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撷芳主人:追寻中国人的形象记忆,让未来的我们更“像自己”
从去年年末开始,中韩两国网友关于汉服和韩服起源的争论不断出现。对于中、韩古代服饰中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元素,究竟谁是原创,两国网友吵得一塌糊涂。
这场文化争端,也反映了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中国年轻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发强烈。那么,认识传统的服饰文化,除了帮助我们定位自己,又能给未来的“中国设计”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和灵感?
本期我们请到的嘉宾是服饰史研究者、《Q版大明衣冠图志》的作者董进老师(@撷芳主人),继@燕王WF、@扬眉剑舞 两位服饰史研究大咖之后,活字电波终于集齐了“眉燕芳”天团~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与撷芳老师继续进行有关服饰文化的讨论。

📢
嘉宾 | 服饰史研究者@撷芳主人
本期节目已于小宇宙、喜马拉雅FM、苹果播客上线,
点击下方👇链接,或在各平台搜索“活字电波”即可关注收听!

*内容为音频文字实录及相关资料的整合
“汉服”、“韩服”究竟谁是原创
❱活字文化:怎么看待近期网络上有关中韩服饰文化的争论?
❱撷芳主人:目前来说,它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它跟现在整个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相关。近年来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不断提升,大家想重新塑造、或者说找回我们的文化自信,所以就会在对外的文化交流方面格外关注。大家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树立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自信。不过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争论缘起于人们对知识理解的不同而产生的争论。我想一场文化争论的目的不是争吵,而是希望通过这次的争论让我们增加一些学习知识的机会,丰富我们自身的文化常识。
对于很多历史的、文化的细节,我们要真正地了解它真实的地方。还要了解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情况。这就涉及到了未来的知识普及和传播的工作,我想是任重道远的。至于韩国他们网友的一些说法,确实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
❱活字文化:大家越了解到明代的古装装扮,就会越发地好奇为何明代的服装和韩国的服装那么接近?这时就会有很多人想找到像您这样的专家,讲一讲到底怎么回事。请问,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避免这种误解的更多地出现?
❱撷芳主人:确实是这样。由于韩国从地缘和政治上都跟我们中国比较靠近,所以从元代之后,元明清三代都跟中国的文化交流十分密切。从服饰上来说,自元代开始,朝鲜半岛的服饰就一直借鉴了中原的服装特色,包括元代蒙古的服饰特点。
这也和近几年大家开始对传统服饰的关注有关。即便不说服饰,以建筑为例,韩国、日本也有很多古代传统建筑和中国的古建非常相似,这是典型的文化传播的例子。虽然中国的元素不断传入到朝鲜半岛,形成了文化上的相似性。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文化传播过去,必然是要跟别国本土的风俗习惯、自身的审美、气候、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起居方式相结合。之后,必然会发展出更适合该国家的特点。所以,我们会发现韩服和我们的传统服饰比较来说,既有相似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明显的不同。这跟他们的生活、起居方式,跟大环境相关。所以,当我们的文化元素传播到周边国家后,它必然要经过自身的改造,发展出他们自己的特色。
我们需要厘清的几个观点:一是要了解文化的传播作为客观事实的存在。周边国家可能基于本国的文化自信,会有意无意地淡化或者忽略文化传播的现象。二是要认清文化传播后,必然会经历本土化的改造。
我们不能把周边国家所受到的中国文化影响的产物,视作原原本本地保存了中国文化的真面目。网上曾有这样的言论,说要看唐朝就去日本,要看明朝去韩国,还提到把日本的建筑都认为是唐代建筑的一个典范。于是现在有很多国内做仿古建筑的地方,明显会把日本建筑形式照搬过来,讲是唐代的样子,同样在服饰方面,尤其是韩服,因为和明代服饰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就会有好多人误以为韩服的元素就是明代元素,从而把它直接拿来用。这会导致新的误会产生。
另外,关于如何借鉴传统元素的问题。尤其是不同国家的传统元素,我们要有一定的甄别能力。我们应当通过发现细节中的像与不像,进而了解它背后真正的、深层的文化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多多学习,来提高我们自身知识的积累。

