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你学到的新技能
查看话题 >让人生开挂的高效学习法,学习的底层逻辑
我终于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学习。
这篇文章有8k来字,我已经删减掉了大部分延展的阐述,阅读时间大概是10分钟,如果你肯借我10分钟完整的注意力,我相信,我们可以一次性从根源理解学习的原理,再也不需要什么肤浅的方法论,从此也胜券在握

学习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从婴儿时期模仿吐舌头逗我们笑的大人,到第一次发现脚不仅可以吃,还可以拿来走路,都自然而然地增加我们的生存概率,直到应试教育突然把天生有趣的学习变成了大多数人整个青春期的噩梦,学习这个词汇俨然在一阵子变成了生活里最想摆脱的枷锁。
很显然,学习本身是一种技能。有些人早早地就掌握了秘诀,你一定瞥见过那几个学神学霸。但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应该只是懵里懵懂地拿出笔和作业本,抄写笔记,准备考试,以为学习不过是一种行动。好像真如加拿大记者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炒红的漏洞百出的1万小时定律,只要投入了足够多的时间,就可以成为异类天才。他引用的心理学实验原作者艾立克森翻个白眼,赶紧纠正并推出「刻意练习」的概念,当然,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刻意练习”的步骤与技巧,而是回到学习的底层逻辑,剖析记忆的运行方式,从根源上强韧自己的学习能力。既然学习是技能,那就一定是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巩固强化的,这是天大的好消息。
学校里的教育除了很努力地教授孩子们知识,磨练全年级最好的分数,却忘了要花一点时间来聊聊,怎样才可以更有效地学习。中小学的时候他们反而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宠溺那些“天生就比较会学习的好学生”,甚至研究生学院的教授,也没想过手下的学生可能真的只是很会考试,例如我。
过去几年,我从瑜伽与冥想摸索到了「醒过来生活」的体验,不再随波逐流,而是主动成长,那么醒着生活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便是:学会学习。
费曼与我
著名物理学家、艺术家、也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生活大爆炸》谢耳朵的终极偶像,理查德·费曼,是历史上最有趣最有魅力的顶级科学家之一。他在回忆起年少的时光时,总是毫不吝啬地分享他从爸爸身上学到的智慧。费曼小时候爸爸常常在周末带他在森林里散步,有一次在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他被问道:“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他摇摇头说,不知道。
同伴兴高采烈地说:“那是画眉鸟,你爸爸什么都没教你。”显然,这位小伙伴的爸爸教了他不少鸟儿的名称。
事实却恰好相反,费曼的爸爸教给了他一切关于知识的智慧,所以小费曼才会说不知道。原来在森林的时候,爸爸确实告诉他这是一种叫画眉鸟的小鸟,还分别用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汉语或是日语称呼了它一遍,接着说:“即使你去学习这全世界每一种语言对它的称谓,你也仍然对这种鸟一无所知,你只不过是知道别的人怎么叫它而已。”语言学学习背景出身的我突然中枪。费曼的爸爸接着领着小儿子细心观察,这只叫做画眉鸟的小鸟究竟有什么样的特征,都在做些什么?
Knowing vs. Understanding
这是知道一件事情与懂得一件事情的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我常常中招。
最近在和朋友吃日料的时候,我试着和她简要梳理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谈谈局限性以及在生理学作为基础背景的更多展望,在聊到自由意志以前,我们粗浅地说起生活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即可刺激了我的意识活动,神经元在电光火石之间连通电信号,准确调出一个场景记忆,是3年前我和先生乘坐火车去德国南部波登湖度假时读的书,我记得差不多在穿过瑞士的时候,刚好读到电子的测不准原理,尤其是对于量子物理学家也无法准确地测定出电子运动轨迹记忆犹新。
结果说了不到3分钟,我就发现,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不确定性原理,双缝干涉实验,还有那被流行文化抖过无数次机灵的(抓乖弄俏)薛定谔的猫,我不过是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出于一种无法忆起的原始好奇心,翻阅了一本精彩纷呈的量子力学科普读物《上帝掷骰子吗?》,还抓取了几个业界相关名词,就以为那个对高中物理一窍不通的自己,竟对于世界的随机性本质有所理解,简直是异想天开。相对照的是,这与我在这一年来和朋友聊到心理学或是脑科学时的情况天差地别,从名词的通俗化解释,学科的局限性,到理论的前沿解读,以及解决的中心问题,我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再现。
