时,就可以与宇宙最高级的力量产生呼应,以此来洞悉整个世界。我们再反过来看这句话,恒无欲以观其眇。自己无欲无求,以此来洞察道德奥秘。这个不就是打坐的理念吗?先人认为老子的这种状态可以让人洞察得到的奥秘,后世的人也认为打坐冥想这种状态有着特殊的作用。 还有一点,华夏大帝的打坐源自于黄老道家。被道教继承和发展,印度的冥想源自于印度教或者佛教,他们为什么能够同时知晓这种无欲的状态呢?唯一的联系就是老子化胡为佛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老子化胡经》。 当然,这些说法都只是猜测,大家当做故事一听就好了。 我们再来看后半段的含义,后半段提到: 恒有欲,以观其徼。嗯?刚才老子不是说要恒无欲吗?不是要让自己时刻处于无欲的状态吗?为什么又紧接着说恒有欲呢?为什么又要让自己时刻达到有欲望的状态呢?我们可以试着这么理解整个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说的就是看透规律的方法。而其中的恒无欲以观其眇是第一步,恒有欲以观其徼是第二步。 我们先来解析一下后半句话。在恒有欲以观其徼中恒还是恒久的意思。有也是有无的意思。欲就是欲望。前面的恒有欲不难理解,不过就是无变成了有。后半句话中的以观其也没有什么变动。还是以此来观测大道的含义,不过眇换成了徼。这个徼就是边际边界的意思。也可以将其引申为端倪。所以连起来就是要时常保持自己的欲望,以此来观测大道的端倪。 这个是什么含义呢?我们将这两句话全部串联起来,就会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解析。老子认为我们在看待天地规律时。如果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参透,那么首先就要让自己跳出这个规律之外,把自己排除在外,以一种俯瞰的角度,以一种无我的角度来观测大道的运行情况。这样就能知晓大道奥秘的地方。但是这个角度却不一定准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还要做第二步。第二步就是把自己考虑在大道之内。看看大道在自己身上会出现什么变化情况,以此来观察道德端倪和应寻规律。是的,这才是看待事物或者是悟道的本源之法。 通俗点来讲,当我们考虑问题遇到瓶颈时,首先要把自己考虑在外,在不添加任何主观思想时,我们就能够看透事情的本质。然后从事情的本质出发,再把自己考虑在内,看看这件事情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再以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五: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传世)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帛书) 老子提出“有无”两者,为宇宙万物规律的大门。又进而指出“两者同出”一大原则。“同”,是“有无二元同一律”。同出,异名,同谓。后提出“一”生一切,一切即“一”,一本万殊,万殊一本的原则。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无分。体会这个道理容易,生活中运用到此境界可不容易。所以大家经常大道理讲的一套又一套的,只是做不到。 “同"不仅是要理解“同 ‘有无’二元”。庄子所谓"通其分为一”,说的是本。同有无,则有无合一;同物我,则物我合一;同生死,则生死合一;同天人,则天人合一。同贵贱,则贵贱不二;同贫富,则贫富不二;同苦乐,则苦乐不二。 但是有无始终有别,属人之执念;如果破初执念消除有无没有区别,才能提高境界。所以老子最后又说一句说:“同,谓之玄”。又说“是谓玄同。”是浑同有无。浑之又浑直至鸿蒙未判天地未来宇宙还是那个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的那个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那个物质之前,还有什么有无?所以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明白了这段话,也就明白了知晓天地规律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古人常讲“悟道”,悟不是读,而是类似于苦思冥想道就是天地运转的规律。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古人的思想还是非常科学的。 所谓悟道,其实就是研究天地规律的运转。听起来有些玄学的味道,但其实却恰恰相反。什么是天地规律的运转呢?无非就是秋天落叶青蛙冬眠,在我们今天将这些规律统称为是自然现象。而古人早就知道了这些规律是自然现象,他们真正想要探究的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存在这些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因为华夏文化确实是源远流长,千年不曾中断。所以古人已经看过太多故事了,他们发现朝代的兴亡也好,社会的发展也好,实在是太过于巧妙了,巧妙的就像是提前被设计好了一样,巧妙的就像是有一个造物主在秘密策划一样。所以你现在明白道德经真正想讲的是什么了吗?今天我们接着来看道德经的第二章,看老子道出了哪些道理。 我们看道德经还是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本为主,因为我认为起码在今天看来,这一版本是最接近于老子思想的版本。在帛书版本的道德经第二章中记载: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由于我的解释和传世本不太一样,所以就直接不看。自己来解析一下。首先第一句话是天下皆知美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首先天下就是普天之下的意思。往后的皆就是都的意思,知就是知道的意思。美就是美丽。为可以理解为是。恶,就是与美相对,可以理解为是丑恶。大多数人讲这句话的时候,理解为是:天下人之所以知道善是什么东西,是因为有恶。它们相互对应。往后的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也是这个含义。天下人之所以知道善是什么东西,是因为有恶。 世界的构成就是这样的,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于正反两面。但是这个解析与后面的很多话是没有办法对应的。所以按照帛书版本来理解的话,到底应该是什么含义呢?我们一起试着换一种解析。 如果以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切入点的话,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天下人都知道,都认为这件事是美好的话,那么他丑恶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天下人都认为这一件事是善的时候,那么他不善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这两个解析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种解析是道理,一种解析是方法,一种解析涵盖的是阴阳观念,阐述的是万事万物皆存在阴阳两面。