❱活字文化: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更开放、宽容的心态来看待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这种文化上的影响和交流。要从服饰史和时尚史的角度来说,东亚各国在时尚上相互影响也是经常的事了。元宵节时,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里面所描画的明代宫廷中,无论男女,下身的裙子都是鼓蓬蓬的。
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专家孟晖老师曾经写过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叫《满朝朱紫贵,皆如郝思嘉》她写的是明代宫廷流行的一种奇怪的时尚,无论男女都喜欢在裙子外袍下加一个裙撑——这玩意儿从朝鲜流传过来后,“到了成化末年,紫禁城内外,满眼都是下半部圆鼓如伞的文武大臣啊!”难怪,你看明朝的画,多见女裙男袍的下摆皆浑圆张撑,原来,都像郝思嘉一样,裙里另有玄机。
这个场景看起来很滑稽也很有喜感,您肯定也关注到了,那么明代男女为什么都穿“蓬蓬裙”?东亚各国的时尚交流,您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撷芳主人:明代的“蓬蓬裙”确实在典籍上有记载,是用马尾编织的质地较硬的衬裙,叫“马尾裙”。它盛行于明宪宗成化年间,最初流行于京城,受到歌妓、富商、贵公子的追捧,被认为是“市井浮华之饰”,后来朝廷大臣无不穿着,“无贵无贱,服者日盛”,体胖之人在衣下穿一件马尾裙即可,身材瘦小的则需要穿两件乃至三件,使外衣下摆四张,仿佛撑着一把伞。阁老万安的马尾裙“冬夏不脱”,周洪谟“重服二腰”,被后人视为服妖。
由于对马尾的需求量陡增,以至于出现了偷拔官马鬃尾的现象,“有误军国大计”,弘治元年正月,明孝宗下诏:”今后有用马尾服饰者,令锦衣卫缉捕!“马尾裙的流行遂戛然而止,但用织物制成的衬裙依然受到士庶男子的钟爱,明墓中出土过一些相关实物。

当年,很多商家向大家营销,说这个裙来自朝鲜国,是那里的流行款式。但是我们通过对朝鲜和中国文献的梳理,发现朝鲜半岛当年并未有“马尾裙”是流行裙款的记载。它实际上是中国既有裙撑上发展出来的一个用更新、更硬挺的材料制作的新款的衬裙。可能商家为了推广得更有噱头,编造的信息。
不过这也说明,在我们的消费观念中,大家更愿意接受、追逐从域外传来的物品,这之中可能会有新鲜感和优越感的体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这种跨国的时尚交流还是会偏少一些,因为时尚传播需要克服很多不利因素,比如路途遥远的地理环境的格局,还有时间的有效性。不过随着文化交流愈发增加,有很多经典的款式会向多国传播。比如唐代的服饰曾经一直传播到日本。
我相信,在中国的服装传播到周边国家时,也是作为一种时尚的流行品,传播过去,然后成为他国的一些经典款式。这些,可能是服饰历史中一些比较有趣的亮点。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更多地挖掘这方面的资料,梳理出更多的例子。
古人的设计充满想象力
❱活字文化:中国历史这么悠久,几千年来服饰文化的发展肯定也是丰富而多变的。因此我们对于服饰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像您这样的研究者不断地提供扎实的研究,需要更多地面向大众做知识普及。这样,文化的常识才能慢慢地建立起来。

