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文字学概要》: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文字
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文字
两汉时代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
约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比较简便的俗体,姑且称之为新隶体。
到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书。
约汉魏之际,又在 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
魏晋时代长达二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楷书最终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
(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
比较剧烈的文字形体上的变化集中在两汉魏晋时代。
下面基本上按照书写或铭刻文字的材料的性质,分项进行介绍:
1. 石刻和墓志文字
在清代末年发现两汉和魏晋时代木简之前,石刻文字是研究这一时期文字形体的最重要的材料。刻碑的风气大概要到东汉时代才兴起,东汉中晚期是这种风气最盛的时期。
东汉碑刻一般使用隶书。东汉晚期碑刻上的隶书,书法往往很美,如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华山碑、史晨前后碑、西狭颂、韩仁铭、曹全碑、张迁碑和熹平石经。
魏和西晋碑刻一般也使用隶书,字体大都很工整。东晋碑刻则已多用新隶体。南北朝以后,楷书就成为碑刻上的主要字体了。
墓志的性质跟墓碑相近。不过碑是立在地上的,墓志则是埋在墓里的。墓志的材料有的用石,有的用砖。
南北朝时墓志盛行,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规格,一般都把志文刻在石质或砖质的方砖上,志文记载死者家世和生平梗概,文后还有一段有韵的铭,所以墓志又称墓志铭。
东晋南北朝时代的碑刻和墓志,是研究新隶体和楷书的重要材料。
2. 简牍文字
汉简:
在两汉时代,简仍是主要书写材料,牍也使用得相当普遍。
边塞遗址出土的汉简,习惯上按出土地区分成三类:
A. 敦煌汉简 发现于甘肃省的敦煌、安西、酒泉、鼎新(毛目)等地
B. 居延汉简 发现于甘肃和内蒙古两地的额济纳河(即弱水)两岸等地
C. 罗布泊汉简 发现于新疆罗布泊北岸,简数不多。这批简的出土地接近所谓楼兰遗址。
上述这些汉简大都是在汉代边塞地区的官署和烽燧的遗址里发现的,大都是屯戍吏卒留下来的文书、簿籍以及私人书信等类东西。其时代起自西汉武帝晚期,终于东汉晚期。
墓葬汉简:多数是书籍和记随葬物品的“遣册”。竹简比较多。
边塞汉简:基本上是木简。
魏晋简:
魏晋简主要出土于罗布泊西面偏北的“楼兰遗址”以及新疆民丰北部的古遗址。
3. 帛纸文字
在西汉早期的马王堆三号墓里发现了大批帛书。这些帛书除少数用篆文外,都用早期隶书抄写。
过去在汉代敦煌、居延的边塞遗址里,曾发现过少量写在帛上的隶书,内容是书信和题署。
在魏晋时代的“楼兰遗址”里,除木简外,还出了一些字纸,其中有书信、文书和簿籍残片等物。
在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过不少晋代和南北朝的卷子和字纸,其中有佛道经典,古书抄本和文书、契约等物。
自古流传下来的魏晋以来的名家书迹,也可以归入帛纸文字。
4. 其他
很多西汉和魏晋时代的文字资料,如铜、漆、陶、瓷等类器物和砖瓦上的文字,买地券、镇墓券、衣物券上的文字,以及墓壁题字等。
(二)汉代隶书的发展
从字形构造和书体两方面来说明汉代隶书的发展:
先谈谈字形构造的变化:
根据字形构造上的特点,秦代和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西汉武帝时代可以看作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在西汉早期(武帝初年以前)简帛上的隶书里,明显地接近篆文的字形仍然很多。在居延、敦煌等地发现的武帝晚期以后汉简上的隶书里,这种字形就大大减少了。
在武帝之后到东汉晚期这段时间里,隶书字形仍有不少变化,变得跟后来的楷书越来越接近了。
伪孔安国《尚书序》里有:“隶古定”的说法,指用隶书的笔法来写“古文”的字形,后人把用楷书的笔法来写古文字的字形称为“隶定”。
下面谈谈汉代隶书在书体上的变化
汉隶:在东汉晚期书法工整的碑刻上看到的隶字,结体一般都是扁方的,用笔也有一套成规。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有些较长的横画,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的尾巴。先竖后横的弯笔,收笔时多数上挑,而且幅度往往比较大。
向左下方的斜笔(即撇),收笔时多数也略向上挑。收笔时上挑的横画,起笔时还往往有下垂的顿势,整道笔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书法家用来形容隶书书法特点的“挑法”、“波势”和“波磔”。
汉隶形成之前的隶书称为秦隶,秦隶也称为古隶。
汉隶也称八分。这个名称大概在汉魏之际就已经出现。
八分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八分笔法的萌芽出现得很早。在抛弃了正规篆文的笔法之后,如果把字写得很快,收笔时迅速提笔,横画和向下方的斜笔很容易出现尖端偏在上方的尾巴。如果把这种笔法“正体化”,八分的挑法就形成了。魏建功先生认为八分的挑法是草书笔画规整化的产物。
早在秦代的隶书里,就可以看到少量带捺脚的斜笔和略有挑法的横画。在西汉早期的隶书里,这类笔法的使用有明显的增加。竖长的字形和接近篆文的写法还很常见,八分式的笔法还远远没有占统治地位。所以西汉早期的隶书跟秦代隶书一样,也属于古隶的范围。
