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上的图书馆
因为一个图书馆,想飞去北极圈。

罗瓦涅米图书馆 Rovaniemi City Library
设计:1963年 建成:1965年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1898-1976)
建筑设计师
这个图书馆在芬兰北部的罗瓦涅米,Rovaniemi,北纬66度(祖国最北面的漠河是北纬53度)。离北极圈只有6公里,与赫尔辛基飞行距离1个半小时。现在白天气温低于零下二十度。

看似偏远,人口只有58000,但毕竟是芬兰北部大省拉普兰首府,行政、商业中心。这里还出了位国际名流:圣诞老人。每年12月底,60万游客从世界各地突然空降罗瓦涅米机场,直奔“圣诞老人村”。到处都是红袍子、白胡子、雪橇和驯鹿。

二战前,罗瓦涅米是个6000人口的商贸小镇。1939年苏联入侵(冬季战争),芬兰被迫与德国结盟抵抗(继续战争)。1944年,德国和芬兰又打起来(拉普兰战争)。德军采用焦土战术,溃败中毁坏了芬兰北部大片地区,拉普兰省会罗瓦涅米被烧成白地。

以北极圈、圣诞老人为招牌的旅游开发始于1984年,带动了罗瓦涅米的经济,世界扬名。
但这光芒也掩盖了城镇重建的重要历史。它与圣诞老人的一只驯鹿有关,隐匿在罗瓦涅米的街道中。我想去的图书馆,就在鹿角上。

阿尔瓦·阿尔多的遗产
1945年,时年47岁的阿尔瓦·阿尔托受芬兰建筑师协会委托,进行罗瓦涅米的战后重建规划。
他对罗瓦涅米的思考是从拉普兰省这个更大的整体开始的,面积大概是荷兰加上比利时。
在自己作品集的序文,《建筑师的良心》中,他写到:
城镇规划不能仅仅限定在城市的设计范围内,它必须被放在与给定的城市区域及其腹地相关的更大的区域内进行思考。否则将不可能恰当地满足人类需求,进而不能得到任何与社会相和谐的解决办法。
后来就有了为人津津乐道的“驯鹿鹿角方案”(Reindeer Antler Plan)。找到驯鹿了吗?

尽管全部按图实现很难,但勾勒了罗瓦涅米主要城市脉络的驯鹿,可以轻易在今天的地图上找到。下图来自拉普兰大学2018年给国际员工的手册。带着萌萌的自豪。


阿尔瓦·阿尔托留给世人的建筑遗产中,罗瓦涅米城镇中心(大约上图黑框)是遵循“驯鹿鹿角方案”的框架发展来的。(罗瓦涅米图书馆就在黑框中心!原来不是鹿角,而是后脖子上。:p)他1963年完成了该建筑群广场的方案,包括市政厅、剧院和图书馆。
此时距离罗瓦涅米整体规划完成,已过去了18年。


后文的关注点,主要在这个扇形区内。

从广场看向图书馆的扇形。注意采光天窗的位置,下部墙面没有窗。

扇形内部。主楼层沿扇形轮廓设参考书架(图左及正中远处)。下沉层设书桌,并陈列非外借图书和收藏版本。


平面图中,沿扇形排列三处环形围合区域,是三个独立的下沉阅览区。它们共同指向的圆心,是图书借还处。
整个平面布局开放。从借还处可以轻松总览整个扇形空间。工作人员保持距离温和地监视,读者在阅读区中沉浸、自由。

前方为图书借还处,轻松总览下沉区

下沉区之一

下沉区中交错的三角形桌子。保证每个人的阅读空间,同时整体利用率最优。
放几张彩色照片,感受下现场氛围。
(来自Dan Hill和mood-mag)





非常羡慕这位姑娘,被光和书温柔地环抱。想起在腾冲泡户外温泉的傍晚,竟有极相似的尺度和氛围。
引述瑞士建筑大师卒姆托(Peter Zumthor)的话。关于建筑中光的设计,他认为“人人都这样做,并不神秘难懂”:
我钟爱的想法之一是:把建筑物作为一个纯粹的阴暗体块来设计,之后,把光放进来,就像在凿空黑暗一样,仿佛光是渗入的一种新体块……
我所喜欢的第二个想法是:要系统地着手材料及表面的照明工作,要观察它们反射光的方式。换句话说,要依据对它们反射方式的了解来选择材料,要基于这些了解把所有东西组合起来。
用光凿进黑暗
我在上海,一年中每天的日照时间变化不大。6点左右日出,6点左右日落;黎明+黄昏,大约3-4小时。

在北极圈呢?
根据罗瓦涅米机场的数据,有半年(春分到秋分)的夜晚都是带光的:夏至前后1个多月的极昼;其他5个月的“黑夜”不黑,是持续的黎明和黄昏,太阳低垂。
冬至前后1个多月,每天全日光只有4小时、黎明+黄昏8小时。


相比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人,罗瓦涅米人会度过更长的黎明和黄昏,太阳角度低。除极昼外,每天黎明+黄昏超过6小时,上海的两倍。同时,白天太阳高度的变化很大。
阿尔瓦·阿尔托的设计,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利用自然条件、满足使用需求。罗瓦涅米图书馆特别的天窗,把戏剧化的日光转变成柔和、适合阅读的氛围光(ambient light)。最大程度利用晨昏的天然光源。
在此阅读,即使没有落地窗、看不到外面的景观,仍能感受到四季与一天中光的自然变化。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 Merete Madsen 对罗瓦米涅图书馆做了自然光数据分析。

扇形区的天窗像人眼的睫毛一样,缓和了低角度的阳光投射。经过天花弧线造型,漫反射的自然光落在主楼层的书架上,再渐弱落入下沉区,为阅读提供柔和的氛围光环境。下沉区桌上另设台灯,用人工照明补光。


借还处也有天窗引入自然光。它与下沉区之间偏暗的区域,用人工照明补光。

再(眯着眼)看这张照片,照明层次清晰。光“凿”入建筑形成的空间、与功能区域规划是对应、吻合的。
更多现场
最后分享并不认识的网友Dan Hill 2016年9月的现场照片。很多大师本人设计的灯具、桌椅。室内装饰温暖,质感天然。圆角、格栅、木材、黄铜……
光线在这一切的组合上愉快地跳跃,请好好欣赏吧!









参考内容
Light-zone(s): as Concept and Tool, Merete Madsen
arkkitehtuuri.rovaniemi.fi
medium.com/iamacamera
mood-mag.com
-
sonic61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1 23:17:39
-
曼工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5 10:54:19
-
愃愃愃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8 16:00:08
-
Faust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8 23:35:11
-
【/ \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3 10:41:06
-
雁过无痕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5 18:02:38
-
诗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18 15:18:12
-
内有恶犬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2 14:32:29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2 13:31:10
-
森理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1 10:56:19
-
ミサ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1 07:23:17
-
長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1 05:54:14
-
ReginaLyn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1 04:39:24
-
corbel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0 23:05:22
-
左倾份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0 15: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