而第二种解析阐述的是一种实际的大的规律,更能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相互结合。 我们可以尝试着与生活相互对应一下。老子讲的是天地变化之道,这个道理就是当人们都认为这件事是好事的时候,那么这件事就会变成坏事。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没有百年企业,为什么人无完人。其实并不是没有百年企业,而是没有成名的百年企业,也不是人无完人,而是没有一直有名的完人。 诺基亚手机成立于1865年,曾经在手机领域延续了长达十四年的霸主地位。诺基亚巅峰时期是欧洲市值最高的公司,真的可以称之为是富可敌国。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诺基亚手机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百分之72.8,这是什么概念呢?基本上就已经垄断手机市场了。就在人们以为他不可能被什么东西打败的时候,这座通天大厦轰然倒塌,这个时候天地的规律就来了。可能大家认为这是公司管理层眼光的问题啊,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柯达,比如三星,比如某明星。再比如未来的苹果公司(请各位共证)。 2007年7月10日,自从马云成为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开始,他如日中天的事业就来到了在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时。马云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当选了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的联合主席,甚至在之后还加入了联合国。在当时有关于马云内容的评论中,他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而且就在他要走上巅峰的时候,恶的一面就出现了。或许大家又会把马云的问题归咎于其他原因上。是的,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大家仔细回想一下,是不是在自己的身边也出现过类似的事情。 就在人们以为这个朋友已经登上巅峰的时候,他却突然掉了下来。就在人们以为这是不是件好事的时候,这件事就会变成坏事。这个就是时间的第一条规律,简单来说就四个字:物极必反。 这条规律不只是作用一个人和一件事,它甚至作用于一个朝代的行为。比如说美国。很早之前就有人说过,霸主地位易主是迟早的事,那是什么时候易主呢,就是在人们都认为这件事儿是好事儿的时候。由此出现了第二层含义,我们都知道了物极必反这个规律,但是却不知道这个规律的变化情况。 通俗点来讲,知道一件事发生到极致的时候会变坏。那么这个极致是什么时候呢?这个极致就是当人们都认为这件事是好事的时候。这条规律就开始出现了,不管有没有其他原因,这条规律是一直存在的。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这一句话就是举例了无和有相生相灭,难和易相互对应,长和短相互比较。再往后阐述的就是事物的阴阳两面,高和低、东和西、先和后。 第二段话就是巩固第一段话的。第一段话是从美丑善恶两个角度来讲,物极必反的规律。第二段话阐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两面,也就是说物极必反这个规律它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古书中记录了皇帝帝和蚩尤的大战,那黄帝是怎么打败蚩尤的呢?黄帝知道蚩尤邪恶贪婪,但是他并没有阻止,甚至是助长持有的贪婪。因为他知道这个规律。当蚩尤的贪婪到达这个极点的时候,天道自然就会轻浮。 知晓规律是第一步,怎么运用这个规律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接下来老子讲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以就是所以圣人不用解析了。居在古代有任与选择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无为。无为是道德经中的中心思想。行就是行使,不言就是不说话,教就是教导。所以连起来就是:因为有这些规律,所以圣人才会去做无为的事,才会去行使不言的教导。这里面的关键词就是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 到底什么才算是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呢?我们把整章看完或许就能明白了。后面的两句话是: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为居,是以弗去。 这句话的含义是。天道没有让万物开始运作,他们自己就会自然而然的开始发生。他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万物,万物成功运转。他也没有居功自傲,正是因为他没有居功,所以他的功劳才不可抹去。 现在我们再来理解一下这个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如果单看字面含义的话,无为之事就是不作为的事,不言之教,就是不说话的教导。听起来莫名其妙的。既然第一句的时候我们能用百年企业或者是百年组织来举例。那么在这句话上,我们也能够将其带入。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大家觉得还不错的百年老企业呢?或者是大家都认为非常好的这么一个人,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很简单,他们低调的很,我倒认为这个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就是这么简单。但是所谓的低调可能包含不了其中的含义,但是比较好理解。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在同时点来理解,如果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有钱,那么他很快就会没钱了。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这个人有钱,或者是都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钱,那么他可能就会一直有钱。那么这是不是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呢? 各位可以把这些套用在生活中,但是所套用的时间线要尽量拉长。 第三章 你觉得这个世界公平吗?或者说你印象中的这个世界公平吗?有人生于贫困,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生在罗马,父母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有些人的起跑线就是你的终点线。从小就拥有我们穷极一生也获得不了的财富。