至迟在昭宣之际,八分已经完全形成。
武帝时代是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期。从书体上看,在武帝晚期也已经出现了古隶即将演变成为八分的形势。所以,早期隶书和古隶,成熟的隶书和八分,其范围大体上是重合的。
(三)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解散篆体,改曲为直。 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文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变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
2. 省并。 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3. 省略。 隶书有时直截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4. 偏旁变形。 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明显的区别。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的情况。同一偏旁在不同的文字里可以分化成很多种不同写法。
5. 偏旁混同。 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四)汉代的草书
汉代行用的字体,除隶书之外还有草书。“草”字在古代可以当粗糙、简便讲。
“草书”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不论时代,凡是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
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字体的草书,则是在汉代才形成的。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称汉代的草书为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为今草。
草书的形成比八分稍晚一些。八分和章草是分别由古隶的正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
古隶的形成以篆文俗体为基础,二者的字形往往很相近。
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
草书改造隶书的主要方法:
1. 省去字形的一部分
2. 省并笔画保存字形轮廓,或以点画来代替字形的一部分
3. 改变笔法
(五)新隶体和早期行书
这种俗体隶书一般不用八分那种收笔时上挑的笔法,同时还接受了草书的一些影响,如较多地使用尖撇等,呈现出由八分向楷书过渡的面貌。这种字体姑且称之为新隶体。
在东汉晚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就是行书。据说,行书是桓、灵时代的刘德昇所创造的,他写的行书“虽以草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六)楷书的形成和发展、草书和行书的演变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楷书是钟繇所写的宣示表等帖的临摹本的刻本。
宣示表等帖的字体显然是脱胎于早期行书的,如果把规整一派的早期行书写得端庄一点,把在早期行书里已经出现的横画收笔用顿势的笔法普遍加以应用,再增加一些捺笔和硬钩的使用,就会形成宣示表那种字体。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楷书。
如果以上基本符合事实,我们可以把早期的楷书看作早期行书的一个分支。明人孙鉱在《书画跋跋》中说“余尝谓汉魏时,隶乃正书,钟王小楷乃隶之行。”
“钟王”之“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楷书,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显得更为美观。
碑刻选择字体,比古书抄本等更保守。魏和西晋的碑刻一般仍然使用八分,多数显得呆板造作,千篇一律。这应该是八分由于新隶体的排挤,已变成专门用来铭刻金石的非通行字体的反映。
已发现的东晋碑刻所用的字体,大都是新隶体。
东晋时代的墓志,少数用八分或行书,多数用新隶体。
进入南北朝之后,楷书成为了主要的字体。这个时期的楷书往往有仿古的倾向,笔法略带八分的意味,由于使用这种楷书的北魏碑志数量很多,后人称这种楷书为魏碑体。
南朝到了齐梁时代,碑志上出现了跟钟王体很接近的楷书,北朝后期,碑志上的楷书也出现了向钟王体靠拢的现象。
唐以后,魏碑体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清代才由于书法家的提倡而重新受到重视。
“楷书”的原意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或有法度的字,魏晋时代曾称工整的八分书体为“八分楷法”或“楷法”,不过在唐代,“楷书”大概也已经用来指称我们所说的楷书了。
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
-
豆友LK_WfdbmS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3 17:55:42
-
李完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0 16:27:58
-
xxtmz_saint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4 21: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