过去,服饰史的知识普及不够,大多数人对衣饰的补充认识,来自戏曲、女画或是民间的年画,包括我自己的经验也是这样。我还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孟晖《潘金莲的发型》,她写到潘金莲的形象时,说潘金莲的整体造型状如金字塔,下面的裙子是撒得很开的裙型,上衣的衣摆、袖管也是喇叭形,这就使得人的外形在裙底部位最宽,越往上越向内收缩,而金字塔的顶尖,就收在髻的尖头上。听她的描述我完全是震惊的,觉得这个形象太奇怪了,跟常识里认知的明代女子端庄的形象距离很大。
直到看到你画《Q版大明衣冠图志》中的女性衣着,才发现原来所谓的“金字塔形”并非那么奇怪,而是这么可爱和美的存在。就是说,对于古代的服饰印象,光凭我们的想象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我很好奇您在进入古代服饰研究领域的时候,最早是否经历过像我一样的状态?
❱撷芳主人:我刚刚接触古代服饰的时候,确实有一种颠覆性的感觉。几十年前,我在年轻时看见的传统服饰的造型也是来自古装剧、连环画小人书。那时候形成了一些对古人着装的想象,当我们接触了真正的传统服饰的资料之后,会发现确实有很多颇具颠覆性的,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例子。
比如您刚才举出的明代女性形象的例子,就是很经典的一例。我们想象中的明代女性就像我们在女画中看到的那样,修长、苗条、纤细,上衣下裙,身上还系有一个很长的飘带,非常飘逸的样子,但它与出土的服饰文物、写实的画像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它更多地是来自我们古人对于女性的理想化的设计。这种设计服饰的原型本身来自于唐朝女性的日常着装。

服饰的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有纯粹的停留在艺术层面的非写实的形象塑造和发展,同时也有生活中根据需要,功能性强的,发展出来的比较实用的款式。这二者之间可能会存在很多的差异。这是现在我们去博物馆参观时,许多人不免要吃一惊的原因。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是古代服饰过于宽大的表现。与我们现代服饰相比,古代服饰的放量之大,以至于让人难以理解,这种现象也是很正常的。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通过对传统服饰的知识普及和传播,让大家了解到中国古代服饰的真实样貌,同时也能了解到这种真实样貌所承载的传统美学,而这些或许对于现在的艺术设计有一些借鉴的作用。
❱活字文化:当你真正地走入古代服饰文化的世界,就会惊叹于发现古人的审美趣味之高,设计的别出心裁。一个感觉是,生活中任何题材好像都可以成为古人的服饰花样或者首饰设计的元素。比如这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展出的益庄王妃楼阁人物金簪全套, “把一整套房产戴在头上”,这个复原图是您做的,对吧?
❱撷芳主人:是的。

❱活字文化:大家都会觉得奇怪,这种整套的平台楼阁,竟然可以成为一套经典的引人注目的美丽的首饰,我觉得今天很多的设计师都不具有这样的想象力。这样的例子您还知道多少?这些设计能给今天的设计师带来什么启发和灵感?
❱撷芳主人:古人对于服饰图案的设计充满了想象力,有大量的题材都是我们今天所想不到的。比如说您提到的亭台楼阁,在古人眼里,它是一种叫做“仙人楼阁”的题材,是充满了浪漫想象的设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纹样设计也都承载了古人的独特构思。
比如古人很喜欢传统节日里设计应景的题材,他会把传统节日的元素体现在首饰、服饰上面,让大家一看到今天的穿戴就知道是在过节。我过去经常和大家介绍传统节日的一些元素,例如明朝人在过年的时候,使用大吉葫芦,“葫芦”谐音“福禄”。元宵节是赏灯的正节,所以古人会把灯笼的图案用在首饰和服饰上,成为灯景。这之后很多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图案,清明节除了扫墓之外,古人还有个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女性要打秋千,因此秋千仕女就做为一个清明节应节的图案用在服饰上。端午节有五毒;清明节有牛郎织女;中秋节有玉兔,重阳有菊花……种种这些图案都和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现在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容似乎减少了,我们过节仅仅停留在吃上面,比如吃元宵,吃月饼或者吃粽子,好像没有其他的文化享受在内,不会像古人能够在节日里穿上专门过节的服饰,把庆祝节日的喜庆氛围穿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当然,这也和古今的审美差异相关。
现在设计师使用的牡丹、龙凤的元素进行特别生硬的组合堆砌,一是看不到太多的文化内容,二是这些元素使用的久了,大家都会出现审美疲劳。包括我在内的服饰爱好者看来,这种设计已经无法真正来代表中国的传统美学了。所以我们希望设计师能够多去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文物,以及相关的素材,从中找到更多可以用作设计的中国经典元素,从而提升现在的中国风的设计。

