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佛陀如何看待死亡?
以前读《阿含经》,看到一个故事还是有点惊讶的。佛陀教弟子修习不净观,有些比丘生起了强烈的厌离心,干脆自杀了。这导致僧团人数明显减少。佛陀因此而教持息念。
修不净观而自杀,这是不是在佛陀预料之中的呢?如果是,他为什么不提前采取措施阻止呢?让那么多弟子就此死掉——或者说涅槃,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教持息念呢?
小时候,听过一句鸡汤,“有修养的人对自己有要求,对别人没要求;没修养的人对别人有要求,对自己没要求”,我很烦这种话。觉得说这话不经过大脑。试想,张三求李四办事,找到你,因为李四是你的朋友,你约李四,李四给面子,来了,乐意帮忙,结果张三迟到了半小时,还觉得理所应当,没有所谓,你会不会生气?在这种事情上,你对张三会不会有要求?要不要求他准时、给予别人基本的尊重?
自己家的孩子,出门划别人的车,打烂别人的头,你对他有没有要求?如果不要求,这孩子就毁了。老师要不要对课堂纪律有要求、对听课的同学有要求?一个人履行职责,尽本分,就不可能对别人没要求。就像卢书记的新闻里,志愿者说:要这样,这工作没法干了!
但无论一个人如何对别人有要求,别人都不一定——而且是很可能——根本不按照自己的要求来。甚至,不要说别人,就是对自己有要求,自己也不一定按照要求来:年初立的flag实现了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拿要求去和行为模式相抗衡,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要求是不堪一击的。
假如佛陀要求弟子修不净观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千万不要修到自杀的地步,那样的话,僧团里的不净观可能压根儿就修不起来了。假如佛陀先教持息念,后教不净观,可能对持息念与不净观的教授都有妨碍。弟子可能就难以真正理解不净观的威力,与持息念的殊胜。有些东西是天生适合放在前面的,而有些是适合放在后面的。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力。像邬陀夷长老,即便证得了阿罗汉,仍然会被强盗砍了头,尸身埋在粪坑里,这是佛陀知道而无法阻止的。或许我们应该反过来看:即使一个人因为前世所造的恶业,不能不承担这样的果报,但他仍然是有望得道证果的。
佛陀成道后的二十年里,都是给僧众说戒的。有一天,比丘们都坐好了,等着佛陀照常说戒,佛陀说,从今往后,我不再给僧众说戒了,你们自己说戒吧。为什么?因为如来不能给不清净的僧团说戒。
也就是说,当时僧团有人犯了罪,但是不发露。既然这样,僧团就不清净了,从那以后,如来再也不说戒了,都是僧众自行说戒。但佛陀在当时,也并没有提到底是谁犯了罪,犯了什么罪。他只是说了一句,“如来不得于不清净众布萨说波罗提木叉”。
你说佛陀对别人有要求吗?也可以说有要求,也可以说没有要求。说有要求是因为,确实有一些行为会得到佛陀的赞叹令佛陀欢喜,另一些行为会受到佛陀呵斥。说没有要求是因为,佛陀不去惩罚谁,不去以伤害、惩罚、威胁的方式,要求任何人一定要怎样怎样做。
那么,这种直接不再为僧团说戒的行为,难道不是极其严厉的惩罚吗?不是。这种行为不是出于佛陀。他说的是,“如来不得”,他不是不想说戒,但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他也不能再说戒了。——假如佛陀说,大家给我听好了,下次有了过失一定要发露,否则我绝对再也不会说戒了,好,现在咱们翻篇儿。
那就不行了。不发露的人会更多。佛陀让人了解,他是被动的,他是没有选择的。愚昧的人往往误以为自己有原谅别人的权利,实际上,不存在的。当你以为自己在运用手中赦免的大权去原谅别人的时候,其实不过是在伤害别人与自己。我们总是高估自己所拥有的。要原谅别人,其实是对别人有要求,在这要求背后,藏着一些砝码,是对别人预期的伤害或者痛恨,由此酝酿了报复的动机与可能,而让辜负、背叛这些词汇在世间存在。而佛陀从不私藏这样的砝码。所以,阿难一开始没有请求佛陀住世,等阿难反应过来要请求佛陀住世的时候,佛陀告诉他,已经晚了。这样的决绝也是佛陀的慈悲。
很多人对别人有要求,是通过威胁与伤害的方式。你不按照我的意志来,我就伤害你。对亲密关系中的人来说,甚至我伤害自己,这样间接伤害你。有的小孩,因为把家里什么东西弄坏了,根本不是多大的事儿,怕挨罚,留一封遗书跳楼了。孩子的跳楼,也许会引起父母的内疚与自责吧。谁知道呢,也可能父母会把责任推到对方头上,甚至孩子头上,或者归为其他外部原因。
那么,一些比丘因为修习不净观而自杀,佛陀会内疚、自责吗?不会的。佛陀甚至称赞过近似的行为。有一个曾经得到阿罗汉果的人,六次退果,第六次复得后,害怕再退,持刀自杀了。佛陀称赞了他。不过,我们不能据此认为佛陀鼓励这种行为。他不鼓励,这从他改教持息念,以及在戒律上的一些安排都能看得出来;但同时,他也没有对此遗憾。
