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创作思维的延伸
到目前为止,我差不多从知道一些基本创作概念,到系统的创作思维模板,有了一些概念。从网文的人物设计,七情六欲的码故事,到好莱坞电影的符号学思维结构创作。再到导演系的大师课。看了三波课程。非常打开思路。然后,我又紧接着又找了5套课程,打算继续研究。
我觉得,要是再等我把这五套课看完,就已经2021年了。时间可能拉的有点长。虽然根据我当下的进度。之前那套《说话的艺术》可能到2021年尾也未必能讲完。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给这个学习过程制定一些具体的节点,反馈,以及跟热衷于跟进我进度的人们做一个阶段性的沟通。
就当下来说,出了每天听课以外,我发现确实也有人在拿到我计划的题材以后,做了一些小尝试。我觉得都挺有特色的。不过说实话,能搞出自己的风格固然很重要。但学习的过程,以及目的并不是制造出某一个具体的风格。这并不是我花大量时间研究的真正目的。我要了解的是创作过程中每一个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根据我的实际需要可以灵活变化,而且还都能成就的能力。作品只是一种验证性的结果。
换句话说,只有当你的目标制定的足够伟大时,你才能够有野心和视野去探索和容纳更多的知识。这个世界上不是缺乏成功的经验和技巧。缺乏的是能够继承和驾驭它们的人。我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并不是拘泥于一时一地。因为这样往往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受到遏制。今天努力120分的事情,可能明天一分都剩不下。世界的残酷在于,从来不是说你只要管创造,别人就包销。更有可能的是,我们就好像古代游牧民族嘴里的打秋风,到季节可以割的韭菜,你以为丰收了,人家也知道你丰收了,但就是没有你一毛钱的收益。想要应对这种情况,就必须有更加广泛的视野,更强的能力,才能选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灵活的形式来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否则就容易出现,会种苹果的农民不会种梨这种尴尬。
对我来说,学习不是为了偏安一隅,而是为了解放思想,获得更广阔的自由。按理说,我现在其实是可以根据速成班的逻辑,鼓起勇气写个稿子了。但事实上,我现在这个段位也不太可能写了稿子,就立即拿去拍电影。客观的讲,在我看了有关拍电影的大师课以后,让我意识到,你在一件事上准备出多少力去精雕细琢,你就越发的可以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有门道,都可以精益求精。但问题在于,对每一个细节的追求不止要钱,更重要的是,与市场相对应的,这样的东西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渠道才能够实现价值变现。
这其实就又回到了我们2020年初所发现的一个问题。精耕细作不是不行,可是假如投放的基础渠道没有规模。再好的东西也还是会被埋没的。那么我们到底是能够跟渠道商合作去作精品,还是自己要当渠道商去了解市场,再产业升级呢?答案其实早就有了。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在2020年一直只求量,而对细节能省就省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2021年的规划,一个大前提,其实也是建立在,要在剧本上搞一些模式化,简便的花活,可以快速量产评论性的,引爆热点的叙事模式。以及围绕长浏览需求,制作一些被人们需要的长期文本。当然,格式上应该也比那种教书先生式的课程要更娱乐化一些。
也就是说,小制作,低成本这个主线还是没变。不过照理说,假如追求这样中理念的极致,其实根本不用搞类似电影工业那么复杂的东西。但为啥我还要研究这些呢?关键就在于对思维的丰富和扩容。以为全世界只到村口的木桥,和打仗时在村口木桥建立阵地这是两码事。前者只能在变化来临时束手待毙,后者可以根据情况作积极调整。
这就好比,有些人总是想要挤兑我,课程卖的少,由此可见网络教学没前途。可实际上我是可以把同样的内容转型成各种形式的产品的。只不过我知道有些不劳而获的强盗,天天盯着我的一举一动。我不做只不过是我现在赚不到这个钱,但我以后还是会做。我现在为了这几个瘪三的挑唆,非要急冲冲的证明自己,让他们捡漏,那我以后也赚不到这个钱。这才是真正的被人截了未来的希望。