❱活字文化:感觉古人生活要比我们今天要更加讲究,而且在艺术设计上更加忽略一些禁忌。比如明代的男性有用一个字来做戒指的装饰的例子。
❱撷芳主人:没错。在一些官员出土的金戒指上,我们看到“忍耐”二字,这可能跟他在官场上的经历有关,这也是给他自己的一个特别无奈的提示,相当于把一个小的座右铭用在了首饰上。古人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死板,其实也有很多很活的想法,这些我们都可以多了解一些。
❱活字文化:需要我们今天的设计师多学习一点古代文化的知识,其实能找到无穷的灵感。
您在这方面好像一直在努力,因为我在您微博@撷芳主人 里看到,您用清宫旧藏的蓝缎地平金绣松鹤纹老旦披(戏衣)的纹饰——前后身各绣一棵松树,树上栖有仙鹤,树下有湖石和兰花、月季、丛竹,将其简化、抠图做了一个效果,并建议用在现代设计中,例如给卫衣设计做了效果图,我看到很多人求淘宝链接等等。
大家除了说想买,也在讨论这种古代的服饰文化元素如何进入现代生活设计。这是不是也是您一直很想做到的事情?

❱撷芳主人:是这样的,对于我们在做的传统服饰的研究来说,很希望这种古代的服饰元素能够在当今社会上有所应用。除了把传统的款式继承之外,还希望将刚才提到的图案元素,或者古人在美学方面的设计,能够和现代的服装设计更好地融合起来,在生活中也能应用到中国传统的美学。因为我相信,中国古代的设计还是非常有生命里的。现在应用得少,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对它们了解得少,而不是说传统的美学过时了或者说没有生命力了。
所以我基于自己对传统素材的收集,希望能尝试将更多的图案和现在经典的服装款式做融合,看看能否我们也把它穿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对于我们现在的服装设计来说,它是一个丰富,而不是一个替代的作用。
我希望作为中国人,它能够在日常着装时多一个选择,我们除了有时装、西装之外,是否能增加一项具有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的服装款式,哪怕只有一些图案,因为我不是做服装设计的,所以我就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自己做的这些简单的实例,能够吸引到其他专业的设计师来关注这个问题。我也希望将来自己买的衣服上面,能够看到有很多漂亮的传统元素在内。
❱活字文化:我很好奇,您在微博上已经是一个大V了,而且您经常会发一些提供灵感的东西,有没有人直接来找您合作?
❱撷芳主人:目前没有合作,但是有不少设计师会来找我探讨一下,比如说是否有合适的元素推荐,这时我也会很愿意地提供给他们,因为我觉得素材本身需要加大分享的力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是活跃在网络上的原因。我希望把更多的传统素材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应用起来。如果将来有这样的合作机会,再好不过了。
聊聊十年“汉服热”
❱活字文化:说到古代服饰在今天的应用,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汉服。那么,怎么定义“汉服”?是否存在一个传统服饰的样版?
❱撷芳主人:汉服运动十多年来,大家确实有很多争论的点,比如到底选择哪个朝代的服饰作为参考对象。
实际上,如果我们真正关注服饰史的发展过程,会发现它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尤其是到了明代,可以说明代的服装有一个特点,叫集历代之大成。很多传统的经典样式,在明代服饰上都够看到,比如说皇帝的冕服,是萌芽于先秦时期,定制于东汉,历代相沿,同时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发展变化,最后一直延续到了明代。