*今天探讨的学习方法虽然以阅读为基础,但是绝不仅限于看书这一种学习方法 这其间有两方面的原因,刚好可以总结梳理我个人对于阅读方法的一些心得与进展,可能对我自己将来的进一步学习,以及对于阅读方法有所困惑,还在寻找读书笔记方法的你有所启发。
“The first principle is that you must not fool yourself and you are the easiest person to fool.“
Richard Feynman
在我们开始以前,我想先简要分享一下我走过的弯路,是经验也是教训,但是可能也是必经之路。那就是我曾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阅读的方法,甚至有一阵子陷入了对工具的崇拜,上瘾一般地搜集各种方法论,从《如何阅读一本书》到《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再到知乎上去看学神学霸们的技巧分享,那些耀眼夺目的自创术语搭建着各种模型,迁移进入思维方式,就像那些给你承诺的灵丹妙药一样,大呼过瘾。不过,待抽丝剥茧以后,你会发现,那些闪闪发光的好像科学真知一般的方法论,在实践的时候几乎没有可持续的效果,短暂的欢愉过后,只剩我的大脑和我站在原地,茫然自失。
如果我们从最底层的逻辑来看,抛开那些甚至从未得到过检验的知乎达人「高端大气」的理论,最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两个角度,一是时间,二是内化,我们分别从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探明一下。
记忆揭秘
说到学习,首先来了解一下记忆的运作原理,我们不仅不可能完整地记得自己一生的经历,在许多时候甚至还会出现脑补的虚假重现,与相机不同,我们的记忆库并不像监控录像一样,可以按照时间调取查找细节,大脑机制其实自带了一整套覆盖情绪、感知与滤镜的功能。 记忆的基本定义很像计算机的运行方式,是指大脑对信息的编码、存储以及提取的一套路径,这里的大脑是指神经元(脑细胞)相互之间的连接,涉及不同脑区的信息加工与处理,比起电脑的CPU,大脑是没有一个发号施令的中央处理器的。
我们的学习认知过程,就包含了这三个步骤,而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自然取决于我们是如何吸收一个知识,以及用何种方式存储的。
意识在哪里?
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如果你有读过我的《数字极简主义》系列的两篇文章,我有写过为什么现代人时间越来越多,生活却越来越累,尤其是大脑的那种疲倦之累。文章发布于2020年5月7日,于我个人来说,从我第一次去认真学习了解我们是如何储存记忆的这个话题,也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当我终于准备探讨学习方法的时候,自然就会搜寻对于记忆的脑中学习笔记。
先复习一下工作记忆。
目前心理学家比较达成共识的记忆运作原理,就是从工作记忆到长期记忆的编码过程。简言之,我们的每一段经历,每一种心情,还有每一件主动阅读、观看、聆听、学习的事件,都会最先进入工作记忆,它就好像是我们在用电脑时所打开的程序,如果一次性运行的资源超过负荷,那么电脑可能会直接宕机,或是CPU发烫发出令人惊叹的风扇散热的响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信息时代即使没有什么体力劳动,却很容易就感到疲惫的主要原因。非常有趣也值得一提的一点是:鉴于工作记忆的主动参与性质,包括你目前正在阅读这段文字的状态,就是脑科学家目前将其作为解锁「意识」「心智」的重点,那个被古代先哲误称为灵魂的东西。
工作记忆可以理解为大脑暂时储存新近信息的系统,科学家已经证实我们的工作记忆能容纳的大约只有七个记忆单位(Miller,1956),现在的广泛共识是四个组块(chunk)(Cowan,2001)。组块的意思是将新的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逻辑性、概念性的视野,只有当它变得有意义了才能有效地转移至长期记忆。组块的过程也是工作记忆搜寻长期记忆相关联的点,形成一套有意义的系统的过程,这便是真正的高效学习。
不知道你读出来言外之意没有,也就是说,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如果长期记忆里空空如也,或者因为知识的碎片化存储,便会导致提取无效,那么新的知识可能一不小心就又变成了一个碎片化的点,若隐若现地潜伏在你记忆的边缘。例如我在餐桌上的量子力学窘境,就是一次“无效”的学习。首先长年累月的文科训练,我连高中基础物理知识都已不再具备,记忆库里根本没有可以调动的相关联的点,因此当朋友追问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时,我也只能捉襟见肘了。
另一方面,由于我在过去这几年,尤其是今年更加系统地探索心理学的研究本质,同时追溯到哲学尝试对世界的认知,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物理学真正的哲学意味,以及牛顿从本质上对决定论的推崇,还有为什么爱因斯坦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以及如今心理学研究借助生理证据解释行为的动机。
所以,想要学习一个知识点直到内化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不是通读一本教材或是反复研读读书笔记就可以达成的,这需要前期的准备,也就是不要害怕读过的书会记不住,无论你读的是什么书,小说、哲学、漫画还是科普,它们除了会变成你的气质,纳入你的谈吐,还会成为将来意想不到的灵光乍现。先放肆地点燃自己那颗天生的好奇心吧!
