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浦东图书馆新馆
看着网上放出来的浦东图书馆新馆的照片,心里一直痒痒着,作为一个被同学称为的“读书人”, 图书馆自然对我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于是就在昨天,利用休假的机会,特地去体验了一把。
地图网站按图索骥,找了条自我感觉方便的路线: 一路车,下车走上一公里。 反正当年去上图,下车也要走很多呢。
回想去上图的经历,路上飘落着梧桐树的叶子,马路不宽,非常幽静,两旁的建筑又是那种老洋房风格的,很有上海的味道。 而如今,下车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想起《Doom启世录》里面描述的一个场景,火辣的阳光照射,很多流浪者或者吸毒的人多在水泥建筑里面,路上格外的萧条。 虽然这边没有流浪者和瘾君子,不过加上闷热难耐的天气,步行在宽阔的马路旁,偶尔有几家走五金生意的小店外,倍感荒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穿过车流凶猛的龙阳路,注意到旁边一个花园式的所在,被统一的铁栏杆包围着,心中在想,不远处就是一个世纪公园,难道这里又有花木自己的社区公园?
地图上的1公里,我足足走了15分钟,按照以前步行上班的经验,至少在1.5到2公里的距离, 这一路走过去,那道统一的铁栏杆始终没有消失,甚至在某个入口处,看到疑似武警站岗,这才幡然醒悟,难怪这么气势恢弘,原来是著名的浦东干部学校。
来到图书馆外围,问了一个年轻的保安怎么进去,很热情的回答了我,真是个不错的人。 图书馆外观看着的确很相似某个世博场馆,这也是吸引我去看看的一大原因。
可能已经试运行了一段时间,办理开卡的人员不多。 本来为了省事,事先在浦图网站办了网上开卡,结果问工作人员,一个人不知道他们的网站有这个功能,另外一个说,还没有转到新馆。这个大概就是系统迁移不一致吧。想起来搞系统集成的同学,说他们给基金公司搬迁时为保证系统最快时间恢复使用而连续通宵,两者一对比,差异立现。
80块钱的押金,给了一张丑丑的手写收据,和上图的完全不同,我很纳闷的问如果以后退卡是不是拿这个收据,回答说,有收据最好,不过还是很负责的告诉我身份证是必须的。
乘电梯上了二楼,问了工作人员,那边是借阅室,很热情的回答了我,并且告诉我借书的话到时候出来在这边办理就行。待到我再里面逛了一圈以后才发现,我的询问多余了,原来整个馆是环形的,不管那边进去都一样, 借阅室和阅览室也没有分开融为一体。
进去以后立刻看到那堵著名的书墙,的确好多放在很高的书完全成了摆设,非人类可以触及,不知道是否也是和世博会的城市人馆一样,做了假的书呢? 但是看着又像是新书,这个设计未免太过浪费了。
书架上有着书籍分类说明,字不大,要靠近书架才能看到,于是我只能一排排的书架看过去,运气不错,一开始看到的全是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可以一路小跑,全部忽略。
场馆的中间是一个金字塔一样的造型,一层层都有不少书架,零散的比较开,懒得一个个走过去,于是也不知道上面是些什么书。
顺着迂回上升的路走向3楼,不得不提那条道路。这条路类似于方便轮椅进出的那种,不同之处在于在斜着一段以后,突然之间会变成平坦,如果光顾着看旁边的书架,会觉得一下子脚下踩空。
3楼的书架明显密集了很多,进去就是我想要找的分类,一排排看过去,心中难免和大学时候的图书馆做个比较。比较的结果就是,这边的排列还是有些乱,那个分类下书的数量也不是很多,不过新书不少,太过陈旧的书这里也不存在,不知道是不是被特地清理掉了。
拿了一本书,在旁边找了个座位,坐下来阅读。一个桌子可以坐6个人,但是其中一个位置又被一台电脑占据,大概是方便读者查询用的。桌上有3个台灯,台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关闭,然后又开,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保护眼睛,提醒大家休息一下,只是这个间隔好像太短了,不停的感觉到一暗一亮,甚至怀疑会不会因此让眼睛更加不舒服。 此外,由于场馆不需要证件就可以随意出入,不少小朋友在里面,大声喧哗的也有,快速跑动的也不少,看来素质还是得从小来培养才行。
在馆内差不多待了4个小时,读了一本半的书,另外看中了一本准备外借。又一次询问了工作人员,依旧热情,告诉我可以自助办理借阅。 在出口处有一个触摸屏的机器,只要把书放在底下的托盘,在把借书证刷一下,简单操作就完成了借阅。这一点的确好,让需要排队的人排队去吧。
总结一下,这次图书馆之旅,为了见证壮观而去,不过却静心读了点书,也算是收获不小了。
PS 借回去的书内容我始终觉得和自己书架上的某本很像,因为自己的书还没开始看,所以准备对照着两本书一起读,回家以后才发现自己的书是第七版,而借来的是第六版!天杀的翻译,非得把同一本书翻译成两个不同的名字,害得我这么远拿了一本不需要借的书回家T_T
于是就在昨天,利用休假的机会,特地去体验了一把。
地图网站按图索骥,找了条自我感觉方便的路线: 一路车,下车走上一公里。 反正当年去上图,下车也要走很多呢。
回想去上图的经历,路上飘落着梧桐树的叶子,马路不宽,非常幽静,两旁的建筑又是那种老洋房风格的,很有上海的味道。 而如今,下车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想起《Doom启世录》里面描述的一个场景,火辣的阳光照射,很多流浪者或者吸毒的人多在水泥建筑里面,路上格外的萧条。 虽然这边没有流浪者和瘾君子,不过加上闷热难耐的天气,步行在宽阔的马路旁,偶尔有几家走五金生意的小店外,倍感荒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穿过车流凶猛的龙阳路,注意到旁边一个花园式的所在,被统一的铁栏杆包围着,心中在想,不远处就是一个世纪公园,难道这里又有花木自己的社区公园?