像官员的朝服,也是在秦汉时期出现,然后也被继承到了明代命妇礼服的大衫霞帔。如果说它的源头,是唐代女性的着装。像官员的乌纱帽和圆领袍,也是明初按照唐代男子的幞头、圆领的装束重新设计出来的。像公服用展脚幞头、大袖盘领袍,这又是唐代的幞头、圆领经过了宋元的发展,而出现了一种有特色的形式,也被明代给继承下来的。甚至像元代的服装款式,因为很适合马上活动,有它的实用性,所以明朝人也把它继承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服饰的经典款都被继承到了明代服饰中。
所以,这其中的提示是,我们不要孤立地看待传统服饰的款式,现在如果回头看明代服饰,你发现它可能是一个大杂烩,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它继承了各个朝代的经典服装款式,但它并不会显得杂乱。
所以并不是说喜欢唐代就穿一个唐代款式,喜欢宋代就穿成宋代的款式,不是这样的。古人关于经典款式有比较明确的继承和穿着场合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冕服、朝服,是用在隆重的祭祀和大型朝会上。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功能需求,选择不同的服装款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历史上所有经典款式有一个继承,然后赋予它一定的功能,让其有秩序的在不同的场合、情境之中使用。这是我们现在比较忽略的一个问题。大家或许以后可以针对服装的分类、功能,与传统服饰来做结合,在这方面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活字文化:您进入到古代服饰文化研究时,为什么对明代那么感兴趣?
❱撷芳主人:从我刚开始接触、了解、学习明代服饰的时候发现,它是除了清代以外,距离我们相对较近的一个朝代,它留下的实物和文献资料是非常丰富的。
尽管如此,十多年前,还是没有资料是对明代服饰做系统的梳理。我当时就认为应该把这个留存资料这么丰富的时代先进行研究,这样我们能够梳理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由近及远,再通过梳理,反推出更远的朝代一些缺失的信息。我认为这样从后向前、由近及远的研究方式是非常有效的。这是我个人的一个选择,从明代开始,逐渐地向前研究。
❱活字文化:这是否是您创作《Q版大明衣冠图志》的初心?
❱撷芳主人:没错,因为明代留下了丰富的实物和文献资料,所以我才能够把它系统地绘制出来。对我自己来说,从明代开始学习传统服饰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活字文化: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说这本《Q版大明衣冠图志》是一本创造历史的科普书,因为在它之前好像没人能够断代的把一个朝代的服饰体系讲得这么细致,用这么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
❱撷芳主人:这只是个人的尝试,后来是机缘巧合之下,做成了出版物。出版时又从头画了一遍,推翻了很多初稿的内容。这也是十多年前创作的一套作品,在今天,里面还是有不少问题,将来还是要把这一套作品重新绘制,把里面错误的地方做修改和订正。未来,希望继续给大家做为一个参考资料,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帮助。
❱活字文化:您自己研究、考证了这么多古代服饰,会很想去穿它吗?这种服饰会和普通的汉服有什么不一样?
❱撷芳主人:说起来比较惭愧,我虽然是研究传统服饰的人,但是我自己并没有置办一套这样的服装,因为我也是属于比较宅在家看书的类型,不怎么参与各种活动,所以也就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就我自己来说,还是非常喜欢的。
像我前面提到,希望将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着装上,也是我个人有些实际的需求。比如参加一些活动,上节目也好、讲座也好,有些场合直接穿特别传统的服饰可能还不是特别合适,我是希望有些折中改良的时装类的产品出来,就是经过再设计的时装款式,能够将传统元素与现在的着装习惯相结合,使二者没有太大冲突。目前看还没有特别合适的,但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大家的努力,做出既有正式一点的传统款式的服饰,也有一些能够在日常生活使用中的带有传统元素或传统特色的一些服装,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期待。
❱活字文化:是不是穿汉服就要穿那种严格的按照出土文物的样子,或者历史考证出来的服装?还是如就像您刚才说的,把古代服饰按照现代审美或穿着习惯进行改良、搭配,穿着舒服才是重要的?
❱撷芳主人:这和我刚才提到的明代服饰是集历代之大成的问题有一定的联系。当我们说到传统服饰的应用,有很多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说穿戴起来比较累赘,不适合日常生活,比如穿传统样式的服装怎么骑自行车?怎么挤公交?弄脏了怎么办?怎么去参加体育活动?我想这可能是大家的一个误解。
我们看多了韩服和日本的和服,总认为传统服饰就只分两个款式,女性一个固定款式,男性一个固定款式。其实是我们忽略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形式的多样性。古人也要骑马、打仗,也要下田劳作,并不是说,所有人每天就在朝堂之上,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功能需求之下,会有不同的款式供人选择,这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个优势。我们的款式太多了,它既有非常合体的便装,也有一些看上去十分端庄稳重的款式。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这么多不同的场合,如何选择我们的着装?
就如我们说西装、时装也会有不同场合的不同款式的选择。所以,我们更多地是需要对传统服饰增加一些了解,把不同的款式做为现代设计的参考借鉴,我们才能知道在什么场合选择什么样的款式,这样才不会产生更深的误解,认为传统元素没有生命力,现在不适合穿着了。所以,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大家需要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多一些传播。