有人可能这一辈子都走不出一座大山。 很显然,公平是不存在的。而大多数矛盾也正是源自于这种不公平的现状。从前段时间的丁真爆火到演员郑爽日入二百万。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抨击和讨论,并不是因为丁真和郑爽获得的多,而是因为有很多比他们付出更多的人,却不如他们获得的多。 从这里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出,天道和人道最大的区别:天道看似无情,灾害贫乏,但他从来不偏不倚;人道看似有情,有爱有恨,但他总是利益至上。那人道怎么才能接近于天道呢?怎么才算是公平呢?在道德经的第三章中就诉说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句, 不尚贤,使民不争 其中的不不用解析了,就是否定的意思。尚有着尊崇注重的含义。贤一般指的就是贤者、有德行的人或者是有才能的人。使可以理解为是使得,民就是百姓。连起来就是:不尊崇贤者,让百姓不再争夺。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道理,也有人觉得不太通顺。这没关系,看了下面的内容自然就懂了。 接下来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不以稀为贵,让百姓不偷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大意就是不展现欲望,让百姓不被迷乱。 熟悉了这句话你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不公平的根源到底是在哪里,其中的贤物欲就是根本问题。我们一直在追求贤者,希望自己变成有才能的人。但实际上这个才能的标准不是你我所决定的,也不是有好坏程度,道德高低所决定的。而是由这个社会所决定的。 在七零后、八零后这一代大部分人都想要做老板。到了九零后这一代大部分人想要做明星,再到现在的零零后。大部分人都想要做网红。但是大家想想,当时我们的选择也好,还是今天年轻人的选择也好,这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社会让我们去选择的。在不同的时期,社会树立了一个标准。只要是存在这个标准,就会出现争抢,出现争抢,那么不公平自然就出现了。只要有标准就存在高低好坏,那么必然会出现争斗。 如果大家不太理解的话,我们再往下看。难得之货是什么?很显然,钻石、黄金、金钱,名牌包名牌汽车手表包括什么雷击木或者舍利什么的。这些都是难得之货,其中的钻石最明显,这根本就是少部分人赋予他们的价值(推荐大家看看电影《血砖》)。 细想之下你就会发现这些难得之货,就是社会衡量个人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之后,也就会出现争抢,往后的欲望也是一样。如果将无为而治理解成为是真的躺平无为,那么这句话就变得很好理解了。天道与人道最大的区别就是天道可以自然运转,而人道则不然,天地的规则就像是一张大网,严肃无情却井然有序。人为的规则是呈金字塔形的。大部分的情况是,少数指挥多数人到想要运转,就必须要有高的标准,让人们去遵循,让人们去争取,这样他才会发展。 少数人能够指挥多数人的方法,就是制定标准。设立难得之祸和控制人们的欲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大同世界。其实如果把这三句话应用到现实世界中来,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人平等。存在高低标准,没有什么特别珍贵的东西,大家不会为了利益去争斗。每个人都是无欲无求的,没有人会得到更多,也没有人会得到很少。大家的付出是一致的,获得是一致的。这样的世界自然而然就团结在一起了。应该有不少朋友在课本上看到过关于大同社会的论述,我想也就是如此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我们刚才论述到了大同社会这个概念,这句话所讲的就是怎样进入大同社会。如何进入大同社会呢?进入大同社会的治理原则就是虚其心。虚有着空虚虚弱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减少,其是一个代词代指百姓心,心可以理解为是心机,所以连起来就是减少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子,降低百姓的竞争意识,增强百姓的体魄。 最后这句话常常被后人诟病,恒使民无知无欲,听起来有一些愚民的味道。其实还真不是。在大同世界中无知无益是一种良好的状态。这里的无知无欲并不是要控制百姓的思想,而是让百姓不用费尽心机去学习那么多的东西。不用去追逐自己的欲望。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没有内卷的美好社会状况。 最后的两句话就是道德性的中心思想: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们一个字一个字的来解析一下。首先第一句是。使夫智不敢为也。 夫知这里指的就是智慧的人。最后的不敢为就是不敢胡作非为的意思。所以连起来就是使得那些聪明的人不敢胡作非为。 如果看到这里,大家还有些疑惑的话,我们就把整句看完。第三章的结尾处是为无为,则无不治。大意就是说这就是无为而治,看上去是无为,并没有主动去做什么事情,但是天下乱世却全都被治理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个世界通常是由聪明的人进行控制的。金钱也好,黄金也好,钻石也好,他们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他们的价值本身都是由人们去赋予的。自从有了交易,黄金变成了一种交易标准之后,它们突然就变得有价值了。但是他们的价值是谁赋予的呢?是少部分可以控制他们的人富裕的。我们首先要接受的是人的智慧是有高低之分的。我们可以想象社会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在当时并没有金钱和统一货币,那个时候就会出现大同社会吗?其实并不会。因为人们有高低之分,所以到头来还是会有一些聪明的人去制定规则。在这些规则中就包括贤者的标准、可以进行交易的稀有资源,以及人们为了牟利从而钻研的种种欲望。 规则出现之后,诸多不公平的现象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丁真就是如此,许多人勤勤恳恳,竟然不如他的一次机遇。但他碰上的真的是机遇吗?到底是机遇还是人为的呢? 很明显,这就是人为的,这是不断炒作出现的产物。就像是小马云(范小勤)一样,随着它热度的降低,它就会慢慢的被人为所抛弃。这个时候制定规则的人会再去寻找其他的热点,以此来满足一些人的欲望。郑爽的日入二百万也是这样,一天二百万是什么概念呢?按照月薪五千来计算啊,要不吃不喝攒上将近三十四年的时间。以一个正常人的标准来看,二十三岁大学毕业要奋斗近五十七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他一天的标准,这个就是人为的结果,他并不是自然而然火的,而是因为某些人可以烘托出来的,所以诸多不公平的现状,与其说是天道不公,倒不如说是人道不公。 所以让一些聪明的人无法胡作非为,世界自然而然的就会趋近于公平。从这里来看,又再一次验证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认为矛盾的出现是因为人为,没有人为。