论上常说,阿罗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非常欢喜的,因为终于可以舍弃背负已久的重担。这正是佛陀不为此遗憾的原因。即便在今天,也有很多学佛念佛的人,对死亡不仅没有畏惧,甚至还有期待,期待往生净土。真能生起这样的心,死亡的怖畏就解除了。即便活着,也不会再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了,因为彻底明了那毫无必要。
我们对别人的伤害,源自对别人的要求,也源自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持续下去,渐渐孵化出来那些行为。求不得之苦,形成过剩的动力,每时每刻都在酝酿着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那么,是什么制造出这过剩的动力呢?根源处,是对死亡的畏惧。因为对死亡的畏惧,人与动物才有求偶的需要,繁衍就是它的表现。它包裹了种种外衣,一层又一层,把那些剥离到底,底色是死亡,是对死亡的恐惧。
假如人可以永生,没有人会再愿意生育,那时候,繁衍后代会成为最可怕的事情,那将是无穷无尽的拖累和负担,求偶是其次。
因此,其实是众生选择了死亡,钟情于死亡。我们所选择的、所钟情的事物,在渐渐被我们遗忘最初的动机之后,转而成为最恐惧的事物。
就像打一盘游戏,假如永远都不能通关,同时又永远不能死掉重来,那会是最痛苦、最无聊的事。所以,永生要比死死生生可怕得多得多。凡夫是不明了这道理的。声闻缘觉是明了的,所以宁愿选择无生。菩萨是彻底明白的,因此情愿选择无作。
部分是在这意义上,佛陀教弟子不净观,然后看着那些弟子一一自杀、死去。由此向有情开示,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死亡即便不说是欢喜的,也至少是可以接受与面对的。死亡不是惊天动地的事,只是,人身难得,需要精进勤勉,死亡也不值得刻意希求。
-
Cobalt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22 12:25:43
-
弥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1 10:39:38
-
满江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3 11:18:02
-
嘿De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23:43:19
-
❤alm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22:22:04
-
长久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14:30:13
-
瑞蕤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11:54:05
-
Met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9:57:48
-
Cabiri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9:51:49
-
净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9:30:15
-
花花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8:49:21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8:45:51
-
鲤寺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8:39:49
-
熊猫粑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8:39:02
-
Cath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8:36:20
-
Mus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8:29:56
-
琥珀川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8:24:53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8:20:3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08:20:30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AI能不能自发写好故事? (2人喜欢)
- 偶然林叟,四时佳兴 (4人喜欢)
- 烂尾的工地 (3人喜欢)
- 越过边境的少女 (4人喜欢)
- 我哪敢跟领导讨价还价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