同样的道理,从练习的角度讲,我自认为现在着急火燎的搞创作,未必能搞出什么革命性的好东西。况且各方面条件也不太可能放大这种从0开始的努力效果。我现在也不是缺事做。与其把精力放在对不成熟的行动的收获上。不如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厚积薄发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就创作的学习来说。我当下差不多已经建立起点线面立体几何的三维空间思路。上次我写文章的时候,有人跟我提到有关角色设计的问题。于是我就搜了一下有关这个话题的研究。确实发现不少东西。不过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以人物经历,成长中性格,动机,行动变化为中心的叙事创作。我还顺便研究了一下有关韩剧中,过山车理论的循环叙事套路。这些理论大体上,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编剧技术。中国国内,网文,电视剧基本上也都以这个逻辑为主。
不过说实话,虽然这种人物设计的套路也算是有着可见的成熟产业做背书,证明了它的可行性。但针对我的需求来说,就略显尴尬了。我是希望搞小篇幅叙事,假如以人物为中心,可能就要写长篇循环叙事。专门讲人设可能就要写个四五篇。太过邋遢繁琐。而且在我的计划中,角色原型极多,类型也很多,想要把不同类型角色强行合并成几个主要角色,其合理性就很难保证。很容易写出极端黑化和人格分裂。
所以,我找的第二个支点课程。就是好莱坞经典的符号学叙事课程。这个倒是很符合当下情景中,商业片常用的叙事套路的内核。你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凝练版的叙事理论。它的核心是基于人的主观认知逻辑来进行设计的。分为接受,思辨,结论三个大过程。再以此设计切割为若干个具体的小思辨过程。某种意义上讲,它其实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好莱坞模式对美式文化宣传武器的核心秘密。
根据我系统的学习以后。发现它的核心逻辑其实是心理学。所以宣扬什么价值观,其实主要是导演想要讲什么故事,预设什么结论来决定的。根据这套理论,只要走这个流程,你就能很自然的接受导演想要传达给你的观点。这是一套方法论,而不是价值观本身。不过它确实很符合我小篇幅叙事的需要。
假如我是为了找一个方便我叙事的创作工具。那么理论上讲,第二套课其实就够用了。但神使鬼差的让我在看完以后,被自动推荐了另一个美国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大师课。这个导演在跟我讲述他对电影创作的逻辑理念的时候。忽然让我意识到,或许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创作模式。本着丰富思维的目标,我就又把这个人的课程看了一遍。
在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收获在于,他通过对于20世纪70年代那一批成长起来的导演经历的介绍,让我意识到电影创作的脉络与发展历史,其实是在不断进化的。我看的第二套课其实是站在当代成功商业片创作思维被高度凝练的一种成熟模式。但是在好莱坞发展历史中,这并不是最初的,甚至也不是最终的。那么电影还有哪些创作模式,它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第三套课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
在看完第三套课以后。我意识到单以电影工业为例,伴随着技术增加,其内在的叙事逻辑,管理方法论,商业模式都在同步发生着各种变化。这种丰富并不是一开始设计好的,但是伴随着这些具体的导演,从业者的参与,接纳在实践中逐渐适应,逐渐被发明出来的。这又让我意识到,在这个领域的中心,不是以某个具体的目的,某个个人风格,某个商业模式为中心。而是以它的组织逻辑,能够承载,接纳多少行业,技术,资本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以及这一整套系统能够被谁驾驭这两者决定的。
从这个角度讲,我接下来对于创作的研究,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不是贸然的试图以拍一部好莱坞工业电影为目标的剧本创作。而是以了解和尝试驾驭,从最简单的叙事模型,如何逐渐融入和丰富更多的要素来实现我上面提到的两种产品的目标。我要搞清楚这里面协同演化的机制,以及各领域之间的接口是如何被设计和使用的。
一个故事的内核是什么?一个受人欢迎的故事包括什么?一个受人欢迎的剧本是什么?一个可以排成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又该是什么?一个可以被执行的受人欢迎的剧本又该需要哪些东西的配合。能够驾驭这一切的人是谁,他又需要的团队是什么?我觉得,当我差不多把这些接口问题,组织问题,管理问题搞清楚了。我差不多就可以开始真的尝试写作,以及设计简单高效的创作模式了。
乐观估计,大概2个月以后,过完春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