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此岁寒心,努力战风雪

昨天下午6点半之前,在赤道咖啡把一本中文书稿匆匆浏览一遍,赶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前打包发走,算是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但“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是一个跨年的项目,上半场是工作坊,在今年年底结束;下半场是展览,在明年年初开始。写完今天这篇回顾文字,在元旦前就可以抛开电脑了。准备和家人一起在沙市渡过新年假期,然后去苏州准备展览。
旅行
2020年是飞快的一年,因为有好几个月都是重复相似的在家隔离的日子,当时感觉漫长,但过后它的记忆被高度浓缩。荆州是3月18日解封的,可以出家门但不可以离城。直到5月24日,我们才开车到附近的郊县去转转,去探访了报慈寺和公安派袁氏兄弟的墓。6月25日我第一次出远门去河南郑州。7月长江水情危殆,我们一家到荆门去避了一星期。10月国庆假期,我们又去了云南腾冲,那里的阳光和温泉非常治愈。紧接着我自己去了河南邓州和南阳。11月中旬我们一家又去了赤壁。自从老婆有了驾照后,我经常鼓动她带我们去探索湖北省辖下的“地方”,这是我们暂居沙市后我觉得要“珍惜”的机会。11月下旬我接到的开会和工作邀请突然多了起来,先后去了阳朔、厦门和泉州,其中泉州是第一次去,被它的古老味道和市井气息深深吸引。它的方言和食物跟我的家乡雷州半岛很接近,但历史的辉煌远超湛江。12月在苏州待了十天,筹备和主持“地方音景”项目的工作坊,见到了我邀请来的老朋友张安定和颜峻,认识了许多通过公开招募而来的参与者和观察员,我们一起在苏州进行田野录音,渡过了非常忙碌的一周。苏州并非我首次访问的城市,但这次从声音角度来感受它却是非常新鲜的经验。在疫情爆发的1月份,我在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参加CAD+SR的研究者驻地,那是我第一次踏足非洲大陆,感受也非常新鲜。但想不到回到广州白云机场的那一天,武汉就宣布封城了。从广州转机到宜昌,第二天再乘高铁回到荆州后,荆州也宣布了封城。
写作
隔离期间,常在Instagram上记下自己的感想碎片。3月6日,Scott Lash邀我网上连线参与项飙在牛津大学的一次关于疫情的讨论,我的发言稿后来被项飙发表在牛津大学移民、政策与社会中心(Centre on Migration, Policy, and Society, COMPAS)的网站。因为COMPAS网站写作体例和字数的要求,我把它控制成一篇短文。8月应土耳其安卡拉建筑学会的邀约,我把它扩展成4500个英文单词的长文,也算完整地记录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感受和思考。它被译成土耳其文发表于12月出版的《档案》杂志(Dosya Dergisi)的“公共卫生与空间”专题,英文原稿我交给了Clément Renaud, Jon Phillips和Dino Ge Zhang编辑的独立杂志SCALE,因为在他们的稿件目录里我惊喜地看到了麦巅的新文章。
今年写作量没有去年多。5月份完成了进行中的新书《乌托邦田野》关于日本知识分子在明治、大正 、昭和时期的半农生活实验和新村运动的章节,接近六万字,把原计划一章的字数写成了两章的字数,主要是因为去年在日本做田野的时候收集到太多令人兴奋的材料。在隔离期间枯燥的生活中,除了这种计划中的写作,我还决定回归豆瓣,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一些感兴趣的题目的非正式研究。我写了北美印第安人的帐篷tipi、喀麦隆的巴卡人(Baka)的临时住所mongulu和埃塞俄比亚的多则人(Dorze)的竹编房子的材料、结构和搭建方法,这些部落建筑一直都很吸引。还花了很多的时间收集了被莫斯科国立外语教育学院德语教授Olga Shirnina修复上色的大量俄国历史照片,她虽是个只在业余时间玩玩的colorist,却为我的一条微博带来347万的阅读、超过2000次转发和2000个点赞。在豆瓣日记里我关注华语文化圈中“食农文学”的兴起,还写自己的家事,表达对父母的愧疚,这种个人化的分享让亲子感情得到抒发而不至捂烂于心口。
发表
2020年的第一天,《天涯》发表了《乌托邦田野》关于罗伯特·欧文的新拉纳克工厂和新和谐公社的一章;4月,《今天》发表了关于布鲁克农场的一章。这都是去年写好的章节,或因为最早在《单读》上发过关于达廷顿实验的一章,所以编辑们就开始约稿。由于每章篇幅都在2-3万字左右,只有文学杂志才有这种容量。每当有新写好的章节或别的新稿,我就开始投稿。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在乎过稿费,但这恰好表示自己已经成了一个“作家”,靠卖字为生。7月,Routledge出版的Curating Under Pressure一书收录了我在2018年写的一篇文章。8月,读完康儒博(Robert Ford Campany)的《修仙》一书,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想在豆瓣上写下读后感,没想到最后写成一篇正式文章发表在《上海书评》;《新周刊》念及我在十年前的一篇总结中国城市化运动的旧文,在同一个月约我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城市化运动又一个十年的评论。当疫情变成波及全球的pandemics时,德国的艺术杂志Kunstforum约我写了一篇简短的statement,主要针对艺术界发表一下感想和观点。从去年5月起,一直在为Palgrave Macmillan编我的关于乡村建设的英文文集Utopia in Practice,约侯瀚如为它写篇序言,他建议改为通过微信写一个对话作为后附文稿。今年10月书出来后,我把自己亲译的这篇英文对话稿发给e-flux journal以前曾向我约稿的Brian Kuan Wood,没想到马上就在11月发了出来。当他们的managing editor上周通知还有稿费可领时,我不禁对e-flux肃然起敬。在电脑里,还有两篇完成的稿子,一篇是为杜塞尔多夫K20美术馆写的博伊斯百岁(1921-2021)纪念的英文稿,另一篇是为杨键的《今天》特辑写的中文稿,都在等候明年发表。