做到无为而治,并没有解决矛盾,而是根本不会产生矛盾。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在治理什么东西,而是在无为而治的这种治理过程中不会产生矛盾。这个就是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德经的第三章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但是这种社会状态会不会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呢?目前,世界上社会矛盾最激烈的地方是在哪里呢?是在美国,美国属于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虽然就是利益之上,当利益变成社会衡量个人的标准之后,道德和公平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表面上来看,美国十分的公平法治,但是实际上美国的上层垄断资产阶级与下层的被剥削者已经变成了十分严重的对立关系。就像是白人与黑人的关系一样,资产阶级的垄断会越来越严峻,对底层人民的剥削会越来越严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办法调和的。但让很多人纳闷的是。正是因为这种不可调和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不公平,所以使得美国社会顺其自然的进入了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虽然两极分化严重,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不断的激励社会。所以老子所讲的社会虽然实现了公平,但会不会因此失去发展的动力呢? 公平与发展到底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这也是我一直纳闷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我所理解的道德精神是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比起大家从我的文字中学到什么东西,我更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去感悟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
:D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6 22:29:36
-
平静对事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21 11:39:09
-
OLi酱竟然会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6 04:16:41
-
yqE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8 04:12:55
-
Rovi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5 23:34:51
-
知非🙃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8 22:03:06
-
豆友58518765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19 23:41:38
-
楠烊玺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9 10:56:20
-
恐怖直立猿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4 10:17:39
-
今夕何夕兮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1 22:26:50
-
伊娃Eva学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30 00:03:15
-
OliveZh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3 23:38:29
-
༺伏࿈念༻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7 16:08:33
-
毕朝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1 06:20:24
-
🎀huahuay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8 13:10:42
-
银河系羊羊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3 21:37:27
-
豆友215425130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2 11:57:17
-
东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3 08:54:02
-
行修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8 17:34:45
-
筛瑞噗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7 16:58:26
-
熏子熏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7 14:34:47
-
桃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7 08:07:16
-
豆友19553155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6 16:51:24
-
哒哒遛遛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8:27:00
-
QinQ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6:23:52
-
六爻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5:03:28
-
迷路的小软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4:30:25
-
好运安持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3:56:10
-
花雪陈抓野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3:36:28
-
中里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13: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