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是一种美妙的存在,那里有知识有经验,有梦想但是也有偏见。更神奇的是,它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理论上来说,我们有着无限“大”的存储空间,从小时候的故事书到第一次与喜欢的人拥吻,到亲眼目睹的街边抢窃嫌疑犯,它们都被安放在这里,至于还原度有多高,那还有待商榷。即使是永世长存在你脑海中的长期记忆,在每次提取的时候,实则也只是记忆的碎片。
大脑最厉害的功能之一就是它的解释性能,它几乎会为我们的一切行为与(主动的)想法做出看似“合理的”解释,事实上,我们每一次对记忆的提取都是一种对碎片重建的过程,如果是对知识的理解,那么只要自己真的学懂了,那么就不会出什么纰漏,然而如果是对事件事实的提取,那么被大脑重建的部分是不可察觉的。例如我们和朋友回忆起一件学校里发生过的好笑的事件,对于那天究竟是下雨还是晴天,可能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接着就进入了一场吵得不可开交的记忆正当性的争论里。
以学习的角度来看,那些渴望自己读过一本书,学过什么碎片化的新知识可以随传随到的想法,就需要依赖到长期记忆,也就是说有意识地,主动提取的知识块,例如世界第二次大战的结束年份,同桌的你那女孩的名字,或者是向别人讲述你在过去旅行中的一次奇幻经历。
现在我们知道了记忆的工作原理,分区方式,局限与潜力,接下来,就可以从时间与内化两个角度,分别探讨如何高效地运用自己的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
时间
如果我们是在没有监督没有考试的前提下进行阅读的话,那么最大的学习阻碍就是分心,借用《数字极简主义下》一文的说法:“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突然想起还没领积分,再去发某个朋友圈,或者收到新闻咨询提醒、点赞提醒等等,这一刻你的工作记忆就被打断了。”可惜的是,此前工作记忆中的进度条就暂时归零了,更遗憾地是,我们往往从被打断后的部分继续,而不是干脆重新来过,这样的分心状态,是无法将工作记忆顺利转换为日后信手拈来的知识的。
因此,第一个关于时间的重点便是,不要轻易打断你的工作记忆。无论是初期尝试番茄钟认认真真投入个短短25分钟,或是凭着兴趣与好奇读个几小时无法停歇,都是比边读边上网要来得更有效的,想知道社交网络对大脑恐怖的危害?读完这篇文章,再去看数字极简主义系列吧。
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早就被日新月异的新媒介给宠坏了,从博客时代的数千字网文,到推特浓缩过后的140字,再到干脆文字退为其次的Instagram,和如今高强度视觉听觉刺激的抖音,信息传递的多样化可以看见社会的创造力还有无穷无尽的浮躁不已。除了看书,我也喜欢读优质写作者的博文,也会刷刷YouTube首页的推荐,尽管我始终无法适应ins和抖音的极度简化与浓厚滤镜,也绝对有着独有的各种各样的分心形式。
因此我在读书的时候,一般会彻底关闭网络。
一开始,我还会有一种与世界失联的微量焦虑,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与紧急的情况,或者忍不住用维基百科查看新名词,搜搜最新相关研究的论文,渐渐的我发现,我每次深度读书的时间最多也不会超过1个半小时,而最常见的时间大约在45分钟左右,不过是赠予自己完全属于自我的短暂时光,我开始欣然关闭网络,不仅仅是看书的时候,一般睡前的2个小时到起床后的1个小时,都不会连接网络。
从我们了解工作记忆的角度来看,如果是以学习为目标的阅读,不做到主动的意识参与,那根本就是事倍功半的徒劳。高效学习的秘诀比我们想的还要直截了当,集中注意力啊。
对于信息量比较大的书,或是在舒适区之外,需要我格外用心的材料,我一般会以小节为节点,就好像是读更易于消化的网文一样,进行拆分过的时间投入,以保证我全身心的参与。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除了失去人生的种种,也会不可避免的忘记某些宝贵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就连前天的午餐吃了什么也无法准确提取,何况是学生时代死记硬背的千古佳作《赤壁赋》?即使是那些被转码编入长期记忆的内容,也会随着搁置渐渐褪色。科学家暂时还无法确认那些消逝的记忆是否真的全然消失不见,还是说只是暂时的遗失?在某种机缘巧合下会再次浮现?