阅读
今年读了62本书,比去年少了4本。基本上都是为了写作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阅读,几乎没看什么闲书。《面包与自由》(克鲁泡特金)是重读。《石川三四郎のユートピア》(西山拓)是靠DeepL/Google Translate/搜狗翻译帮助读完的。《蚯蚓的呓语》(德富芦花)和《山南水北: 八溪峒笔记》(韩少功)对比着读非常有意思。觉得不错的书还有:中国研究《中国人的幸福观》(鲍吾刚)、《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科大卫)和《修仙:古代中国的修行与社会记忆》(康儒博);自传《知堂回想录》(周作人);农民研究经典《弱者的武器: 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詹姆斯·C·斯科特);最新农村研究Countryside, A Report(AMO/Rem Koolhaas);人类学经典《忧郁的热带》(列维-斯特劳斯);前沿声音理论与田野研究《声音与感受力: 中国声音实践的人类学研究》(王婧)。具体评介可参见豆瓣简评。
网课
因为疫情影响,我取消了2月份芬兰和美国的两个行程。原计划到以色列和印度去做基布兹运动和泰戈尔的乡村建设运动的田野也没能成行,导致《乌托邦田野》的写作停滞了。CAD+SR原定7月在意大利的研究者驻地也取消了,改为各种线上的活动。第一次线上演讲是2月用Zoom为Pelin Tan在Bard College的策展研究课程讲“常民教育学”(People’s Pedagogy); 第二次是3月用Zoom参与项飙的讨论;第三次是4月在Jitsi上为CAD+SR组织的electric soirée系列The Future is Ours: Hope in Hard Time作首个讲者;第四次是6月应美国亚洲艺术文献库之邀用Zoom讲“乌托邦田野“并与翁笑雨对话;第五次是8月为瑞典机构iaspis的一个项目用Zoom接受Pelin Tan, Michelle Song和Magnus Ericsson关于“紧急教育学”(Urgent Pedagogies)的联合采访;第六次是11月用Zoom为CAD+SR组织的“世界花园:土地、耕作与照护”(Cosmological Gardens: Land, Cultivation and Care)讨论会讲井田制和智慧农业;最后是12月为“地方音景”项目用“腾讯会议”讲“如何策划一个地方:认同、关系与历史”和“深度聆听:音景生态与声响地理”两次概论课。我很不喜欢网络会议,一是时差让人精神不振;二是屏幕交流很不真实,即便使用带VR效果的Mozilla Hubs也增强不了真实的体验。但在疫情下,这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逝者
2月,深圳大学校友、建筑师陈展辉因心梗去世,遗下孤儿寡母。4月,我的岳母陈秋玲因肺癌也走了,当时正值疫情期间,我们甚至不能举办葬礼,没留给亲人与她告别的时间,只留下我们长久无法复原的伤痛。我仍在为去年春节不能办好她的签证带她到欧洲一游而愧疚。8月,Bernard Stiegler自杀,而一年前,我们还在CAD+SR在意大利的驻地一起游泳。9月,David Graeber因突然内出血而走了,我曾在伦敦和他交换过书作为礼物,一直追读和引用他最新的著作。10月,艺术家黄小鹏被突发心脏病夺去生命;12月,作家黄孝阳又因心梗突然辞世……亲人的逝去,使你加倍感到家庭共同体的归属;朋友的噩耗,幸而有业内意见领袖的悼词来强化社群感。兔死狐悲,同类的命运让我们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2020年,我所认识的人离世都跟新冠无关,但新冠加深了死亡的威胁。此时此刻,它仿佛又要卷土重来了。因为新出现的疫情,跨年活动被取消或延期的消息不停从朋友圈和新闻里出现。送走了2020年的阴霾,但新年的晴天仍然毫无迹象。天突然变得极冷,气候越来越走向极端,人的生存状况也越来越脆弱。在这样的年头,我们要更加顽强,要学那屈铁老柯,“持此岁寒心,努力战风雪”。 *
2020年12月31日,湖北沙市。
* 引自汪精衛,“題畫梅”(民國十六年),《 雙照樓詩詞藁》(汪夢川註釋,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
0A0.芝麻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4 17:31:49
-
Minm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17:06:39
-
eighthda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14:13:19
-
taomaoma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14:03:24
-
慕容家的阿碧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13:39:19
-
老姜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10:37:48
-
小小人类(铁链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09:42:34
-
豆友15456663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09:34:30
-
有的放矢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09:27:17
-
圈外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31 09:22:26
欧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郑观萱、王大闳与黑山学院 (18人喜欢)
- 新书发布|《农托邦主义者》 (16人喜欢)
- 绿榕丹荔故乡心* (2人喜欢)
- 同言工作坊2025: 评论写作、杂志出版与集体实践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