❱活字文化:现在好多人对古装的了解是受影视剧的影响,但是影视剧也体现着普通人在认知上的误解。我们常见的都是礼服,但像皇帝、皇后的礼服,如果按实物复原,是不是穿着非常麻烦?皇帝皇后不可能整天都穿着那样。
❱撷芳主人:确实像您说的一样。真正的大礼服在过去,帝后不但不经常穿,他甚至都不会一整天去穿,只是在一些关键环节中,才会更换上这样一套比较繁琐的礼服。它实际体现的是对传统的继承,是把厚重的历史穿在身上,所以它的配件非常多,非常繁琐。
人们穿着这样一身礼服实际非常难受,但是它的视觉效果的确很好,尤其适合一些比较隆重的场合,一些礼仪活动中是非常适合穿那样的服装的,看上去比较有气场。这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根据不同的场合来选择不同的服装款式就好了。


❱活字文化:您有没有具体的例子?例如在古代什么样的服装,其实是很舒服的,比较适合现在穿着的?
❱撷芳主人:明代士人阶层的男性,他日常所穿的道袍,是直领大巾式的,也就是我们说的交领式、很宽大的袍子。这样的款式非常适合我们这种宅在家的人来穿。它有非常强的舒适性,可以作为休闲装或者睡袍,我认为有很多这样的款式,如果你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或者尝试一下,可能会找到非常适合我们现在穿的一个服装款式。