尽管如此,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学语言的时候,那些拼劲全力背过的单词,还是会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家出走,追也追不回来。心理学先驱艾宾浩斯就提出过一个大名鼎鼎的遗忘曲线,通过他的实验发现,学习的内容在一天之后便会流失74%,先不要太绝望,因为这条曲线在第一天骤降以后便进入平台期,随后的损失率逐渐变小,大约为一周后77%,一个月后79%。
但是科学家也发现,那些经历过情绪处理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下来,甚至转换为长期的内隐记忆,无意识地引导我们的行为,例如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就留存在大脑的杏仁核里,在我们听见草地里嗖嗖的声音时,先跳起来再考虑是不是真的是蛇?这虽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也可以从其间得到某种启发。
总而言之,那些不被重复,不被提取,积满尘灰的知识点,恐怕就无止境地漂浮在这记忆边缘,第二个与时间相关的线索便是:重复。间隔复习你所学过的内容,这也关乎我们接下来的学习方法重点:内化。
内化
高中毕业的那年我报考了英语系,学校里的学弟学妹都很客气地跑来询问,怎样才可以学好英语?我不是那种天生的三好学生(从前的文章里还大量分享过我从小学就开始逃课的倾向),硬着头皮挤出几个点子:多看电影,多听音乐,重复词汇表。实话说,17岁的我自己,尽管在三四线城市的郊区长大,还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就可以(还算)流利地说英语。
后来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不是每个爱看美剧英剧的学生都可以顺利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看来单纯的重复是有其缺陷的。后来我在编排自己的英语口语课时才灵机一动,我之所以很轻松地学好英语,并且在26岁时曾以六个月的时间拿下德语C1证书,其中的方法是有迹可循的:与自我的相关度。
Make it personal.
我是文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还是新闻传播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世界对人物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虽然现在看来绝对是浮于表面的学习,例如我会批量地阅读感兴趣的英语原版书,大量收看纪录片就以为自己懂了宇宙,摘抄文学与诗歌就成了文艺女王,为了那一点表面的虚荣(为了装逼),我尤其喜欢记录各领域的专有名词。直到遇见我的先生,被他诚恳的追问一一击破,戳穿,才有了今天我的反思。但是就以词汇为基本单位的语言技能来说,这是一个小小的优点,因为我会非常主动地去吸收一些与我有关,或者说是,我觉得自己希望可以顺利表达的内容,然后乐此不疲地在任何我可以使用的语境下去表达去输出。
输出作为学习的一个环节,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点惭愧的是,我还是在18年前去印度学习瑜伽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的。事情是这样的,虽然我是虔诚并充满热情地在练习瑜伽,但是我不是那个虔诚的瑜伽练习者,也就是说我去印度的瑜伽学习不含有任何的目的导向,有一种突然发生了的意料之外的快乐感,但是很快我就发现了自己态度的缺憾。
当时我观察了一下所有的同学,那些问题源源不断,充满了好奇心,随时可以在课后像他人传道的他们,都是认认真真学完以后要做瑜伽或者理疗老师的,这我才发现想要高效率地学习其实很简单,把自己的”学生心态“调整为”老师心态“即可。后来我也抱着不仅自己做瑜伽,也想教授身边朋友做瑜伽的心情去学习,问题就源源不断地冒了出来,需要我解决的问题,探索的话题络绎不绝,其间夹杂着一些挑战,还有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兴奋。一旦我们抱着将要传授于他人的想法去学习,那我们便会问出更好的问题,直到未来的学生可以轻易理解,看书也是一个道理吧。

把学习的内容当作是你需要向他人说明白解释清楚的对象,就会更有效地消化,这也是坊间流传最广的费曼学习法,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直接列出一套学习法则,但是费曼精彩的一生,已经是最大的启发了。
(虽然我略带嘲讽地介绍自己学习语言的经历,但是那些后期的装逼其实也需要牢固的基础作为支撑,不是说随便学几个名词就可以糊弄过去的)
生活方式
生活当然不是全部都由学习构成,现在我们理解了记忆与学习的底层原理,不仅在有意识地获取信息时多了一份清亮的目光,更惊喜地是,哪怕回到日常,认真地去生活,竟然也会增强我们的学习能力。毕竟外界的刺激,无时无刻都在消耗着我们的能量,从身体的疲惫到情绪的漫溢,都在无形之中将我们消耗殆尽。
这其间的原理可以在未来继续进入深度讨论,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已经不太符合如今自媒体的传播长度,如果你和我一起来到了这里,也很感谢你。下面只是简短地提到2个生活方式方面的小秘诀。
- 睡眠
好好睡觉,缺觉毁情绪,伤身体还拖智力。
我们的长期记忆在睡眠时会被清理,更为重要的是在快速眼动阶段,我们会做许多梦,对于开发创造力非常有效,这个阶段我们会“复习”白天学过的知识。你在睡觉的时候都在不自觉的学习,此话不假!我有写过一篇「科学睡觉」的文章,可以在文末找到链接,