地图上的1公里,我足足走了15分钟,按照以前步行上班的经验,至少在1.5到2公里的距离, 这一路走过去,那道统一的铁栏杆始终没有消失,甚至在某个入口处,看到疑似武警站岗,这才幡然醒悟,难怪这么气势恢弘,原来是著名的浦东干部学校。
来到图书馆外围,问了一个年轻的保安怎么进去,很热情的回答了我,真是个不错的人。 图书馆外观看着的确很相似某个世博场馆,这也是吸引我去看看的一大原因。
可能已经试运行了一段时间,办理开卡的人员不多。 本来为了省事,事先在浦图网站办了网上开卡,结果问工作人员,一个人不知道他们的网站有这个功能,另外一个说,还没有转到新馆。这个大概就是系统迁移不一致吧。想起来搞系统集成的同学,说他们给基金公司搬迁时为保证系统最快时间恢复使用而连续通宵,两者一对比,差异立现。
80块钱的押金,给了一张丑丑的手写收据,和上图的完全不同,我很纳闷的问如果以后退卡是不是拿这个收据,回答说,有收据最好,不过还是很负责的告诉我身份证是必须的。
乘电梯上了二楼,问了工作人员,那边是借阅室,很热情的回答了我,并且告诉我借书的话到时候出来在这边办理就行。待到我再里面逛了一圈以后才发现,我的询问多余了,原来整个馆是环形的,不管那边进去都一样, 借阅室和阅览室也没有分开融为一体。
进去以后立刻看到那堵著名的书墙,的确好多放在很高的书完全成了摆设,非人类可以触及,不知道是否也是和世博会的城市人馆一样,做了假的书呢? 但是看着又像是新书,这个设计未免太过浪费了。
书架上有着书籍分类说明,字不大,要靠近书架才能看到,于是我只能一排排的书架看过去,运气不错,一开始看到的全是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可以一路小跑,全部忽略。
场馆的中间是一个金字塔一样的造型,一层层都有不少书架,零散的比较开,懒得一个个走过去,于是也不知道上面是些什么书。
顺着迂回上升的路走向3楼,不得不提那条道路。这条路类似于方便轮椅进出的那种,不同之处在于在斜着一段以后,突然之间会变成平坦,如果光顾着看旁边的书架,会觉得一下子脚下踩空。
3楼的书架明显密集了很多,进去就是我想要找的分类,一排排看过去,心中难免和大学时候的图书馆做个比较。比较的结果就是,这边的排列还是有些乱,那个分类下书的数量也不是很多,不过新书不少,太过陈旧的书这里也不存在,不知道是不是被特地清理掉了。
拿了一本书,在旁边找了个座位,坐下来阅读。一个桌子可以坐6个人,但是其中一个位置又被一台电脑占据,大概是方便读者查询用的。桌上有3个台灯,台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关闭,然后又开,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保护眼睛,提醒大家休息一下,只是这个间隔好像太短了,不停的感觉到一暗一亮,甚至怀疑会不会因此让眼睛更加不舒服。 此外,由于场馆不需要证件就可以随意出入,不少小朋友在里面,大声喧哗的也有,快速跑动的也不少,看来素质还是得从小来培养才行。
在馆内差不多待了4个小时,读了一本半的书,另外看中了一本准备外借。又一次询问了工作人员,依旧热情,告诉我可以自助办理借阅。 在出口处有一个触摸屏的机器,只要把书放在底下的托盘,在把借书证刷一下,简单操作就完成了借阅。这一点的确好,让需要排队的人排队去吧。
总结一下,这次图书馆之旅,为了见证壮观而去,不过却静心读了点书,也算是收获不小了。
PS 借回去的书内容我始终觉得和自己书架上的某本很像,因为自己的书还没开始看,所以准备对照着两本书一起读,回家以后才发现自己的书是第七版,而借来的是第六版!天杀的翻译,非得把同一本书翻译成两个不同的名字,害得我这么远拿了一本不需要借的书回家T_T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