❱活字文化:如果多做一些了解,就不至于说好些男性一穿明代服饰,好像每个人都穿得跟东厂公公一样了。
❱撷芳主人:还是应该有多种选择的。
❱活字文化:去年国家公祭日时,你发了一条微博说:
国家的强大,文化不能缺席,虽然自己专注的是传统服饰领域,但希望和大家一起通过追寻中国人的形象记忆,让我们曾经拥有的美好能回到当代国人的生活中来,并不是排除了中国元素的才叫’世界性’,未来的我们可以更’像自己’。
这段话很让人感动,甚至有点像你对自己所专注的事业做的一个宣言。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愿意在自己的文化中寻找自己。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强,未来我们如何更“像自己”?
❱撷芳主人: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失忆,要能够继承过去一些传统文化的记忆,因为那些记忆中承载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核心内容。我当时写这条微博也是针对一些争论而谈的,我们喜爱传统文化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美好的地方,但是很多人存在着顾虑,会担心在继承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是否会导致过去一些不太好的传统也被带到生活中来?这些顾虑导致很多人认为如果过于追求传统的文化,会导致我们的退步,甚至退到现代化之前的状态。我们是不是越活越回去了?
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去理解,我们现所谓的世界性,或者所谓的现代化,好像是排除了中国元素的内容。只有西方的现代文明,好像才叫做世界性的,才代表了现代社会的样貌,但是如此我们就忽略了很多时装,它其实也是从西方的传统服饰逐渐向现代发展的产物。我们中国可能就缺乏了这么一个时期,就是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可能是中间有一个断档。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把这种传统的技艺找回来。
我相信中国有很多传统美学的东西,并不是只能停留在博物馆里头。我相信它还是会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如何让传统重新焕发这种生命力,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去探讨、去尝试。我们不但是一个现代人,同时还是一个现代的中国人,这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
谈近期计划
❱活字文化:想问问您近期工作与未来新书计划?
❱撷芳主人:我实际上目前属于自由职业,现在来说也没有非常具体的工作。但是这些年确实与很多博物馆、文化机构合作。如果涉及到一些传统服饰有关的文化项目来找我合作,我也是非常愿意的。设计师能够自如的运用传统美学的元素,需要丰富的馆藏支持,用一种更加轻松和直观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现在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在网络上做一些文化普及和传播的工作,平时还要写一写稿子。
❱活字文化:《Q版大明衣冠图志》出版以后,一直没有见到您有新的作品出来,大家其实还挺期待您有新的著作出版,有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和打算?
❱撷芳主人:之前也有很多出版社找过我,但是我确实是属于那种出产量非常低的作者。因为我在出版《Q版大明衣冠图志》之后,也发现了问题,《Q版大明衣冠图志》每一次印刷,我都尽量和出版社说,有些地方需要再修改。
现在很多博物馆、收藏机构发布资料的速度是相对缓慢的,其中有很多研究需要用到的关键资料,现在还是逐步发布的状态。很多东西如果要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现在还不太好说。所以,我们也希望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收藏机构能够将收藏的文物、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并通过网络的便利传播出来,让包括我在内的众多爱好者和研究者能够充分地利用资源,这样我们才能在丰富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出来。这是我的一个期待。
❱活字文化:我们还是希望您能有更多的作品出来,给我们大家普及更好的知识。最后一个问题,网友把你和@燕王WF、@扬眉剑舞 两位,称为服饰史研究界的“眉燕芳”天团,您对这个称呼是怎么看的?
❱撷芳主人: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恰好是我们各自的网名中间能够摘出一个字来,大家念得顺口就好。我、燕王和扬眉剑舞都是十多年的好朋友了,我们也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大家一起合作,更多地将服饰文化的知识传播给大家。
相关推荐
继@燕王WF、@扬眉剑舞两位服饰史研究大咖之后,活字电波终于集齐了“眉燕芳”天团~欢迎收听系列节目,与三位老师进行有关服饰文化的讨论。
041:“古装剧造型设计全靠百度?不讲武德丨对话《清平乐》礼服指导燕王”
都说唐朝是“以胖为美”,那杨贵妃真人到底有多胖?
热播剧《清平乐》里的“珍珠贴面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古代人的服饰装扮,真的像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那样吗?
我们希望借这期节目,让更多朋友们认识到,还有这样一群古代服饰史的爱好者、研究者,一直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自己的努力。
🎧长按下方海报,扫码收听

045:“打破偏见,从古代服饰里认识“我们是谁”丨专访《国家宝藏》服饰顾问扬眉剑舞”
春节期间,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重磅开幕,开展之初就非常火爆,一度连票都预约不上。
这个展为什么这么火?
了解古代人穿什么,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起来打破偏见,从传统衣冠服饰里探寻中国文化的基因。
🎧长按下方海报,扫码收听

— END —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