- 运动
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无需赘言,而如今脑科学家的研究方向恰恰转向了运动与大脑的关系。
记忆在大脑中的定位先暂时锁定在边缘系统中的海马体,根据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海马体担当着关于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
一般来说,成年人在25岁时的脑细胞达到巅峰,接着便会每年萎缩0.5%-1%,当然我们这一生都会持续产生新的细胞,但是细胞死亡的速度远比新生的速度快,而大脑中至关重要的海马体(记忆&空间定位,以及情绪刹车片)每年也会缩小大约1%。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年内进行耐力训练有氧运动的人们,海马体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增大了2%,哪怕只是每周三次,每次40分钟的散步也有明显的益处。
这也是最直接引导我在今年养成跑步习惯的一个主导因素。
结语|Final Thoughts
实话说,这篇文章就总结了三个众所周知的中心点:一是集中注意力,二是间隔重复,三是从实践中输出,它们都不是秘密,但是我何必大费周折洋洋洒洒写下原本超过1万字的文章来详述呢?
是的,这篇文章没有和你聊思维导图,也根本没有提及什么读书方法,这是因为我并不认为按部就班一套“系统”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即使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没有可以办法给你一颗万能药,我尊重一些达人的系统方法论,但是与其把方法当作一个需要被完成的清单列表,不如以时间与输出作为两个基本原理,探索出最适合你自己的过程,这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2019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整理《有哪些可以自学的技能会让人受益终身?》,第一位就是学会如何学习,当时我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过写作,但是有粗浅地在播客《读过的书都记不住?先学会4个高效学习方法》里探索过阅读方法,这次非常有幸可以为大家,当然也是为自己继续的学习理顺思路。
查理芒格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真知识,来自那些投入了大量时间和思考以获得知识的人们,可能说得是我们?另一种叫司机的知识。他说的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的司机的知识,这个小故事作为我们今天警醒学习的收尾。
马克斯·普朗克在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便在全德国四处做演讲。他的随行司机渐渐地对他的报告越来越熟悉,他斗胆提出建议:“教授,你老是做一样的演讲,也够无聊了,干脆下次在慕尼黑我来代你演讲吧!”普朗克的司机就这样一举登上了讲台,一字一句地重复着普朗克的量子力学长篇报告,而普朗克就戴着他的司机帽,坐在最前排。演讲结束后,有一位物理学教授举手提问,司机根本不知道量子力学是什么,他倒见机行事:“没想到在慕尼黑这样的大都市,还会有人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让我的司机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真正学习过的人会发现自己的盲区越来越大,恰恰是那些碎片化接受知识的人,反而以为自己无所不知。

年纪尚轻的时候,我很容易去崇拜那些能够给我的每个问题都提供答案的人,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学习是那个敢于保持「初学者心态」的大师,而且真正的大师会说「我不知道」,而“专”家才尤其喜欢给答案。
P.S. 2020年的12月,我将号召小伙伴一起练习30日瑜伽,由内而外与自我相处,让生活慢下来,哪怕只是瑜伽垫上的慢下来,一起归零2020年!(报名截止12月01日)
🎙️本文播客 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学会高效学习 读过的书都记不住?高效阅读法则
🔗 相关文章
为什么每天都觉得很累还有一点小悲伤 如何睡个好觉,并在日间活力满满 你发现没,成年人的生活就是一场骗局 冥想一年后,发生了什么 我是如何养成跑步的习惯的 读书,是为了知道谁在说谎
❤️
📖 个人独立杂志

✏️在线课程

与Allison练习正念冥想 与Allison学最实用的英语口语 与Allison在家练习瑜伽 (循序渐进入门) 7日引导式冥想入门 助眠冥想,睡个好觉
🪐 淘宝店铺 醒awake 极简生活
🎙️播客 煽风点火 喜马拉雅| Podcasts |小宇宙
艾莉森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曾经拒绝生育的我,为什么决定生孩子? (34人喜欢)
- 大脑是如何以爱之名欺骗我们的 (18人喜欢)
- 如何应对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 (17人喜欢)
- 肯尼亚行纪|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与工作观 (4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